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不少人,不少事,給人銘記,一提到他們內心的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
司馬遷曾在《報任安安書》中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是否真的有那些奉獻精神?敢於把生死置之度外,捨己為人,把生的一絲希望留給他人的人?不要說這個社會冷漠,譚千秋以自己的生命講述了這個世界的溫暖。沒錯,就是那個令億萬人民所銘記和敬佩的譚千秋。
譚千秋的犧牲挽救了幾個家庭,卻令自己的家人心上蒙了一層灰。匆匆十幾載,那位英雄的家人現在如何了?
平凡而不失大愛
在1957年8月,譚千秋出生於湖南省祁東縣岩前村中。譚千秋共有四個兄弟姐妹,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在那個本就不富裕的年代,多子對於他們本就貧窮的家庭來說,顯得更加拮据了。
有多少人以貧窮為藉口,當做自己不努力的理由?而對於譚千秋來說,貧寒的家境並不能磨平他的鬥志,反而是他努力的動力,讓他在學習中更加勤奮刻苦。知識改變命運。讀的書越來越多的他,更加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8年3月,譚千秋考入湖南大學的政治專業學習。大學的學習生活更是增加了他的覺悟。在學校學習四年,1982年1月,畢業後的譚千秋被分配到了四川綿竹東方汽輪機廠工作,並且在東方汽輪機廠的職工大學和東汽中學裡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在東汽中學擔任政治老師的他,再工作幾年後,由於教學工作的優秀,被任命為教導主任。據同事說,在日常工作中,譚千秋都很愛護學生。甚至在學校里發現一塊小石頭都會撿起來,擔心學生在急忙之中或者玩耍中受傷。也正是如此,譚千秋被學生和老師成為「最疼愛學生的老師」。
他是一名教師,他愛護孩子,愛護每一個孩子。
最後的一課
在生死抉擇的瞬間,在大地震來的那一刻,那間不容髮的一刻,是自己逃,還是指揮學生逃跑?在那一刻,容不得思考,那是一個下意識的行為。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便發生了令人心痛而又感動的一瞬。
當時的譚千秋,正當講到課本的精彩之處,便感覺到整個教室都在搖晃。經歷過地震的他立馬意識到是地震來了!他馬上喊到:同學們,地震了!大家快跑,什麼都不要拿!快跑!同學們也都迅速的跑出教室,向操場跑去。
與此同時,地震並沒有停止,伴隨而來的是更加劇烈搖晃的教室。劇烈的搖晃下,同學難以保持站立,跑步的姿勢。在劇烈的震感下,仍有4名同學難以跑出教室。建築物撐不了多久了,眼見得石塊將要掉落。
還在教室的譚千秋做出了令他人覺得艱難的決定,他迅速的把剩下的四名同學拉到了課桌底下,自己卻弓著脊背,雙手撐著桌子,以自己的身軀緊緊的護住桌下的四名學生。水泥板,石塊重重的砸落在他的身上……
那一刻,也許他的身上是極其疼痛的,但內心應該是熱絡的。當時的汶川地震級數很高,距離汶川不遠的東汽中學也淪為了廢墟。當次日,前來營救的官兵們,搬走壓在譚千秋身上最後一塊水泥板時,他們禁不住的熱淚盈眶。
不知他對學生有多少愛,才能如此承受這千斤壓體之痛。廢墟下的譚千秋,身體呈現一種保護的姿態。雙臂如同雄鷹展開雙翅一般,身體伏在課桌之上,護著桌底下的四名學生。50多歲的譚千秋,用自己的軀體,為他們撐起了一把「保護傘」,為那四名學生換來了生的希望。
大愛千秋
葉落歸根,魂歸故里。5月17日,譚千秋的遺體被送回老家祁東縣。祁東縣政府以及群眾們,為譚千秋重回家鄉,舉行了隆重而又沉重的歡迎儀式。譚千秋走了,悲壯而又重於泰山的走了。他是一個丈夫,一位父親,一個兒子,他給其他人們帶來了溫暖,卻給他的家庭帶來了無盡的悲傷。
慰問金慰問不了他們受傷的心,鄉里們的安慰撫不平他們內心的悲傷。在當年,譚千秋先後被追授為全國抗震救災優秀黨員、抗震救災的英雄、革命英雄等榮譽稱號。救人英雄譚千秋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救人的大無畏精神和他無私的愛將會永遠感動和溫暖著我們。
後來,東汽中學重建,在學校的食堂旁是一尊譚千秋的金色雕塑,來紀念譚千秋的救人事跡。同時,也希望譚千秋的大愛永留人間,讓更多的人擁有大愛,感受大愛。從突如其來的生離死別,到生活逐漸歸於平靜,一切都在變化著,不變的是譚千秋遺孀張關容對他的思念。
在這個譚千秋犧牲之地,重建了東汽八一中學。而張關容也一直在這裡擔任高中英語老師,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她在這裡做著和譚千秋生前一樣的工作,愛護著這裡的每一個學生,似乎和他同呼吸同樣空氣。
身為女兒的譚君子,也處在悔恨之中,悔恨自己沒有多陪陪父親。上了大學後的她,便少了與父親的聯繫,在出事前的兩天也只是發了簡短的訊息。當父親譚千秋出事前,譚君子便已經就讀於北京大學法學院了。雖然經歷了父親去世的沉重打擊,但譚君子謹遵父親教誨,繼續努力學習,後來在哈弗大學深造。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極為深刻。譚君子受父親的影響,在之後的日子裡她也不斷的做著公益活動。她曾說,她想像父親一般做一個有愛有溫度的人。
時過境遷,先人已逝。雖然人已不在,但無私奉獻的精神永存。譚千秋一生平凡,也正是他的平凡,他的質樸純真,才更能在危險之際體現他的本色。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