原標題:南海首屆公共藝術展11日啟動 28位中外藝術家亮相「拓展的劇場」
1月11日,「拓展的劇場——南海首屆公共藝術展」將在佛山南海千燈湖活水公園開幕。展覽由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共佛山市南海區委宣傳部、佛山市南海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辦事處承辦,佛山市藝術創作院協辦,旨在進一步促進佛山和南海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本次展覽將持續3個月,以「拓展的劇場」為主題。「拓展」指這次公共藝術展,對於城市空間及對未來想像的擴展,同時,亦指藝術功能及形態的拓展。而「劇場」在此作為隱喻,指向公共藝術當中開放的空間狀態,尤其是不僅僅局限在雕塑本體的內涵,而是可以進行跨媒介的、跨形態的、綜合性的藝術呈現,它們可以與風景、建築、裝置等結合,由此豐富自己的藝術與人文內涵。首屆公共藝術展,直接採用「拓展的劇場」,它預示著今天的藝術,不斷融入城市,融入生活,融入社會的一種努力。同時,讓公眾走近藝術,分享、參與藝術家的創作實踐。
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是由28位國內外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中青年藝術家構成,其中佛山市藝術創作院藝術家段俊豪、羅志奇作為佛山本土藝術創作力量參展。在藝術類型上,更加關注公共性和多元化。作品將涵蓋雕塑、裝置、綜合藝術等多個方面,以南海千燈湖公園為背景與載體,從多個角度挖掘當地特色文化符號,以藝術的方式塑造城市空間的文化氛圍。本次展覽的舉辦,不僅能夠推動本地文化藝術的建設,還能讓大眾更深入的了解南海地區文化藝術的歷史淵源,為市民生活增添更多藝術氣息,共同推動城市文化藝術的發生與發展。
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背景下,南海的發展在諸多領域將會有更為廣闊的前景,本次藝術展就是一次新嘗試,南海能從多個角度挖掘自己的特色文化符號,以藝術的方式塑造城市空間的文化氛圍,使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能夠在南海這片文化熱土中交匯融合,迸發出新的文化活力,同時,在推動本地文化藝術的建設的時候,也能讓大眾更深入地了解南海地區文化藝術的歷史淵源,為市民生活增添更多藝術氣息,共同推動城市文化藝術的發生與發展。
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四川美院教授及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何桂彥表示,這次展覽特彆強調「在地性」,即展品與千燈湖具體環境息息相關,「很多展品都是藝術家從現場空間、環境、南海歷史人文中找到靈感而創作。」
參展作品概覽
(按藝術家姓氏首字母排序)
《懷抱2號》艾敬
【作品簡介】這是一件以愛為主題的作品,通過橙紅色不鏽鋼鏡面,把多個「心」型組合在一起。其中,較大的兩顆「心」象徵著父母,較小的兩顆「心」則代表孩子,展示家庭對子女、母親孕育生命的大愛。
《皎鏡含天》 陳克
【作品簡介】雕塑提取嶺南水鄉的地域文化特色,借中國古典美學中「情景交融」與「心物感應」兩個重要觀念,用「水」和「門」的元素傳遞出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諧關係。方正的幾何形體與水的造型凝練融合,拋光的不鏽鋼水紋與湖水交相輝映,使作品呈現出水天一色、皎鏡含天的人文景觀。「情」與「景」通過藝術塑造達到形神相親,相互交融的境界,進而將作者意喻呈現的「意象」「意境」和「境界」的核心傳遞給觀眾。
《黑色之外191109》 蔡磊
【作品簡介】室內空間的壓縮與通道盡頭的通透,封閉與打開,一收一放。同時,通過「透視」的推演與「顏色」的部署帶動觀者的感知,展示場域也在考慮和控制之中,黑色之外的「黑」隱於黑夜,還是黑色之外的「白」顯於白天,時間與空間交錯,呈現這樣一種現實與非現實的情景性和劇場性。
《南風古窯》 曹暉
【作品簡介】這組《南風古窯》,是用玻璃雷射內雕的方式,把經典的瓷器輪廓按照3D分層雕刻在14塊玻璃板上,再把玻璃板層層疊加,形成一個窯爐內膛,具有強烈的景深效果和逼真的立體感。
白天,所有瓷器都是素白色,一個個懸浮在透明的玻璃體積之內。晚上,在燈光的照射下,原本白色的瓷器全部變成紅色,而玻璃立方體四周也呈現出耀眼的紅黃色,造成爐膛內烈焰騰騰、正在燒制瓷器的景觀,另有一番視覺效果。
《情書》 段俊豪
【作品簡介】作品《情書》,這裡的「情」不只是愛情,應理解為「人的感情」,它很豐富,寄托在家人、朋友、知己、寵物身上,可能飽含喜悅、期盼、失望和遺憾。「書」是被寄寓情思、令人意難忘的物件,可以是樂器、髮飾、書信,甚至髮絲等,擁有者能更深的讀懂它的故事。「情書」是一封滿載感情卻又寄不出的「信」。
《情書》以捲起的書信為造型,長6.8米、寬5.5米、高3.7米,展開寬度20.8米,由1650個鏡面金屬單元組成。每個盒子都會鑲嵌大家寄來的物件,裡面密封著一個故事、一種思想、一份寄託、一段屬於你的人生經歷。1650個盒子承載著1650份記憶。
《千燈印》 范勃
【作品簡介】作品主體為四面方柱。方柱頂部,為佛山南海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產業轉型的四個重要發展階段中具有標識性和代表性的材料及產品的抽象呈現,它們在四方柱的上頂部相互纏繞、紐結,形成盤曲、起伏、膨脹的視覺效果,從而在視覺上成為四方柱的印鈕,亦稱印首。自上往下延伸的是印鈕部各種材料、產品所對應的相同材質的「材料條」,是材料及產品的切片邊界的延伸線,不同質感、色彩和面積的條狀物的垂直理性排列營造了嶄新的現代化景觀,這種現代化的景觀同上頂部的材料、產品形成了絲絲縷縷的緊密聯繫,巨大的印章般的主體造型提供一種無限上升的視覺呈現,成為佛山南海四十年改革發展的重要見證。
《發財樹》 方力鈞
【作品簡介】在廣東南海千燈湖公園內選擇一棵大樹,在大樹上方主幹和枝幹埋設3萬根長約0.5米的金線。在陽光下,或隨風飄動,折射出各種炫目金光,遠看令人產生幻覺,近看也沒法辨識原因,無法琢磨。
《風竹》 方少華
【作品簡介】作品由鏡面不鏽鋼製作成一棵高大的竹子,矗立於寬闊的草坪廣場上。定形為迎風飄揚狀、風吹動竹葉可發出金屬碰撞的清脆聲響。工業金屬的閃亮替代了植物的自然狀態。取名「風竹」意在「豐衣足食」、「風調雨順」。
《每個人的美術館》 焦興濤
【作品簡介】創意:它不僅僅是一組公共藝術作品,還是一個邀請公眾參與的長期的「藝術計劃」,該項目將向市民發出邀請,每個人都可以提供一件尺寸在30公分以內的畫作、物品、紀念物以及和自己有關的故事,由相關人士組成的委員會,每三個月進行評選,遴選出的作品在這裡展出。
說明:選擇上海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古根海姆美術館、美國國家美術館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美術館,用不鏽鋼完成其建築模型。雕塑中空,並設置縮小的展台和燈光,可以展出徵集並通過遴選的市民作品,並把「藝術品」與市民的故事一同呈現。
《跡象》 劉建華
【作品簡介】自2008年提出「無意義,無內容」概念以來,作品一直在社會急速發展的現實環境中深入、持續的進行,從《無題》、《地平線》到這次作品的呈現,都是在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實驗及積累。放大後的墨滴印跡如人的思考痕跡,當人們進入到這個安靜的空間中,人在現實中太多的心理衝撞會在此凝固。作品運用了中國自唐代確立的傳統美學概念屋漏痕的形式,而墨在中國文化中,代表所有顏色,具有很強的藝術形式和美學高度。
人的行為準則取決于思考的定律,萬物的發展也無跡可尋,無所固定。這或許也可以從人類歷史發展至今的線索中來尋找,人們總是不斷的從一些事物發展的痕跡中否定原有的秩序,周而復始,不斷疊加,積重難返。而自然中的印跡及客觀發展規律總能給人的內心帶來強有力的衝擊、震撼。我們卻熟視無睹。
《跡象》作品既希望以此來讓觀者思考在現實中矛盾的對立,和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困惑。
《吻合的一角》 劉可
【作品簡介】本作品源於一個寓言故事《缺失的一角》裡面內容是:意識是一個圓形,但是有一個缺口,這個缺口不停地轉動,找尋跟它吻合的另外一小塊。這個時候出現了三種結果,第一種結果,要麼大了,要么小了,不合適。第二種結果,在旋轉的過程當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兩個人吻合在一起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形,但是那個小的圓形覺得為什麼要來吻合你,我為什麼不是自己的主體,所以又放開了。第三種結果,這個小的缺口也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就放在一塊兒,「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球體往前走,完整的圓走得特別快,特別順溜。於是她們結合在一起,可以快速的滾動了,這個時候它們發現了一個問題:以前有缺口的時候可以看到旁邊的風景,可以聽到旁邊鳥的聲音,這時候什麼都看不到了,他們很失落。所以它們分手了,又繼續去尋找各自缺失的一角。也是這樣,所以我們的慾望也是在尋覓契合點時,也是不斷變化的。永遠在過程之中。在本作品中,七個角尺寸各有微差,只有一個是完全吻合主體的缺口,主體和角之間形成慾望驅動力關係。
《解構一棵樹》洛鵬
【作品簡介】作品以同一顆樹為材料,將伊甸園的烏托邦系統放置在船,樹樁,稻草人,木馬,工業器械的象徵中,通過把符號學主題引入「本性」與「意識」的源頭,編排出關於伊甸園裡,各角色的超現實視覺意象。
《七彩燕》羅志奇
【作品簡介】《七彩燕》以最具有代表佛山傳統特色的工藝——扎作,打造了一支由八種不同顏色飛鳥組成的燕隊,展示佛山生機勃勃的氣象,同時寓意佛山經濟、學術界、醫學、農業、文化等各行各業各放異彩,百鳥爭鳴。
《空氣I》 Matt Hope
【作品簡介】作品《空氣I》的形式從我們呼吸的空氣分子形狀汲取而成,是系列作品《空氣》其中一組。將科學語言轉化為公共藝術作品是試圖視覺化呈現一些與我們生活的當下息息相關並且非常迷人的東西。這組作品與空氣中的H2O元素相應,中間主球體對應氧分子,兩側球體對應氫分子。三球相連,你可以通過中間通道進入半開放半私密的內部區域,這裡從聲音到氣流都與外界相對隔離,一個彙集你思緒的空間,帶入愉悅和慰籍的地方。
《谷地地理計劃——廣東南海》 譚勛
【作品簡介】作品以廣東南海地貌為創作依據,運用軟體「谷地地理技術」,結合了3D列印數位技術,還原並塑造出了廣東南海地區蓬勃發展的獨特氣象,並以此對人與世界的定位、坐標、存在及虛擬、現實、實在之間的多重關係提供出一個新的感知路徑。
《蹺蹺板》 沈烈毅
【作品簡介】多重關係和身份在隱喻之「牆」中以遊戲的方式並置、相互回應。「牆」不僅是一種寓言,在此,它圍合出一個開放的空間,公眾可於此聚集、接觸、遊戲、互動,作品也正是以而作品本身也存在更為多元的隱喻,除其整體構造涉及到中國古典園林、拱橋等文化意象外,更為重要的是,在作品中,呈現了三種狀態:一是「彼此直面」,但因台階緣故,遊戲者雙方的視角存在高低之分,彼此構成了看待事物的不同情境;二是「部分遮蔽」,雙方仍可「管窺」到對方的面孔,當然,需進一步指出的是,當退至遠處,堆積的鋼管好似銀色的紗簾,這也喻示當從全局看時,事實的全貌或會顯現得更為清晰;三是「全然遮蔽」,但雙方不得不直面投射到「牆」上的自身的面孔,象徵著對自我身份的探尋。
《構造一號》王度
【作品簡介】作品是一個由五個白銅雕塑組成的整體,它們以皺巴巴的報紙紙頁為模型,以傳統的方式鑄造而成。這些金屬質地的「紙制froisses」外觀輕盈輕盈,似乎直到最近才被扔到一邊。蝕刻在表面的報紙文章——一個多步驟的艱苦過程——映入眼帘。就像用放大鏡看一樣,單字是清晰的。然而,新聞內容消失在褶皺里,消失在表面的光澤里,消失在無法管理的領域裡。相比之下,世界上各種語言的不同字體(英語、漢語、西班牙語、俄語和阿拉伯語),以及巧妙地扭曲和扭轉的邊緣和摺痕,就顯得尤為突出。誰會想到這種雕塑般的潛力存在於報紙的皺褶中,報紙從印刷機上熱滾下來,然後迅速冷卻下來。王度略帶嘲諷地點了點頭,用這種通常很瑣碎的手勢,為信息中短暫的內容賦予了勇氣。這些信息在大量積累之後,大多難以消化,給人帶來煩惱,也讓人變得遲鈍。王度將重心從內容靈活地轉移到雕塑形式,將他的雕塑變成了信息的紀念碑,這本身就是矛盾的。雖然他實施了這種肆無忌憚的信息分解,以支持雕塑設計,藝術家的關注不是追求形式和內容之間的審美辯論。經久不衰的青銅紀念碑表明了當時新聞的迅速衰落。揉捏,這僅僅是幾秒鐘的動作,卻被傾注到精密的鑄造藝術中。字體的功能,就其本身而言,不僅僅是美學,就像語言變體不僅僅是解釋媒體的普遍維度。更常見的情況是,王度利用媒體之間的共同點,也就是報紙的共同點,來相互競爭。他讓他們成為一個寓言故事的主角,在這個寓言故事中,他挑戰了他們不斷暗示的客觀性,這種客觀性在本質上是有偏見的:由政治、領土、經濟或社會標準和某種或另一種利益所驅動。
《空院》 陶磊/吳笛笛
【作品簡介】或許這個項目讓我們重新思考建築與藝術的界限,建築在不被要求功能的要求下,它是什麼?也許,它是一個結構性的想像體.......也許,它是用實體顯⽰虛無的構築物.......也許.......它是關於「無」的空間,針對大自然變幻莫測的「有」。我們把它放進林立的樹的縫隙里,就像人在它者林立的縫隙里。它在縫隙中生成形態,不同的縫隙給予它不同的自由,它自由生長的方式如同流水一般(流水總會毫無預謀地,因地制宜地,因勢制宜地做出完全不同的自然選擇。)它有著懸掛的入口,觀者可以真正的「進入」。空間內注滿了清水,鋼製的荷葉釘浮出水面,給予進入者成片的路徑。在其上行走可以和自由形的牆體移步換景式的互動,不斷地自持的「在場」。頭頂和足下互為映射的景象讓四季做為這裡對象的主體。霧化的水汽增強了它夢幻般的特質,讓它永遠在清晨世界初醒的時刻。觀者眼裡儘是景,他們在縫隙中獲得景,就如同發現世界之外還有世界。
《面對的背對者》 王魯炎
【作品簡介】看似奇異的「凸」字造型,其實展示的是一對「背對而坐」的交流者,揭示了「背對」、「面對」的內在轉換。「他們」或許是伴侶、朋友、家人......在彼此背對不可交流的狀態里,也隱含著可相互面對的可能。
《克制與膨脹》 蕭昱
【作品簡介】竹子曾經被東亞知識分子作為來自東方精神的某種物化,東方人強調被各種束縛打壓的磨練下體現出來的生命力頑強的隱忍和堅持。任何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的能量都是被某種力量所塑造和控制的,還好生命能量是有時限的。有節制機能的能量才是真正有智慧價值的東西,否則就太可怕了。追求永恆和⽆限的念頭是更可怕的事情,那意味著終極的塌陷和體系崩潰。我們總是要做⼀些東西去理解事物,而不僅僅是感受事物而做出回應。好的藝術家總是在認知的邊界工作,並試圖給出處在臨界點的工作方式。這種工作的成果就是作品的形式,它可以是補充⼀種感受力量的方式也可以提供更個人的觀看方法,它對於任何走在自己行業尖端的人都可以是⼀種參照物。
《止廬問疾》 楊詰蒼
【作品簡介】這座《止廬問疾》的雕像,是自幼在佛山東華里黃少強先生畫室附近出生成長的作者,感謝家鄉與感恩師承的誠意之作。止廬是黃少強之號,雕像以其詩句「譜家國之哀愁,寫家間之疾苦」為背景進行創作,展示其偉岸的英姿。
《啟示》 楊千
【作品簡介】這件簡約的抽象作品意在通過鏡面不鏽鋼的反射,讓作品融合在自然中,同時也暗示了現代文明與自然的融合與互映生輝的意圖,而我僅希望這件作品給我們提供各種思考和啟示。
《人與獸》 張大力
【作品簡介】這是一座人與獸融為一體的青銅雕像。大象仿佛對人發起「攻擊」,人則像是在「制服」大象,巧妙地展示了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潛在關係,重新喚醒大家對人與自然的思考。
《中國牛·涅槃》 朱樂耕
【作品簡介】《中國牛·涅槃》是一件具有象徵性和寓意的作品。牛,代表著「牛氣沖天」、雄起、崛起。在碎片中,一頭牛的雄起,意味著重生與重構。作品採用裝置的藝術形式,徒手成型,以高溫瓷的材質燒制而成,在釉色上採用亞光開片白釉,使整個作品的形式與內容高度契合。
《視網膜-三稜鏡計劃》 曾曦
【作品簡介】自然光通過三稜鏡的折射,可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等光色,而視網膜成像也是一套複雜的生物視覺成像系統。
作品通過對這七色光進行交叉融合,呈現複雜而多彩的視覺效果,展現一個五顏六色、多姿多彩的繽紛世界。
《water》 張有魁
【作品簡介】《water》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水能承載的內容之廣是很難定義的,瓮是盛水的容器,卻未主動承載水的狀態與情緒,作品中多種水的形態正是我想留存的。九件瓮體中有多種水的情態組成,有的出自雙林寺渡海觀音的彩塑造型,有的出自九龍壁琉璃水紋的形態,等等均出自經典傳統作品中古人對海浪的表達,提取與挪用製造了這樣一個矩陣,中間水體為南海當地水體,在風雲變幻,時光推移中會呈現不同的面貌。承載當地水體是在地性與參與性的一種體現,種種狀態九九歸一,來闡釋水循環的一個大的系統生態與人文生態。
《二十四節氣-立夏》 郅敏
【作品簡介】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季節交替變化為創作靈感,作品呈現出一種視覺的張力,以類似動物的鱗片抑或果實的顆粒為基本單體元素,以序列化的拼接嵌入為基本組合形式,在介乎抽象和具象之間,完成了關於一個節氣、一種生活狀態的表達。作品陶瓷顆粒選用景德鎮高白泥1300°燒制,表面為高溫雙層顏色釉。金屬基礎及龍骨框架由304打孔不鏽鋼鍛造。陶瓷與金屬基礎整體安裝。
(圖片來源於佛山市藝術創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