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蘇軍被迫轉入防禦,不斷摸索總結
莫斯科會戰和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防禦階段是在戰爭第一階段中具有代表性的防禦戰。在這兩次防禦中,蘇軍在1941年夏季戰局中存在的缺點得到了部分改進。首先是各軍團、兵團、部隊的防禦正面開始較大幅度的減小。
莫斯科會戰防禦階段
1941年9月末10月初,在長達710千米的莫斯科方向戰線上,共部署了蘇軍3個方面軍,即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其中,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負責的防禦正面為380千米,布良斯克方面軍則負責330千米寬的防禦正面。在重要方向上的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的防禦正面已縮減到平均200千米以下。但預備隊方面軍在第一線的兵力較小,西方面軍實際擔負的防禦正面仍然很大。
在莫斯科方向一共建立了四道防禦地區和莫斯科防區,總深度達到300千米,第一道防禦地區由上述三個方面軍共11個集團軍防守;第二道防禦地區由預備隊方面軍的4個集團軍防守;第三道和第四道防禦地區(維亞濟馬防禦地區和莫扎伊斯克防禦地區)則幾乎沒有部隊占領。這四道防禦地區構成了大縱深的防禦陣地。防禦地帶的數量多,使蘇軍統帥部能夠逐次將防守的軍隊調到新的地區迅速形成新的防線,從而成為逐次消耗德軍突擊集團進而在莫斯科城下阻止其前進的主要原因。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的戰役布勢都不大,由展開成一個梯隊的各集團軍及預備隊組成。預備隊兵力很弱,是由獨立步兵師、騎兵師和坦克旅組成的。各集團軍均編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3-4個師,第二梯隊1個師。集團軍的防禦縱深為20-25千米,方面軍防禦縱深只有在個別地方才達到30-35千米。沒有第二梯隊的方面軍防禦縱深居然和集團軍防禦縱深如此接近。由於兵力不足和缺乏經驗,蘇軍步兵師在防禦兵力分配上也存在缺點。
德軍炮擊蘇軍防禦陣地
在莫斯科會戰開始的10月份,師的戰鬥隊形多由兩個梯隊編成。在第一梯隊寬達16-24千米的防禦正面上,只部署有師的4個步兵營,其餘5個營則作為第二梯隊配置在縱深內。這使得前沿前的步兵火力密度很低,無力抗擊德軍首次突擊。到11月份,步兵師大多改取一個梯隊隊形,大部分兵力、兵器用來防守前沿,這樣前沿前火力密度得到了較大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蘇軍指揮員手中又沒有二梯隊用來增強一線防禦力量和實施反衝擊,使得防禦穩定性下降。這個問題在當時條件下無法得到圓滿解決,只能等到蘇軍力量增強後,通過縮小防禦正面來逐步完善。
連結-莫斯科防禦戰役部分步兵師戰鬥隊形
防禦地域 部隊番號 第一梯隊 合成預備隊 支援步兵的炮兵群 坦克預備隊 防坦克支撐點
沃洛科拉姆斯克 步兵第316師 3個步兵團 1個步兵營 6個炮兵營 1個坦克連
納羅福明斯克 步兵第50師 3個步兵團 1個步兵營 3個炮兵營 1個坦克旅(坦克16輛) 4個
納羅福明斯克 步兵第222師 3個步兵團 1個滑雪營 2個炮兵營
納羅福明斯克 步兵第32師 3個步兵團 2個步兵營 2個炮兵營 3個
葉夫列莫夫 步兵第137師 2個步兵團(其中1個在編組中)1個步兵連 2個炮兵營 4輛坦克
圖拉 步兵第413師 3個步兵團 2個炮兵營
1941年11月德軍第3坦克集群進攻莫斯科
防禦縱深過小,使得蘇軍抵抗德軍裝甲突擊時的能力仍然不足。 由於防守戰術地幅的兵團受領的地帶很寬,兵力、兵口的密度很小。每千米正面不超過0.3-0.4個步兵營,火炮密度為每千米5-7門(也有的地方達到10-15門)和迫擊炮,坦克只能達到每千米正面l-2輛。甚至位於維亞濟馬這一最主要方向上的第19和第20集團軍,火炮密度也沒有超過10-19門。航空兵因為以混合航空兵師的形式配屬各集團軍,所以也難以集中使用於最危險的地段。蘇軍部隊缺乏高射炮(集團軍內高射炮數量只有20-34門),對空防禦薄弱,每千米正面上的高射炮密度僅為0.4-0.8門。這樣的兵力、火力密度無法滿足穩定防禦,特別是防空,反坦克的要求。
蘇軍53-K型45毫米反坦克炮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UPIHnIBd4Bm1__Ye3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