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星堆的先人們,陶器藝術水平已經相當高超

2019-09-22     後宮地圖三千

大家知道今天「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就是「瓷」的意思,在瓷器進入人們生活之前我們的古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使用的是陶器,雖然我們今天把陶瓷並稱,但從科學意義上講陶和瓷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陶和瓷的區別:1燒造原料不同:陶是黏土燒成的,瓷是瓷土燒成的,黏土各地都有,帶有黏性的泥土便可燒造陶器,而瓷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全國最好的瓷土在今天的江西高嶺。2、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的燒成溫度一般不會超過1000℃,瓷器的燒成溫度一般在1000℃以上。3、吸水率和透光度不同:陶器吸水而瓷器不吸水,陶器不透光而瓷器在特定角度下是可透光的。)

陶的發明在前,從我國發現最早的陶器殘片測定來看,年代在距今九千至一萬年,瓷是在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陶是古人非常偉大的發明,但專家們發現這是古人的一個偶然發現,那就是知道用火和從遊牧生活進入定居生活。定居民族在製作生活用品時不需要考慮物品的抗震性,游牧民族卻因一直生活在流動當中,使用的物品都是不易破碎的物品,如金屬、皮革、木器等。用火是從野蠻到文明的一個過渡,人的進化很大程度上和吃熟食有關,古人在用火的過程中發現,被火燒過的土地會變得非常堅硬和定型,這促使古人有意識地用泥土製作他們需要的器物,用火燒造陶器也是新舊石器時代的一個分界點,這就是陶器的發明。

那我們的古人為什麼要燒造陶器呢?簡單地說就是為了製造一個容器,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穀類食物大量增加時,人們開始追切需要煮熟穀類食物的容器,在沒有陶器以前人們盛食物一般用植物,如把葫蘆剖開就是一個容器,或者使用獸皮製作,但用起來非常不方便,陶器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三星堆出土的陶器數量巨大,這也可看作是農業興旺發達的標誌。

三星堆出土的陶器造型精美、器型複雜。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製作這些陶器的呢?從三星堆出土的陶器看,其製作工藝可分為手制和輪制兩種。手制就是用手捏出需要的器型,如三星堆出土的陶器蓋和動物造型,而輪制需要藉助我們稱之為「陶車」一類的簡單機械工具。在我國古代文獻中,陶車又稱為陶鈞,它是一個圓形的工作檯,台面下的中心處有圓窩至於軸上,可圍繞車軸作平面圓周運動,將陶坯置於工作檯面的中心,推動台面旋轉,便可用手或藉助工具對器型進行修整。輪制陶器可以說是制陶技術的一個飛躍,因為它所使用的簡單機械陶車可以看成現代機械車床的發端,它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

當然我們的古人要燒制一件陶器工藝遠遠不止這兩步,雖然我們無法知道古蜀人燒制陶器的過程,但古代的技術是代代傳承的,通過後人所著的一些文獻我們大致可了解制陶的過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陶冶圖說》,通過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百多年前的陶工,是通過哪些程序完成陶瓷製作的,這本書的作者是清代的唐英(字俊公,漢軍旗人),雍正六年,以內務府員外郎身份到景德鎮駐廠署協理陶務。

唐英一到景德鎮,便「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也就是說從雍正六年到雍正九年,跟窯工吃喝住都在起,天天學習琢磨,很快掌握了瓷業生產諸方面的知識,基本上掌握了瓷業生產的物料、火候變化規律,終於從一個外行變成內行。乾隆八年(1743)五月,唐英編《陶冶圖說》,製圖20幅,對景德鎮瓷業在採石、制泥、淘煉泥土、煉灰、配釉、製造匣、制坯、採取和煉取青料、繪畫、沾釉、吹釉、成坯、人窯、燒窯、洋彩、束草裝桶等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和記載。全文雖只4500字,但圖文並茂,是陶瓷工藝中最重要的歷史文獻。

從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的意義上講,陶器在測定年代和文化分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考古年代學的建立,主要是依靠陶器來排出年代序列並分期,三星堆文化分為四期,每一期的陶器都有不同,從陶器陶質、陶色的變化可以看到古蜀人制陶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成熟。根據考古發掘報告看,三星堆期以泥質灰陶為主,二期以夾砂褐陶為主,三期夾砂褐陶有所增加,四期仍以夾砂褐陶為主,夾砂灰陶比例增加。從一、二期陶器質地的變化可以看出古蜀人開始有意識地選擇陶土,對窯爐氣氛也有了某種認識,一般來說,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陶器多為紅陶,晚期到商周多為灰陶,灰陶比紅陶要硬,這是因為這時古人在燒制陶器中使用了一種獨特的辦法,就是在燒制最後階段往窯爐里潑水,這樣會讓陶器質地更緊密。而且我們發現,在陶土中加入沙子或選擇含沙子的陶土,可使陶坯在製作過程中不易變形和破裂,沙子也較一般黏土耐高溫,因此,砂質陶器又可用作炊具,有點類似今天的砂鍋。

三星堆出土的陶器,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有不少器型在國內都是首次發現。遺址內出土了數量巨大的小平底和尖底的罐、缽、杯、盞等,他們都是蜀地的特色器物。其中較為典型的是尖底器,眾所周知,尖底的器物是沒有辦法平放的,使用起來會很不方便,不過遺址內出土的大量陶質器座,就為我們解釋了這些尖底器的使用方法,它們是成套配合使用的,這種用法讓我們想起來今天仍流行於四川內地的蓋碗茶,這真是一種巧妙的設計。

還有陶單耳杯和雙耳杯,也是製作得非常精巧。雙耳杯的口沿部分有兩個缺口,據研究發現這兩個缺口不是後期損壞造成的,而是當初特意製作的造型,而這兩個規則的缺口有什麼樣的用途呢,專家猜測可能是為了方便倒水或者是倒酒,但倒水一般只需要一個缺口,因此還有種調侃的說法認為,這兩個缺口就是用於放置筷子的,這個奇怪的設計使得雙耳杯也頗有特色。

還有陶高柄豆,也是蜀地典型的陶器,三星堆出土的這種高柄豆數以千計。從外形看它很像是一盞油燈,不過盞盤要比普通油燈直徑大得多,它的實際用途是用於盛放食物,專家們將它命名為「高柄豆」便已經把它的用途解釋了出來:「豆」就是一個象形字,下面一個支架,撐起上面的一個盞盤,上面用於盛放食物,這是在沒有凳子之前席地而坐的古人發明的一種非常實用的生活用品。

還有一種三足炊器,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用於蒸煮食物的鍋,它的三個袋狀足是中空的,與口部相通,容水量很大,足下可生火加溫,其獨特的造型和碩大的形體頗為罕見,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它就是四川火鍋的老祖先。

陶盉在中原地區是二里頭文化的典型器物,三星堆遺址出土大量的陶盉,應與二里頭文化的影響有關。近年來的考古研究表明,禹的故鄉為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他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而古蜀先民最早也是生活在岷江上游的古老部族,不少專家認為兩者應有淵源關係。

此外,三星堆還出土了許多人和動物造型的器物,如各種陶蓋,蓋用輪制,紐用手制,陶蓋紐造型惟妙惟肖、生動可愛,從造型上講,有蓮蓬狀的,雞冠花狀的,有的還像清真寺的屋頂,充分顯示了三星堆無名工匠們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技藝。還有各種鳥頭勺把,鳥的造型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猛禽、鳴禽和涉禽三類。這種鳥頭勺把的喙部如勾,粗壯有力,可能是鷹類的猛離。器物紋飾簡潔,寥寥幾筆就將雄鷹的氣魄刻畫得栩栩如生,堪稱三星堆陶器中藝術精品。

三星堆遺址岀土的數以百計的鳥頭勺把是三星堆最為著名和最具特色的陶器製品。有學者推測,大量鳥頭勺把在三星堆遺址的出土可能和蜀王魚鳧時代的史跡有關。藝術品是現實生活的再現,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事物,利用多種形式再把它們塑造出來,運用最好的技藝記錄印象深刻的部分,再傾注自己對這件事物的感情,將它們,通通融合在手中的陶土中,這便是得到了升華的一件件藝術品,他們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PWNW20BJleJMoPMhXe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