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親密關係

原標題:數字時代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是當下的熱門話題。對「親密關係」的研究和探討可追溯至23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從事人 際關係研究時寫道:「如果一個人能夠對另一個人友好,並且對方也反過來對他友好,那麼對對方而言, 他就是自己的朋友」。亞里士多德對親密關係的分析影響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 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產生,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論,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對於社會隔離(Social isolation)及 社會疏離(Social alienation)的研究即出現於此時期。時至今日,我們仍可以從大量實例中看到相應的 佐證。20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實驗性方法和研究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針對親密關係的 探索便蓬勃展開了。2004年國際關係研究學會的成立標誌著親密關係研究已然成為國際化的多科目研 究對象。

>《背負的遷徙》

這裡有一相同的時間線索,在親密關係逐步成為一 門專業研究對象的過程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悄然發 生,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中數字革命影響了我們對親 密關係的理解和定義。「網際網路」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催化劑之一,被譽為網際網路之父的溫頓·瑟 夫曾說:「網際網路成了人類發明的最強大的擴音器。它給人微言輕無人理睬的小人物提供了可以向全球發言的話筒。它用以鼓勵和推動多種觀點和 對話的方法是傳統的單向大眾媒體無法做到的。」 截至2021年3月31日,全球網際網路用戶數量達到 51.69億人,其中4/5用戶都使用各種社交網絡來分享自己的最新情況,分享照片、發表評論抑或是參與話題討論。原本僅存於親密關係中的共享信息,如我們的思想、情感、身體等私密的部分在更大範圍中被觀看、被放大、被消費,一些可知的領域正在形成。在這種情境之下,親密關係的定義似 乎應該重新界定,我們也應該在更廣的維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新生藝術家》

筆墨當隨時代,社會的變革總能在藝術創作中尋到蹤跡,無論是創作媒介還是內容意涵,都給藝術提供了一片恣意生長的養料。「錄像藝術」(Video Art)促發於快速消費、即時性和移動形象的不斷衝擊,在經歷錄像、影像、多媒體藝術的發生及演進 後,我們看到變化不僅僅是表現手段,更是本質內容的不同:個人性和即時性的表達被日益轉化為交叉性和互動性的多元合作。親密關係作為該創作形式表達的內容之一,映射著數字時代發展下不同階段對於親密關係的進階闡釋。影像作品順應觀眾對視覺體驗不斷升級的要求,絕對是最好把脈時代的優選創作形式。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這座與蓬皮杜藝術中心齊名的藝術機構,頗具先鋒氣質。館內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影像藝術這一藝術門類時即在館內設立了專門部門,如今擁有超過200部影像收藏。此次,紅磚美術館舉辦《自由影像——親密 關係》展覽中呈現的16件影像作品均來自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精選收藏。

>《漸次王國》

有意思的是,展覽中探討親密關係的邏輯與數字時代下親密關係的異變高度暗合。從個人記憶到集體記憶,從身份探究到邊界守衛,從追逐虛擬技術到對互聯世界的質疑,把親密關係從一個隱秘地帶推向了更多元、更深層的思考。

進入展廳映入眼帘的是安熱·萊恰的《薩巴蒂娜》,巨幅圖像直擊毫無防備的觀眾,藝術家的女 兒像「奧菲莉亞」一樣漂浮在水中,女兒的眼神與觀眾對視直抵人心,升騰出一種曖昧不清的氣息。 這是僅存在於私人家庭環境中的親密景象,同樣的親密場景還體現在作品《貓咪》中,影像內容是平凡又動人的家居場景,然而當其曾展播在紐約時代廣場時,形成了一對有張力的錯愕:一個私密而普通的場景,以宏大的形式在重要的公共空間中投放。這是否對我們提出了親密關係邊界守衛 的問題?

>《薩巴蒂娜》

與前兩件作品相鄰的是瑪利亞姆·本納尼的《漸次 王國》和貝爾蒂耶·巴克的《背負的遷徙》。前者呈 現出典型的網際網路美學特徵,用iPhone拍攝後重新 製作,形成如電子遊戲或Snapchat式的美感。影片 所拍攝的內容主要是女性,藝術家身邊的家庭、朋 友或是路人,充滿了個人的情感注入,質樸而生動的內容用幽默戲謔的形式展現出來。後者取材於藝術家生活的社區,屬於半紀實影像,極具詩性地創造出介於現實和虛構之間的敘事。與影像螢幕相對的 酒瓶塞裝置有效的呼應了影像中的視覺元素。吉莉安·韋英創作於2000年的《創傷》,講述了普通人在他們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歷,向觀眾展示的是親密世界、內心世界的真人秀揭秘,被曝光到所有人眼前時給人帶來的創傷。影像中述說的話語像是在懺悔 一般,在專門搭建的「懺悔室」中播放,尤其容易把觀眾帶入情境之中。在此,完成了個人記憶到集體記憶的親密關係討論。

>《齊達內:21世紀的肖像》

《齊達內:21世紀的肖像》作為展覽的句號,呈現在獨立的空間中,以獨立跳脫的方式作為展覽結束語,給觀眾觀看的是17台同步攝影機對齊達內各個角度的影像捕捉,但實際探討的是虛和實的關係,虛擬和現 實、虛幻與真切、虛假與真 實,映射到實體美術館未來走向的發問。擺脫了對簡單親密關係的探究,轉而是對互聯世界深深的反思。 昏暗的展廳,壓低的色調,耳邊似乎一直有喃喃細語引導著你走下去。從布展方式可以看出策展人著力考量了影像藝術在展陳中調動觀眾感官的優勢,極具衝擊力的大尺幅影像、與螢幕內容相呼應的雕塑、為營造氛圍而設計的小獨立空間,足見策展人的巧思。更為重要的是,此展不像是回答 問題,相比之下卻是給我們拋出一連串問題,問題的終點似乎回到了對博物館本質的討論。(編 輯:彌生)

文 Article > 康俐 Kang Li

圖 Pictures > 紅磚美術館 Red Brick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