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苞究竟有什麼曠世之才?能夠在死後讓諸葛亮痛哭流涕,甚至於心痛到吐血,暈倒在地呢?
身為張飛之子的張苞,頗有當年父親的風采,甚至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蜀漢建興7年,正值諸葛亮二出祁山,討伐魏國之時,順利攻克陰平和武都兩座城池之後,諸葛亮派出大將王平、姜維、以及關飛之子關興,張飛之子張苞,使用前後夾擊的策略,攻打魏國將領郭淮與孫禮。
蜀漢四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敗魏軍,魏軍將領郭淮與孫禮,丟盔棄甲,落荒而逃,連馬都來不及騎,準備爬山逃跑。
此時眼疾手快的張苞,一心想要將兩人斬於馬下,很快跟上,但是卻忘記了窮寇莫追的原則,一不小心連人帶馬掉到了山澗之中。
儘管當時的張苞很幸運,撿回了一條命,但是就在諸葛亮吩咐將他送到成都養病沒多久,就傳來了張苞命喪黃泉的消息。
聽聞此事,諸葛亮放聲大哭,甚至於當時張飛死了都沒有這麼大反應,一度哽咽口吐鮮血,情緒失控到昏厥。甚至因為此事諸葛亮臥床不起。
身為張飛之子的張苞,究竟有何能耐,會讓諸葛孔明都因他之死痛哭流涕呢?
根本原因有三點:
張苞勇猛異常,武力高強
張苞成功繼承了父親張飛的優良品質,但並未沾染父親的壞毛病,眾所周知,當年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兄弟,張飛排名老三,嗓門大,但是脾氣不好,而且有嗜酒如命的特點。
就是因為這個毛病,劉備可沒少教育張飛,而以張飛大大咧咧的性格,基本上也認為大哥是在開玩笑,畢竟這事兒不是說戒就能戒的。
關羽死後,張飛情緒激動,一度想要為二哥復仇,儘管當時的局勢對於蜀漢來說並不利,要做得更應該是穩妥行事,但是情同手足的三人,怎麼能夠咽得下這口氣?
然而此時的張飛都已經60多歲了,討伐吳國,還是有一定壓力的。臨行前,劉備再次語重心長地告訴張飛,要把酒戒了,你要改改那臭脾氣。
儘管當時的張飛拍著胸脯對大哥保證,但他終究還是因為喝醉酒,被自己曾經得罪過的部下范疆和張達,趁著夜色被結果了性命。
虎父無犬子,張苞作為張飛長子,自然也相當出色。張飛死後,張苞自然成了替代父親的最佳人選。而且在父親的精心教導之下,在當年跟隨劉備討伐東吳的時候,表現極其出色。
他與關羽之子關興配合默契,猶如永獵雙子,屢次建立奇功,劉備對他倆稱讚不已。
儘管當時的關羽張飛相繼死亡,其實也意味著五虎上將的時代結束了,畢竟他們都年紀大了,正是張苞等年輕人發揮的階段。
然而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張苞的死顯得很冤,沒有一絲絲預料,不明不白跌落山谷,好不容易撿回來一條命,反而在養病期間命喪黃泉,張苞之死,對於當時實力本就極大削弱的蜀漢,又是致命一擊。
諸葛亮對張苞給予厚望
接二連三的變故,讓諸葛丞相,一次次改變作戰計劃,好歹張飛之子張苞,也算是諸葛亮的侄子了。本來正值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時候,突如其來的變故,是當時的諸葛亮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
因為隨著張飛逐漸上了年紀,而且平時嗜好喝酒,所以也使得當時的諸葛亮,將自己的作戰中心布局逐漸轉移到了張苞等後輩的身上。幾乎在他的每次作戰過程中,都會帶上相當聽話又驍勇善戰的張苞,這是何其的信任呢?
而張苞也每次註定不會讓諸葛亮失望,當年趙雲一馬當先,斬殺了韓德父子,陷入敵軍的包圍圈,苦苦奮戰,無法脫離戰場。
就在他感嘆自己已經老了的時候,張苞關興的及時出現,讓趙雲順利突出重圍,後來也順利擊敗了魏軍。正是張苞將人生價值最大化的時候,卻因為運氣不好,就讓整個蜀漢痛失一員武將,這是何等的悲哀?
張苞與諸葛亮相處的時間也很長,兩人之間自然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那個蜀國人才凋零的後期,隨著趙雲的去世,張苞等人自然也成為諸葛亮一心想要培養的重點目標。
當時張苞的死亡,就如同我們精心培養的孩子,長大成人正是體現自己價值的時候,突然死亡帶給父母的那種傷痛一般。如果是真的時運不濟也就算了,但是卻因為意外身亡,屬實讓人唏噓不已。而當年的張苞才34歲。
張苞之死帶來的後果很嚴重
諸葛亮對於整個蜀漢,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尤其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更是小心翼翼。
年邁的張飛與劉備,對於關羽之死久久不能釋懷,自然也想在臨終之前能夠親手為關羽復仇,只不過張飛的死,讓本來就實力不濟的蜀漢再次雪上加霜。
好在當時的蜀漢還算是後繼有人,關興與張苞,好歹也算是後起之秀。儘管比不上關羽和張飛的戰力巔峰,但是兩人如果在諸葛亮的精心培育之下,還是能夠拯救整個蜀漢與危難之間的,
而且兩人配合默契,即便是當時的後主劉禪,沒有足夠的實力,但是諸葛亮也有信心能夠興復漢室。
只可惜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被視為最後希望的張苞,以相當憋屈的方式,離開人世。這自然也加大了整個蜀漢武將的內耗,除了人才的損失,更多的是對於軍心的打擊。
而諸葛亮又因為這件事傷心過度躺在了病床上,這樣的狀況肯定是其他人不願意見到的。如多米諾骨牌一樣,痛心的事情,一件一件傳來,終究還是讓整個蜀漢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總結
張飛之子張苞在整個蜀漢的地位有多高?相信諸葛亮,聽到張苞死訊,做出的反應就足夠證明一切。對於當時極度缺乏人才的蜀漢而言,張苞等人相當於頂樑柱一樣的存在,沒有了他,蜀漢的處境可想而知。
即便是當時諸葛亮的謀略再強,但是終究需要相當精幹的武將,來執行自己的統一計劃。只不過這一切仿佛對於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奢望,本來他將一切希望寄託於張苞等人的身上,可並未曾想到人算不如天算,終究還是讓自己的一腔熱血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