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主嫁到匈奴後,為何大多無法生下子嗣?只因他們有一惡習

2022-06-21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古代公主嫁到匈奴後,為何大多無法生下子嗣?只因他們有一惡習

在漫長的封建歷史時期,我國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始終存在,其中尤以匈奴為最。早在先秦時期,匈奴就曾多次侵犯中原,挑起爭端。秦統一六國之後,派大將軍蒙恬北擊匈奴,將他們驅逐出河套地區,並在北方修建了萬里長城,抵禦匈奴。

然而強大的秦朝很快分崩離析,中華大地再度陷入長期的戰亂當中。在此期間,北方的匈奴日漸強盛,並再次侵擾中原。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勝出,登上帝王,建立了漢朝。然而此時的匈奴已經吞併了大量的勢力,一躍成為漠北霸主。

於是,匈奴將目光放在了剛剛建立的漢朝之上。公元前201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帶領大軍攻打太原,劉邦親率漢軍迎戰。起初,劉邦的軍隊連戰連勝。然而由於漢軍節節勝利,因此產生了輕敵的思想。匈奴單于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在白登山設下埋伏。最終劉邦帶領漢軍貿然追敵,被匈奴包圍,糧食斷絕,情況十分危急。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邦聽從了謀士陳平的建議,用重金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最終,在閼氏的幫助之下,劉邦的軍隊得以脫困。在漢軍與主力部隊會合之後,匈奴只能撤軍,劉邦也下令收兵。

白登之圍後,劉邦意識到此時的漢朝,剛剛經歷戰亂,需要休養生息來恢復經濟。因此面對北方強大的匈奴,劉邦只得採用劉敬的策略,實行和親政策。在此之後,漢朝的公主便走上了和親的道路,成為兩個大國之間政治交往的紐帶。但事實上,和親公主的命運大多是悲慘的,她們不僅背井離鄉,還要忍受匈奴人的欺凌。

在當時,很多和親公主在嫁到匈奴之後,都沒有留下子嗣,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首先,中原與漠北之間的自然環境有著巨大的差異。作為中原地區身份尊貴的公主,大多都無法忍受漠北惡劣的環境。由於水土不服,一些人在遠嫁之後可能會出現各種疾病。不僅如此,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風俗習慣與中原地區也大不相同。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和親公主甚至難以生存,更別說誕下子嗣了。

其次,匈奴的遊牧部落十分清楚中原王朝與之和親的目的,就是在經濟軍事實力尚未強大時的緩兵之計,用以安撫匈奴,甚至為中原王朝提供情報幫助。因此,在他們的眼中,中原王朝送來的和親公主,就是自己通過掠奪而獲得的「戰利品」。而倘若讓和親公主們生下了後代,成為王位的繼承者,無疑會影響自己民族的發展。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匈奴,擁有著一種陋習——「父死,子繼其妻」。按照中國古代的倫理綱常來說,這樣的習俗是不符合人倫的。尤其是對於長期接受封建倫理思想灌輸的公主來說,這是萬萬不可能的。因此,和親公主們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來換取清白,自然也不會留下子嗣。

事實上,除了匈奴之外,古代的其他北方一些少數游牧民族中也擁有著這樣的陋習。因此,在封建王朝中,歷代遠嫁和親的公主,她們的命運大多都是悲慘的。一旦遠嫁,她們可能再也無法回到故土,她們的命運無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能在聲聲嘆息中,湮沒在歷史的塵埃當中。但她們為民族交流與團結所做出的貢獻,應當為後世人們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