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家庭宴會,揭露人間百態,《聊齋》寫盡了所謂親戚的醜惡嘴臉

2020-02-03     也可自話

上一篇講《聊齋志異》之《鏡聽》,說的是科舉制度下,家庭生活中的人情冷暖,《鏡聽》是一篇小小說,只截取生活中一個小片段,當次婦說出「儂也涼涼去」後便戛然而止,今天我們要講《胡四姐》的故事,與《鏡聽》一樣,也是寫在科舉制度下,家庭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不同的是,《胡四姐》的故事更加寬泛,不是小家庭,而是大家族,人物更加眾多,描寫更加尖刻。

貧賤書生

「程孝思,劍南人,少惠能文。」

劍南人程孝思,從小聰明過人,寫得一手好文章,可是父母早亡,家裡又貧困,沒有謀生之路,只能到銀台胡公那裡去求職,希望憑藉自己寫文章的本事,拿下個文書一類的工作。

面試的時候,胡公讓他寫篇文章,程孝思也沒讓人失望,他文不加點很快就寫好了,胡公一看開心壞了,竟然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此不長貧,可妻也。」

銀台一職,在宋朝可是三品大員,到明朝時撤銀台,設通政司,專管天下奏狀案牘,卻無實權,被戲稱為「清淡衙門」。清朝延續了明朝這一官制,看起來明清兩朝的通政司地位尷尬,但實際上天下奏狀案牘都要通過這個衙門,換句話說,皇帝能聽到什麼,聽不到什麼,很大程度上是由通政司決定的。

程孝思一無背景、二無財力,能找份工作已經不錯了,卻何德何能讓胡公如此青眼有加?無他,能文而已。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就考八股文,所以從他能寫文章這一點,胡公便斷定,這個孩子將來大有所為,不會長期貧困下去。

胡公家有三子四女,都還在襁褓中時,就與有權勢的人家定了親,只有小女兒四娘,年已及笄,還未嫁人。古人結婚,都講個門當戶對,這門婚事自然會遭到胡家親朋的反對,但胡公力排眾議,堅持讓女兒和程郎成親,於是乎,程孝思就當了胡家的上門女婿。

可想而知,程孝思入贅後的日子有多難過,家中的兄弟姐妹吃飯都不願與他同桌,連僕人丫鬟都動不動對他揶揄一番。程生也無話可說,心裡明白只有好好讀書,才有機會鹹魚翻身。可每次他讀書的時候,家中的公子爺們就聚集到他身邊,一邊敲鑼打鼓,一邊譏笑嘲諷,實在沒辦法,程生只好把書房搬到了妻子四娘的閨房中。

世態炎涼

當初,四娘還未嫁時,有個神人能預測貴賤,他看遍了胡家眾人,都沒說什麼好話,唯獨四娘出來後,他才說:「此真貴人也!」殊不知,神人這句話雖然說對了,但貴人二字,卻給四娘和程生帶來了許多煩惱,也給家中眾人帶來了無盡「歡樂」。

四娘嫁給程生後,家中兄弟姐妹、丫鬟僕人,天天把「貴人」二字掛在嘴邊用來諷刺四娘夫妻。好在四娘是個端莊寡言的人,也不和他們計較:

「四娘端重寡言,若罔聞之」。

四娘能忍一時之氣,她的貼身丫鬟桂兒卻受不了了,挺身而出為四娘和程生辯護了幾句,卻引來了更多的嘲諷,四娘的二姐甚至放出了「程郎如作貴官,抉我眸子去」的狠話,要不然二姐丫鬟春香站出來,用一句「二娘食言,我以兩睛代之」替二姐接過這場豪賭,真不知道以後該怎麼收場。

此時四娘的表現呢?她正在織布,依舊十分淡定:

「四娘方績,不怒亦不言,績自若」。

總之,四娘和程生的日子,就在眾人的嘲笑譏諷中度過,直到胡公生日那天,眾家人都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賀壽,同時還不忘嘲諷四娘一番,大嫂問四娘:「汝家祝儀何物」?二嫂說:「兩肩荷一嘴」。在父親的壽宴上拿不出像樣的禮物,換做旁人恐怕也會臉紅一下,但四娘的表現是:

「四娘坦然,殊無慚作」。

看到這樣的四娘,大家都以為她傻了,於是嘲笑一天比一天過分,唯獨胡公的愛妾李氏,對四娘禮待有加,還經常對自己的女兒三娘說:四娘內慧外朴,聰明而不顯露,而程郎日夜苦讀,也不是久居人下的人,你應該好好對待他們夫妻倆。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胡公是大官,身份顯赫,在那個年代三妻四妾是十分正常的,蒲松齡唯獨在這裡指出李氏是胡公的「愛妾」,說明他對李氏的寵愛,比其他妻妾都要多上幾分,為什麼會這樣呢?胡公有眼光,能看到程生的未來,李氏也有眼光,能看出四娘內慧外朴、程生不會久居人下。以小見大,或許在日常生活中,李氏就與胡公有著比其他妻妾更多的默契,三觀也更加相符吧。

揚眉吐氣

這年,程生在胡公的幫助下考上了秀才,第二年要參加鄉試,恰好胡公去世,程生只好守孝在家。待到守孝期滿,才去參加補考,臨別時,家中親人只有李氏、三娘送了豐厚的盤纏,四娘對程生說了一段真正能體現她智慧的話:

「曩久居,所不被呵逐者,徒以有老父在,今萬分不可矣!倘能吐氣,庶回時尚有家耳。」

四娘早已看穿一切,如果此番考試不中,恐怕程生連家也沒有了。可上天偏偏與程生開了個玩笑,考試落榜了。程生也不好意思回家,只好改名換姓,在大戶人家找點事情謀生。雖然科舉失利,但程生的運氣還真是好,他又遇到十分器重他的東海御史,不僅給他工作,供他上學,還替他捐了個貢生,讓他繼續參加考試。

這一來,程生連連考中,最後竟然當上了官。

程生的身份也沒必要繼續隱瞞下去,他對御史大人講明之後,御史借給他一千兩銀子,派僕人先回鄉去買房。正巧胡家大兒子沒出息,老父親死後只能變賣家裡房子度日,僕人就買下了這所房子。

程生終於鹹魚翻身,揚眉吐氣了,家中那些不念親情,只知富貴的兄弟姐妹,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人情冷暖

正巧趕上三郎結婚,親朋滿堂,唯獨沒有邀請四娘。這時程生高中的捷報傳到,眾人相顧失色,連忙派人去請四娘,還一邊擔心四娘忌恨,不願參與。沒想到一會兒四娘竟翩然而至。

接下來的場面可就好看了,蒲松齡這一段描述,真正是讓人明白了什麼叫人情冷暖、什麼叫趨炎附勢,眾人的醜惡嘴臉,真是描寫得淋漓盡致:

「申賀者,捉坐者,寒暄者,喧雜滿屋。耳有聽,聽四娘;目有視,視四娘;口有道,道四娘也。」

真是太精彩了,原先以「貴人」嘲諷四娘,吃飯都不願與程生同桌,四娘夫妻在這個家族中就像蒼蠅一樣,讓兄弟姐妹感到噁心,而如今真成了貴人,兄弟姐妹耳中、眼中、口中,竟然只有四娘,而忘卻了大婚的三郎才是今日之主角。

不知道站在台上的三郎,面對這樣的情景,是否會對四娘程生當年的遭遇,有感同身受之感?

同時,蒲松齡也不忘藉機揶揄眾人一番,你看門外,丫鬟春香滿面帶血衝進屋中,對二娘哭訴說:「桂兒逼我要眼睛,要不是跑得快,恐怕我就瞎啦!」

真是大快人心的一段文字啊,二娘的尷尬、三郎的窘迫、眾人的醜惡,我們不多做遐想,且看四娘:

「而四娘凝重如故。」

隨後有車馬來接四娘,眾人才知大郎的房子是被程生買去了,臨走時四娘唯獨像李氏及三娘行禮。而後眾人爭相送禮祝賀,四娘也唯獨收下了三娘送去的一個丫鬟,其他一律謝絕。

煊赫之後

胡公死後,家中兒女忙著爭奪家產,都不管父親的靈柩,回家掃墓的程生看到這樣的情形,心中十分傷感,也沒和其他人商量,選了個日子,依照禮儀把胡公風光下葬,十里八鄉沒有不稱讚程生的。

一晃眼,程生為官已經十年,而且十分清廉,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

誰曾想,遠在家鄉那個不爭氣的二哥,竟然攤上了人命官司,兄弟姐妹想找程生幫忙,又覺得沒臉,只好求李氏寫封信,由大郎帶去向四娘求情,一進門,大郎就跪在地上大哭不已,這時候的四娘可不會再沉默了,把大哥連帶家中兄妹諷刺了一番,大意是說:我一個女流之輩都沒這樣哭過,大哥你這是何必呢?家中兄妹各個都是天人,又有什麼事能找到我呢?

大郎這才把李氏的書信拿出來,四娘一看就生氣了,說:

「我以為跋涉來省妹子,乃以大訟求貴人耶?」

罵人最高境界是用別人罵你的話,去罵別人,四娘可不是一般厲害的主啊,終於在這一刻抓住機會,把「貴人」兒子恭恭敬敬地還給了大哥,說完拂袖而去。

大哥吃了癟,回到家裡跟眾兄妹一起辱罵四娘不近人情,連李氏都覺得四娘有些過分了。

事實上,四娘也不過是過過嘴癮,眾兄妹欺辱四娘夫妻多年,四娘諷刺幾句也算是找個平衡,又算得了什麼呢,事後還是把二郎的官司擺平了,保住了二郎的性命。

再說三娘和李氏,當年只有他們對四娘程生禮待有加,所以後來程生也對三娘超出常規的報答,李氏一生無兒,程生更是將她視作母親,為她養老送終。

小結

四娘實在是一個太過討喜的女子,魯迅先生說「唯沉默是最高的蔑視」,四娘把這句話一以貫之,無論旁人如何,自己都保持沉默,只在最後大郎求助時,才略加「報復」,她的智慧與隱忍,像極了《聊齋》中大多數篇目對狐狸的描寫,蒲松齡給四娘以「胡」為姓,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考量呢?

《胡四娘》寫了一個家族的故事,胡公的長遠眼光、李氏的善良、二娘賭眼後的尷尬、三郎婚禮上的窘態、程生考中後眾人的轉變、大哥求情時的卑微及求情後的原形畢露,無不是對世間百態的揭露,也許是蒲松齡一生清苦,見慣了世間太多的淺薄人情,所以他筆下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總是十分傳神,兩次家庭宴會(胡公生日、三郎婚禮),用對比的手法,把家中親朋兄弟的醜惡嘴臉,寫到十二分,可謂寫盡人間醜態。

故事最後,為官十年都清正廉明的程生,最終還是援救了身負人命官司的二郎,很明顯蒲松齡這段描寫,是想將這種行為作為正面描述,來凸顯四娘和程生「不忘親情」的人物性格,是具有正面意義的。但從社會公正的角度來看,卻讓人失望,人情大於王法的思想,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還是占據主流的,這是時代的局限性,即使一向秉持「吏治清明」的蒲松齡也不能逃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L7RHHABgx9BqZZIl7V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