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工作不合時宜的表現有哪些?

2019-11-27     老會計手把手教做帳

財務部的工作具有雙重屬性,既有服務,又有監督,如何平衡好這兩方面的職能是有難度的。所以不少財務人員常常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乾,易受夾板氣。拋開會計實務的工作性質不說,財務人員也需要從主觀上找找原因。

1.較真得罪人

如果企業制度流程不健全,或制度流程執行不到位,經營中必然會湧現出各類問題,這些問題最終都要流向財務部。看到問題,別的部門或許能裝聾作啞,財務部不能。如果財務部想在末段矯正問題,多半會觸碰到各種利益,得罪人、激化矛盾就在所難免了。

2.監督與服務對立

財務的服務職能與監督職能孰輕孰重、如何把握,這會影響到財務部的觀感。根據我的觀察,有不少企業財務部的服務職能做得並不到位。財務部最容易發生紛爭的窗口有兩個:費用審核窗口、開票窗口。發生爭執時,財務人員往往振振有詞,「你們的做法不符合財務制度的規定」。之所以會發生紛爭,我相信不是財務人員無理取鬧。這種爭吵即便財務人員有道理,但多少也會讓人覺得不恰當。

3.濫用謹慎性原則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財務人員反思,濫用謹慎性原則。以資金支出審批流程為例,審批流程有變得越來越長的趨勢。從內控的角度看,有三個人審批作相互牽制,資金支出的風險是能控制住的。為何需要設置一長串的審批人呢?

我曾分析過這種情況。很多財務人喜歡打著加強內控的幌子,肆意把簽字流程拉得越來越長。多出來的簽批大體屬於三類情形:

第一,財務對業務思考不夠,沒有對有效簽批人進行識別。本來只需要三個人簽批,因為不清楚是哪3個人,結果就設計成了13個人簽字了。設計者的意圖是只要13個人含住了這3個人,風險就控制住了;

第二,把知情權與審批權混同了。有些領導需要知情權,不需要簽批。財務在設計簽批流程時,沒有考慮此中差別;

第三,財務基於免責的考慮,以增加審批環節降低自身風險。

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就像魔怔一樣,幾乎會成為管理的趨勢。這種趨勢等於默認追求內控安全可以損害部分運作效率。須知,濫用謹慎性原則的做派無異於給業務設置障礙。長此以往,財務部就成了別人眼中沒事找事的主。

4.不敢承擔責任

2015年11月,華為財務因《一次付款的艱難旅程》,被任正非先生簽發電郵怒斥。任總說,「據我所知,這不是一個偶然事件,不知從何時起,財務忘了自己的本職是為業務服務、為作戰服務,什麼時候變成了頤指氣使,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僵化執行制度,這裡面有沒有財務人的小心眼與趨利避害的算計呢?按流程審批,我沒有責任;不按流程審批,做成了事自己沒有功勞,做壞了要承擔責任。說白了,是財務人員不願承擔責任耽誤了事情。

制度流程規定的是例行性事項,突發事項、特殊事項如何處理呢?等到修訂製度流程後再處理嗎?等到層層請示報批後再處理嗎?這麼做可能貽誤戰機。僵化執行制度流程,這是一種收斂式的管理思維,企業會失去冒險精神,不敢開拓新的業務。

在這裡相信有許多想要學習會計的同學,大家可以關注小編頭條號,

下方評論區留言:想要學習,並收藏本文;私信小編:學習

即可領取一整套系統的會計學習資料!還可以免費試學會計課程15天!

因領取人數太多,不能及時回復,請大家耐心等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NlqMG8BMH2_cNUg3F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