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名9歲男孩抱起媽媽的視頻引發熱議。
視頻中,小男孩剛剛參加完培訓,內心十分激動,於是看到來接自己回家的媽媽,就興奮地要將媽媽抱起來。
然而,接下來媽媽的一個動作卻引來爭議。
因為小男孩只有9歲,個子不夠高,力氣也不夠大,所以年輕的媽媽就配合地抬起雙腿,讓兒子將自己抱了起來,母子倆都笑得非常開心。
但對於這樣溫馨的一幕,很多網友表示難以接受。
有人說「媽媽年輕是不假,但最起碼的原則還是要有的吧」,還有人說「媽媽這麼年輕,更應該懂得要迴避,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女朋友呢」。
更有兒科醫生指出,不建議母子這樣擁抱,別以為孩子小不在乎,在享受快樂的同時,孩子的認知會出現障礙。如果只是普通的擁抱倒也無妨,但媽媽抬起腿的擁抱不適合,這種動作只適合發生在戀人之間。
儘管很多網友對此表示不滿,但我覺得,對於一名9歲男孩來說,或許我們不必要求那麼苛刻,畢竟只是情緒衝動下的動作,即便畫面不夠美觀,也不用上綱上線。
與之相對的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異性家長不注意與子女保持適當的距離,育兒理念過於「超前」,才會真的容易對孩子成長造成消極影響。
「換衣服從不避開兒子」,兒大應避母
一向以大咧咧性格示人的明星寶媽Ella,某次被採訪時,曾提到自己與兒子的相處方式。
Ella表示,自己跟兒子一直是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好,好到「彼此不在意性別」,甚至「換衣服從來不避開兒子」。
平時Ella當著兒子的面換衣服,兒子根本不覺得害羞,看起來絲毫不在乎。
Ella還提到,有次她換衛生棉,但不小心被兒子看到了,不僅沒有避開,甚至還趁著這個機會,把兒子抓到跟前,上了一堂生理衛生課,講解了相關知識。
雖然Ella的兒子只有4歲,但不得不說的是,小傢伙已經算得上是「小男子漢」了,當孩子來到3歲左右時,就會性別意識萌發,逐漸認識到「男女有別」,需要家長格外注意。
而一旦家長做不到「兒大避母」的話,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產生深遠影響。
「兒大不避母」會對孩子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1.破壞身體邊界感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老師說過:「家庭中的隱性性侵害常常被忽視,它不但會破壞孩子的身體界限,還會破壞孩子心理的正常發育軌跡。」
如果兒子與媽媽過於親近,習慣了過於親密的身體接觸,那麼就會破壞孩子的身體邊界感,使孩子潛意識裡認為,這種行為無傷大雅,是可以被允許和接受的。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接觸到同齡女孩子時,就會容易男女界限模糊,可能對女同學出現一些不禮貌的行為,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2.可能產生「戀母情結」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指的是兒子沒能得到父母正確的關愛和教育,從而對母親產生了依賴、眷戀的情結。
而有「戀母情結」的孩子,往往會性格軟弱、缺少主見,並且這種情結對孩子將來的個人發展、婚戀關係,都會造成危害。
如何做到「兒大避母」?
1.在孩子面前衣著得體
當孩子超過3歲時,家長與孩子性別不同,就應該保持該有的界限感。
身為母親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衣著得體,在家裡穿得儘量保守一點,尤其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換衣服。
2.及時分床、分房睡
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一般在3-6歲時,我們可以試著從分床睡過度到分房睡,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親子間保持好一定的距離
3.尊重孩子的隱私
最後要強調的一點是,家長一定要懂得尊重孩子的隱私,該避諱的時候適當避諱,不要一直把孩子當做「孩子」。
在美國教育體系中,有一個著名的「二十碼法則」,顧名思義指的是家長與孩子至少要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而從更深層次來說,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界限感。
老苗結語:
「女大避父,兒大避母」,隨著孩子性別意識萌發,異性家長要在生活中多多注意自身的言行,有意識地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才能幫孩子建立起身體的「邊界感」,更健康地成長。
今日話題:你對這名媽媽的行為怎麼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