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一篇題名為Early coauthorship with top scientists predicts success in academic careers的論文。
文中作者發現,早期與頂尖科學家合作,對青年科研人員的職業生涯有積極影響。
孔玲/南京農業大學
對於大多數青年科研人員來說,發表文章,尤其是高水平的文章,可謂是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首先,博士生階段需要發表高質量的文章才能夠畢業;博士後階段需要繼續發表文章以獲得獨立研究員(Principle Investigator,PI)的職位;青年PI則需要不斷發表文章以申請經費,並提升自己在領域內的競爭力、影響力等等[2]。
青年科研人員申請基金需要「抱大腿」
有研究顯示,年輕科研工作者申請基金越來越難。
基金申請審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同行評議。
同行評議主要由某專業領域評議委員會開展,成員主要來自各學校或科研機構的專家(大部分來自有錢的學校和機構),商議誰的idea可以獲得基金資助。
即使你的想法再厲害,能超越來自名校的資深同行嗎?競爭非常慘烈。
通過 NIGMS 和 NIMH 2015的數據[3],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基金申請成功率總體趨於下降,近幾年成功率直接降到20%以下。
其次,對比青年科研人員和老面孔科研人員申請基金和延續基金的成功率,發現老面孔科研人員在同行評議中獲得基金資助有很大優勢,青年科研人員只占15%。
青年科研人員延續基金成功率遠低於老面孔,而且老面孔科研人員第二次第三次等延續基金也不是很難。
青年科研人員一旦獲得基金資助,延續一次的成功率高於首次申請。
最後,單個PI還是可以申請到小項目的,但對於大項目,一群PI聯合申請的成功率更高。
哪怕一群PI中只有2個是評議委員會的老面孔,獲得基金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青年科研人員和老面孔一起申請,下一次自己出馬成功率也會提高。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投稿的時候,主編和審稿人也是看臉的。
青年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需要「抱大腿」
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論文Early coauthorship with top scientists predicts success in academic careers[1]通過對「細胞生物學」、「化學」「物理」以及「神經生物學」4個科研領域的文章以及作者進行配對統計分析發現:
那些在生涯早期與頂級科學家有合作發文經歷的研究者們往往會獲得「更持久」的科研競爭力,而且這一影響在「出身不好」(即所在大學或研究機構權威性排名靠後)的青年研究者群體中最為顯著[2]。
圖片來源於文獻[1]
機構權威性影響青年科研人員「抱大腿」以及成為「大腿」的幾率[2]。
上圖展示了不同科研機構研究者在其早期科研生涯中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的情況(左圖)以及這些青年科研人員在20年期間成為「頂尖科學家」的幾率(右圖)。
其中,紅色代表與多名頂尖科學家存在合作,橙色代表與一名頂尖科學家存在合作,藍色代表沒有與頂尖科學家存在合作。
從左圖可以看出,隨著機構排名的上升(從左至右),青年科研人員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的次數也逐漸上升(紅色與橙色),而從未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的人數(藍色)隨機構排名變化並不明顯。
這一結果意味著,青年科研人員在權威性高的機構中更容易獲得與頂尖科學家們合作的機會。
從右圖則可以發現,不論機構排名如何,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發文章可以顯著提升青年科研人員在後續生涯中成為「頂尖科學家」的幾率(紅色>橙色>藍色)。
對於從未與頂尖科學家們合作過的青年研究者來說,只有處於排名較高的機構中的少部分人群能夠獲得「比平均水平(灰色部分)較高」的成為頂尖科學家的機會。
圖片來源於文獻[1]
該作者詳細分析了青年科研人員在早期科研生涯中的各項表現。
根據三項標準:所在機構權威性(I)、產出(P)、被引用次數(C),作者將其中位於前10%的研究者單獨進行了統計。
一方面,上圖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青年科研人員的競爭力以及與「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發表文章」之間的關係。
其中紅色代表與頂尖科學家至少合作過一次;藍色代表從未有合作。
可以看出:雖然總體上來講從未有合作經歷的青年研究者數量更高(最左側,藍色VS紅色),但是通過各項標準篩選之後,更多位於前10%的「優秀」青年研究者有與頂尖科學家合作的經歷。
圖片來源於文獻[1]
另一方面,由上圖可知,在各項指標處於前10%的優秀青年研究者群體中,那些與頂尖科學家有過合作經歷的群體在成為頂尖科學家的幾率以及文章被引次數方面,都明顯高於同等水平但沒有相關合作經歷的群體。
為驗證上述基於群體的統計結果是否準確反映了單個研究者的實際情況,作者仿照臨床試驗的思路,挑選了兩組早期職業情況相似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配對分析。
這兩組研究者的唯一區別在於其中部分群體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前三年)曾經有過與頂尖科學家共同發表文章的經歷(實驗組),而另外一部分則沒有相關經歷(對照組)。
之後,作者追蹤調查了這兩部分研究者在各自職業生涯第4年到第20年之間的論文發表以及被引用情況。
統計結果表明,不論學科如何,職業生涯早期與頂尖科學家有過共同發文經歷的青年科研人員學術影響力都明顯更高。
總之,對於青年科研人員來說,職業生涯早期與頂尖科學家共同發表文章的經歷,能夠很好地預測其今後科研生涯成功的幾率。
參考文獻
[1] Li, W., Aste, T., Caccioli, F. et al. Early coauthorship with top scientists predicts success in academic careers. Nat Commun 10, 5170 (2019) doi:10.1038/s41467-019-13130-4.
[2] Nature:「抱大腿」是年輕學者提高科研競爭力的有效姿勢!
https://mp.weixin.qq.com/s/61ol79FHrSCaJ4eJNAVCjg.
[3] 如何選lab之科學地「抱大腿」
https://mp.weixin.qq.com/s/xDcaZUp66xXia4yQ22c8tg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BrUT28BMH2_cNUgh8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