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黃河水車「轉」出的歲月變遷

2020-04-22     新華社客戶端

北長灘村中,黃河水輕柔拍打沿岸沙地。新華社記者馬思嘉 攝

新華社銀川4月22日電(記者趙倩、馬思嘉、廖思維)群山綿延,黃河水輕柔拍打沿岸沙地。一架造於70年代的老水車旁,施工隊正在修建新泵站,這將徹底解決北長灘這個黃河古村28戶村民的農田灌溉問題。

「有了泵站和抽水機灌溉,水車現在基本用於旅遊觀光。」北長灘下灘村75歲村民高勇說。

在高勇於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水車旁,新的泵站正在建設。新華社記者馬思嘉 攝

黃河在進入位於中國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後,在北岸衝擊形成一處狹長灘地,當地人稱之為「北長灘」,這裡曾是絲綢之路古驛站。兩百多年來,北長灘村民依靠水車將黃河水引入溝渠,澆灌800多畝農田。

水車由原木打造,靠榫卯結構相連,不用一顆釘子,雖然壽命長達15年左右,但因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每年需要維修或更換部件。在25歲那年,高勇和老師傅學習水車建造工藝,從此承擔起北長灘三個村三架水車的維修與建造工作。下灘村黃河岸邊,高達16米的大水車就在高勇手中經歷了數次「重生」。

寧夏不少地方山大溝深、乾旱少雨,百姓曾靠天吃飯,渴望逐水而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外面的媳婦都想嫁到北長灘來,喝黃河水,高勇的母親便是從15里外的香山鄉嫁過來的。

隨著黃河水利工程不斷完善,寧夏不少地區的缺水問題得到解決。「與世隔絕」的北長灘成了村裡人想「出逃」的地方。村裡不少老房子成了空宅,木質窗框上的窗紙在歲月侵蝕中殘破搖曳。

如今,這些快被人遺忘的宅子,卻被越來越多遊客用鏡頭定格。在村裡拍了不少照片後,54歲的寧夏銀川市市民李銀芳感嘆「這個村子我都不認識了」。

「早些年來還得坐羊皮筏子和電動三輪車,也沒信號。現在公路修得特別美,網也通了,拍照發朋友圈都方便了。」她說。

通向村子的公路兩旁是綿延起伏的群山,黃河水奔流不息,被稱為中國版的「66號公路」。時髦的年輕人會在中途下車,坐在公路中間拍照留念。

然而,這條路上曾布滿黃土、砂石,高勇年幼時和父親無數次走過,拉著背馱紅棗、軟梨與糧食的毛驢,去縣城賣錢,再買鍋碗瓢盆等日用品回家,來回就得兩天。

煤油燈、毛驢車、羊皮筏子……曾經的艱苦生活成了如今人們不斷追尋的浪漫記憶,水車也從灌溉工具變為一道古樸的風景。

每年4月初,北長灘上百棵百年古梨樹繁花似雪,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遊玩,很多人都會在水車前拍照留念。

「前些年,村裡人都走得差不多了,這幾年通了水、電、路、網,外來遊客越來越多。」高勇說。近年來,當地政府在村裡打造了寫生基地及餐飲民宿。最近,施工隊正在高勇指導下,對水車進行改造,進一步提升觀賞性。

高勇在院中擺弄著自己建造的「迷你」水車。新華社記者馬思嘉 攝

「早些年,請我打水車的基本都是用於灌溉,現在造的都是觀光水車了。」高勇說。這些年,憑著高超的水車建造技術,高勇被全國多地的景區請去造水車,農閒時還會製作「迷你」水車,作為工藝品出售。

水車在水流中緩緩轉動,水板加大轉速,水斗盛滿水後傾入槽中,順著搭好的管道流向農田附近的溝渠——高勇用粗糙乾裂的雙手轉動著做工精細的「迷你」水車,訴說著水車提灌的「秘密」。

造水車是技術活,也是苦力活,有時鋸木頭得坐上一天。去年,高勇去醫院查出腰肌勞損,如今走路都得彎著腰,只能給造水車的工人提供指導。「干不動了。」他說。

高勇愜意地倚靠在村中古樹旁。新華社記者馬思嘉 攝

令高勇欣慰的是,二兒子高吉霖同樣痴迷於水車建造,這些年跟著他東奔西走,如今成了他的「高徒」。「生活條件好了,幾乎沒人再用水車灌溉了,但景區需求還是挺大的。兒子願意學習這門手藝,我很高興。」他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UxroXEBfwtFQPkdly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