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好的時候,樓市好的時候,這些都會加倍放大財富效應。但當風雲突變,轉盤減速了,籌碼就會紛紛掉下來。
作者:今綸
8月11日早盤,港股碧桂園低開低走,跌幅一度擴大至13.46%。收盤報0.99港元/股,成交額達7.28億港元。碧桂園服務跌超2.88%,報7.43港元/股。
曾經的房地產優秀生碧桂園淪為「仙股」(仙股就是指其價格已經低於1元,因此只能以分作為計價單位的股票)。
8月10日,碧桂園控股發布公告,披露公司上半年預計出現較大虧損,未經審計的虧損額度大約介乎450億元至550億元。
碧桂園還透露,當下公司遇到了自成立以來最大的困難,受近期銷售額與再融資環境持續惡化的影響,帳面可動用資金持續減少,出現了階段性的流動壓力。
毫無意外的,恆大地產2022年度的凈虧損人民幣527.20億元。實際上,恆大已經資不抵債,這讓那些叫喊著「恆大還有土地,未來可期」的人們很尷尬: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恆大地產流動負債合計人民幣16,787.47億元,而公司的貨幣資金總額為人民幣91.73億元。公司總負債18,338.19億元,總資產14,685.57億元,很明顯,已資不抵債。
還有中植,現在更糟心:中植旗下四大財富公司的產品暫停兌付,通過四大財富公司購買的中融信託產品也暫停兌付,其他渠道購買的中融信託產品則暫不受影響。
一份署名恆天財富理財經理梁亮的「小作文」在市場上流傳。該理財經理稱他管理近50組客戶,涉及1.5億元左右的資金。他稱,此次中植集團(暫停兌付)涉及高凈值投資人15萬人,債權權益2300億。其中單個客戶最大金額50多億元,恆天財富董事長也持有這類集團債權產品700萬。
網傳相關「小作文」
有接近中植的人士表示,上述債權規模基本靠譜。由於家族辦公室、信託等投資者門檻本身就較高,所以涉及的客戶大多也是高凈值客戶,「有錢人被坑慘了」。(《騰訊財經》)
表面上是三家公司出了問題,而且原因也似乎有所不同,實際上是時代的轉盤慢了之後,碧桂園恆大中植沒有續上那口氣,以至於如今面如土色。
01 僅憑碧桂園的力量很難撐下去
碧桂園錯在哪裡?
這一點,碧桂園自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對市場下行的深度、烈度和持續度估計不足,未能及早做出更有力度的應對措施,未能洞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已發生重大變化,對三四線及更低線城市投資比例過大、負債率壓降速度不夠等潛在風險的認識不夠深刻、化解行動不夠及時有力」。
我此前也說過,確實是楊國強對三四線城市太看好,結果迎面撞上了人口下降以及疫情。
但做企業,有犯錯的時候很正常。平心而論,碧桂園絕對是地產界的優秀生。
截至2022年底,碧桂園擁有總資產17445億,總負債14349億,凈資產3096億元。
碧桂園財報
2021年四季度,房地產政策逆轉之後,碧桂園也是獲得銀行授信最多的企業之一。根據當年年報,碧桂園一共獲得了超過3000億元的銀行授信。
2022年,碧桂園交樓量70萬套,今年上半年交樓27.8萬套,均為行業第一。
但為什麼碧桂園突然就不行了,突然就虧損了?
不是老闆和員工不努力,而是房子賣不動了。
碧桂園的「高周轉」模式要求貨如輪轉,九個杯子只有8個蓋子,如果房子賣得快,一切都不是問題,賣房速度慢下來,一切就都是問題。
2023年1-7月,碧桂園實現權益銷售金額人民幣1408億元,同比下降35%,較2021年下降61%;7月單月實現權益銷售金額人民幣121億元,連續第四個月環比下降,同比下降60%,較2021年下降78%。
還有就是美元債的問題:
截至目前,碧桂園的海外存續債券共20隻,總額約171億美元,2023年年內到期的海外債券共一筆,該筆海外債的規模為4億美元,到期日為2023年10月19日。
碧桂園已在8月7日償還了10日到期的13.6億公司債的全部尾款,但當日需要支付的兩筆美元票據的票息卻未付息。鑒於這兩筆美元票據仍有30天付息寬限期,至此還不能評判碧桂園已經違約。
有錢的時候,100多億美金不算啥,沒錢的時候,一文錢憋死英雄漢,何況是100多億美金。
實際上,碧桂園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將工作重心聚焦於「保交付」、化解流動性壓力、保障經營有序。
這場風暴,僅憑碧桂園的力量很難撐下去。
所以,楊惠妍把碧桂園服務20%的股權放進了國強基金會。
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兼總裁李長江及其配偶黃志華,在7月19日合計減持322.79萬股碧桂園服務,套現2824.72萬港元。
我曾經採訪過一位地產高管:「你們是怎麼做到這麼大的」。她說:「我也不知道,反正當時跟著老闆干,稀里糊塗就做大了,順風順水。」
是啊,順風順水很重要,房地產的風停了,準備想辦法度過艱難歲月吧。
恆大的情況與碧桂園不同,恆大基本是瘋狂加槓桿,瘋狂賣理財產品,瘋狂擴張,然後炒作各種主題拉股價,同時超長期拖欠供應商貨款。
但無論是無賴地產商,還是優秀地產商,在大勢面前都要歇歇了。
02 中植其實一直在踩雷
中植的故事千轉百回,但軸心只有一個,主線只有一個。
2021年12月18日,中植集團創始人解直錕猝然離世。
上世紀80年代,解直錕只是一個普通的印刷廠工人,但憑藉出眾的才能,他將印刷廠起死回生。1995年,他創立中植集團,早期靠地產業立身。
解直錕離世,這屬於軸心沒了。
解直錕的侄子、曾任中融信託董事長的劉洋接班,全面主持集團工作。
但劉洋不是解直錕,解直錕玩得轉的盤子,搞得定的人脈,劉洋不一定都能搞定。
「中植系」號稱管理資產規模過萬億,旗下有金融投資、併購、財富管理、新金融多個業務板塊。
其中,核心金融平台中融信託2018年末資產管理規模7763億元。「中植系」還有所謂四大財富公司恆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為中融信託「輸血」。另外,「中植系」旗下還有數十家規模龐大的PE基金。
實際上,中植系就是玩金融,兩頭在外:
靠信託、財富管理公司給自己吸收資金,然後拿著這個資金(PE基金)一面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掌握一定話語權,綁定上市公司,同時為套利做準備;另一方面則布局熱門新興行業的未上市資產。
股市好的時候,樓市好的時候,這些都會加倍放大財富效應。
但當風雲突變,轉盤減速了,籌碼就會紛紛掉下來。
中植出事,早有預兆:
2020年4月16日,創業板上市公司天山生物公告,控股股東天山農牧所持股份已被司法凍結,原因是融資擔保糾紛。自2018年跨界併購暴雷之後,天山生物已經連續虧損兩年,官司纏身,直奔退市懸崖而去。
2016年至2017年,「中植系」旗下融資平台潤興租賃向天山農牧發放了共計11.6億元的貸款,當時已處於違約狀態。為了解決債務問題而策劃的「債轉股」,在天山生物的股東大會上遭到否決。
錢要不回來,股權也拿不到。
說白了,中植就是把客戶的錢拿來投項目、股市、地產。
給出的固定收益率比較高,有的在8%-9%左右,而且曾經長期能兌現,這給了客戶一個幻覺————中植沒問題,中植就是好,何況中植的員工自己也買了這些理財產品、老總也買了,那更是三保險。
但中植其實一直在踩雷,別人是九個杯子八個蓋子,中植最後是九個杯子六個蓋子。
這就要求剩下的蓋子轉得飛快,但這是不可能的。
蓋子的轉速決定權不在中植,而在樓市、股市和大環境。
當樓市下行,一堆理財產品就站在廢墟上。當股市不能以上漲支付相應的成本,中植的倒下幾乎是必然的。
中植系先後踩雷樂視、中弘股份、長生生物、易到、東方園林、團貸網、康得新。
2020年4月,中植系旗下中海晟融高溢價接盤北京著名的爛尾樓中弘大廈,此後,又拿下曾屬賈躍亭的世茂工三,以及工體3號公寓。解直錕雄心勃勃,要在北京東三環至東四環,打造一個「三里屯+CBD商圈」的超級綜合體。
但事與願違,隨著創始人去世,監管趨嚴,以及自身投資運作不利,中弘大廈至今還未完工。
中弘大廈還未完工
中植系違規的事經常在網絡爆出,其風控能力非常弱。
炒房炒成房東,買股買成股東,本來只想低買高賣的中植髮現自己的諸多資金沉澱在一些毫無翻盤希望的項目里的時候,它還在發理財產品,說白了就是指望用6個蓋子蓋住9個杯子。
中植系可能沒想到,蓋子越來越少,杯子越來越多,終於,一切都崩了,主線也崩了。
03 不得不面對的「慢時代
如果說碧桂園的故事是一個產品賣不出去還不上債的故事,那麼,恆大就是一個故意用理財產品瘋狂加槓桿,坑業主坑員工坑供應商坑政府的「四坑故事」,而中植則是一個印刷工人走鋼絲,最終掉下萬丈懸崖的故事。
碧桂園的官網上有一句口號——「希望社會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這話現在看起來有點傷感。
好好做產品,也可能賣不去,因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風口過了就是過了。
把所有人坑一遍的加槓桿遊戲,最終會付出豪宅被拍賣,萬人戳脊梁骨的代價。
玩理財,玩資本市場,不知敬畏,不畏風控,覺得靠錢和關係可以搞定一切,最終會被市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
瘋狂發展的時段已經過了,現在是不得不面對的「慢時代」,對應的就是「慢就業」,某些時候,死亡可能是突如其來的,比如解直錕的猝然離世。
看清楚了這一點,情緒與信息就投射到了社會裡,生根發芽,很多人更願意把自己的命運寄託於「賭一把」:
今年上半年,中國彩票銷售再創新高。根據國家財政部公布的數據,2023年1-6月,全國彩票銷售額達到2738.99億元,同比增加918.36億元,增幅達50.4%。
中國人購買彩票的人均消費達到194元,創下歷史新高。與2019年同期相比,人均消費增長了1.5倍。
韓國青年對此心有戚戚焉,他們也乾了類似的事兒:
去年,韓國銀行稱,韓國物價上漲率,已經創下24年來的新高。與此同時,韓國企劃財政部稱,全國彩票銷售總額約為6.43萬億韓元,同比增長7.6%,創下歷史新高。
買一張彩票,就是買一次虛幻的希望,指望靠彩票改變命運的心態固然可悲,但社會心態就是如此,他們有什麼選擇?
不再加槓桿,只喜歡存錢,一切從簡,儘量不買房子、車子……
在大城市的咖啡廳里、茶館裡,人們談論「融資、併購、投資、營銷」等詞語的頻次明顯降低,代之以更為平靜、溫和的低聲細語,這是時代的節奏,也是時代的氣場。
曾經的千億富豪姚振華因為拖欠工資被人伏擊、圍堵,甚至打掉眼鏡的視頻廣為流傳,人們一笑了之,一嘆了之,這也不過是歷史的瞬間。
一些故事已經結束,一些故事正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