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知乎上有個帖子引發了八百多萬人的圍觀。
發帖的是位父親,他的問題是:孩子考到了約定的成績,可我不想兌現給他遊戲充值的許諾了怎麼辦?
這位父親,答應孩子考試進前三就給他玩的遊戲充值588塊錢作為獎勵,結果孩子刻苦學習達到目標了,父親又反悔了。
「後悔當初允諾得太乾脆了」
「這充值遊戲真是不情願啊?」
怎麼辦?大家來出出主意吧。
這位父親的行為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的前老闆A。
去年的某月,老闆A說當月kpi達到就給我發獎金,於是我熬夜加班自願997,克服了種種挑戰壓力終於達到了目標。
結果老闆說,哎呀,我也不是心疼錢,就是仔細想想覺得這樣發錢不好,你想想這完成kpi不是你應該做到的嗎?我當初提出要給你發獎金也是為了激勵你。
不是我說話不算話,培訓、下午茶、團建,這些都是公司花錢給你的福利,是給你辛苦工作的獎勵,但是直接發錢真的太扎眼了,影響不好,真不是心疼錢哈。
不知道大家如果面對這種情況會怎麼樣呢?
反正我是辭職不幹了,既然一開始就沒想發獎金,那何必答應員工?不講信用的老闆還能帶領團隊干成什麼事?
換個角度想想,帖子中的孩子是不是也會覺得這個父親不值得信賴,以後他的話也不必聽了。
社會學家林·扎克說: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國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占43.6%,排在第一位。
孩子天生是信賴別人的,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然而,不少「不懂事」的家長在摧毀著孩子寶貴的信任。
「等你完成了XXX ,爸爸/媽媽就給你XXX」,後來又用「下次吧」、「你懂事點」做說辭反悔,更有父母見孩子哭鬧抗議,直接來一句「你怎麼那麼不聽話,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那些被父母「毀約」的孩子,心裡又是怎麼想的?
網友@青山有盡時 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最後不給,吃飯時我鬧,我哭,他們笑,忘不了啊,打字到這,有鼻酸哭了,忘不了啊。」
許多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我爽約也就爽約了,他過陣子就忘記了。殊不知,但凡是孩子童年的創傷,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父母,有些傷害,多久都不會忘記。
父母言而無信對孩子打擊巨大。
去年的十一月有個新聞,一男孩坐在5樓空調外機上準備跳樓,原因是爸爸說話不算數。
原來,小男孩的爸爸為了鼓勵他好好考試,答應他如果考到前五名就把沒收的手機還給他,還會給他配一副眼鏡。
但是等他真的考到前五名後,爸爸卻遲遲不肯兌現承諾,他又生氣又傷心,一下子想不開,就想到了跳樓。
同樣,去年還有個小女孩因為爸爸承諾她期末考試達到90分就帶她去看海,結果爸爸爽約,女孩大冬天離家出走。
許多大人,允諾一時爽,等到要兌現諾言的時候又傻眼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曾子殺豬的寓言故事。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妻子要去買東西,孩子鬧著也要去。
他妻子便說:「你留在家,我回來殺豬給你吃。」
等到妻子回來後,曾參便要殺豬。
他妻子制止:「我不過和孩子說著玩,你怎麼當真?」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騙的,他年幼無知,只會學父母的樣子,聽父母的教誨。如今你說話不算數,哄騙孩子,實際上是在教孩子說謊,當媽媽的欺騙了孩子,孩子便會覺得母親的話不可信,以後媽媽再對他進行教育就不會有效果了。」
最後曾參還是把豬殺了。
父母總是希望培養一個信守諾言的孩子。希望孩子說話算數,做一個誠實的人。
而實際上,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一直在觀察著父母的言行舉止,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執行教育工作。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教育著兒童……」
如果你不守信用,在孩子身上做出了錯誤的示範,對孩子的潛移默化未來就需要無數的時間來改正。
既然說了,就要負起責任。
講到這裡,也有家長提出:其實我也知道不應該失信於孩子,但是有時候,就是不好給孩子實現呀。
比如開頭髮帖求助的父親,給孩子遊戲充五百多感覺是在害孩子,真的很不情願。
像這種情況的話,我只能建議你可以先試著和孩子來場「交易」,給遊戲充值能不能換成給你買個自行車?帶你去一趟遊樂場?
如果孩子同意了,那皆大歡喜。
如果孩子不同意,那你還是應該遵守當初的諾言。
往後一定要注意,做不到不要輕易許諾,許諾了就要盡力完成。
李亞鵬曾經在《朗讀者》里提到這樣一件事。
女兒李嫣在他45歲生日的時候給他寫信,稱如果他能戒煙,自己會更愛他。
看到這封信以後,李亞鵬說:「嫣兒,對不起,爸爸將來有一天一定會做到的。」
董卿問將來是什麼時候,他只說是不遠的將來,因為對孩子不敢輕易承諾。
如果因為一些不可抗力,實在沒法做到答應孩子的事,則一定要真誠的道歉,耐心和孩子解釋原因,並且想辦法補救。
這樣不僅可以保護孩子對自己的信任,還能讓孩子覺得被尊重。
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
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最後還想說,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言而有信不僅僅是對別人的要求,也該是自我實現。我們教育孩子成長,也要學會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