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位於臨沂市費縣北部,是一處5A級旅遊區和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雙標準景區,投資超過五十億元。銀座天蒙旅遊區集山地生態旅遊、運動休閒旅遊、民俗體驗旅遊、生態農業旅遊和休閒度假旅遊為一體,是一座綜合型人文生態旅遊度假勝地,距離費縣縣城二十五公里,京滬高速、日蘭高速環繞,交通便利。
山東最著名的漢族民歌《沂蒙山小調》就誕生於天蒙景區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調》的前身是《反對黃沙會》,這首曲子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1953年秋天,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和樂隊隊長李銳雲對曲子進行重新修改,把原來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再續加兩段歌詞,就成為了經典的《沂蒙山小調》。
《沂蒙山小調》自從誕生後就被廣泛傳唱,蜚聲海內外,成為中國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並且和另一首經典民歌《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中國優秀民歌,它的歌詞深深印入人們的心靈,這首歌也成為沂蒙山地區的形象代表,「人人都說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風光,青山綠水多好看......」
天蒙旅遊區藉助沂蒙山小調的影響力打造了以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為文化元素的核心景區,景區內的合居山村融匯了沂蒙人家、沂蒙歷史、沂蒙風俗、沂蒙物產、沂蒙聲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等沂蒙特色,合居山村抗戰時期曾作為沂蒙山老區的根據地核心。這裡恢復了1940年時的村落場景,立體呈現了《沂蒙山小調》中沂蒙山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文化,成為景區一大旅遊特色。
天蒙旅遊區最吸引人的無疑是號稱「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的一座天橋了,這座橋連接天蒙景區望海樓和玉皇頂兩個景點,整座橋有三跨,中跨最長,達到420米,兩頭的兩跨分別長38米和48米,為雙塔懸索橋,建成時是世界最長、跨度最大的人行懸索橋。不知道現在有沒有超過這一記錄的?
望海樓是一座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古蹟,始建於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時蒙山陪祀,此後又經過宋、明兩代重建。這個位置在上古時期傳說是舜帝東巡治水時停留過的地方,舜帝在此遙望東海,因此得名望海樓。現在的望海樓是根據明代建築復建的,這裡是蒙山的第三高峰,海拔一千米,也是欣賞東海日出的最佳位置,從古至今備受遊人青睞。
懸索橋的另一邊是玉皇頂,玉皇頂上建有玉皇宮,是蒙山的道教聖地,歷代為祭祀玉皇大帝的重要場所,也是本地百姓寄託龍王崇拜和祈福秋雨的信仰之地。玉皇宮的主要景點包括明代遺存的道觀、瓊漿泉、玉液泉、王母池和蟠桃園等等。
在天蒙景區沿著遊覽步道觀景,在望海樓到大峽谷的沿途,有一段崖壁格外醒目,這裡保存著數量眾多的摩崖石刻,稱為「東蒙聖境」,因為有乾隆皇帝題寫的東蒙聖境四個字而得名,東蒙聖境的釋義是「與聖結緣、聖賢皆至」,除了乾隆御筆,還有「小魯」、「天外芙蓉」等古人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