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名廚4種人生,這部爆火紀錄片值得N刷

2022-06-25     胖鵝撩劇

原標題:4位名廚4種人生,這部爆火紀錄片值得N刷

2022年的6月,對於85後導演吳小滿以及《廚房裡有哲學家》

(以下簡稱《廚》)

所有主創來說都是激動人心的:

這部伴隨著疫情艱難製作了三年的紀錄片,終於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了

(目前B站已經全部上線)

小滿導演告訴我們:如果要把《廚》劃歸在傳統意義上的美食紀錄片是不合適的。按照高標準製作一部美食大片,需要大量的科學和美食顧問,龐大的製作團隊,工業化的生產流程,這些《廚》剛好都沒有。

用導演的話來定義《廚》,它不是「香噴噴」的美食紀錄片,而只是打著美食的幌子,拍攝出的一部人物紀錄片,要傳遞的非美食類專業知識,而是想透過片子傳達出不同的人生態度。

以下來自導演吳小滿的自述:

《廚》是我作為紀錄片導演那麼多年來的第一部美食紀錄片。我們有兩個策劃,Jun和Priscilla,Jun是廚師,Priscilla是美食博主,他們吃過非常多的餐廳,見過很多廚師,這個項目的緣起就是因為他們。最初由他們尋找拍攝對象,目前四位主人公都是最早由他們推薦給我的。

劉禾森和吳小滿在一起吃烤羊寶(右為導演)

我們和拍攝對象之間的選擇是雙向的,我們放棄過一些人,也被不少人拒絕過。我們心中理想的廚師是:有個性,有故事,有本事,願意用心地跟我們合謀打造一部作品。

在我的導演工作室里,除了剪輯室和小會議室,還有一個廚具齊備的小廚房,不敢在大廚跟前賣弄,但做飯卻是我除了工作之外的日常。

吳小滿在拍攝《廚》的番外篇

就在這樣的一個「導演的廚房」里,誕生了這部關於廚師的紀錄片。現在,就跟著我來看看《廚》里那些幕後小故事吧!

「林黛玉,周瑜,費正清。」

——導演眼中的羅朗

《廚》第一集回顧了羅朗在中國二十多年的生活,也記錄下朗泮軒的誕生過程。羅朗的表達欲不僅從他的菜品設計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美食理念建立在他流利的中文表達的基礎之上,也建立在他對中國文化的狂熱痴迷上,每一道菜都在向你傾訴他與中國的連結。

羅朗的陝北燴菜

羅朗的老劉大燴菜

我相信讀過《在路上》的人,更容易對羅朗共情。這一集的導演視角和觀眾視角重合度很高,核心詞也是「在路上」。

凱魯亞克描繪的是國外年輕一代逃離現實,追求自我,燃燒青春的流浪之旅。羅朗有游吟詩人的潛質,他邂逅的是東方文明。羅朗的思維沒有中國化,所以才會在文化差異的衝擊下萌生一些獨特的思考。

羅朗在內蒙為阿木家放羊

第一集中有一個鏡頭:羅朗躺在炕上,整個畫面都是粉紅色的。在播出的技術審核環節,有人以為是調色出現了失誤,但這個粉紅色其實是在致敬羅朗的一段經歷。

羅朗在騎行時,每天很撓頭的是投宿,很多小地方是沒有涉外酒店的。有一天折騰到半夜的他,實在「走投無路」,只好去敲路邊一個亮著小粉燈的「髮廊」的門。好心人收留了他,免費讓他休息了幾個小時,第二天一早羅朗得以繼續趕路。

羅朗篝火烤肉

第一集的引子部分,羅朗講述狼與心魔的預言,畫面里是他和蒙古族朋友阿木在生火,火上烤的是羊肝,阿木做油包肝的烤法是先明火燎燒,再慢火炭烤。

阿木家的氣質

所有對美味的形容詞在口味面前都黯然失色,羅朗不吃內臟,這塊羊肝被攝製組迅速瓜分了,以至於我們吃完才意識到這個肝其實還可以拍一個菜品鏡頭的……

羅朗的番茄雞蛋面

「感恩,感恩的心,小劉感恩的心。」

——導演眼中的劉禾森

第二集的主人公劉禾森應該是《廚》的團隊最「寵愛」的主廚。因為都生活在北京,劉禾森幾乎隔一個星期就會被導演邀請到工作室小廚房切磋廚藝。

最近劉禾森又開始痴迷於象棋,負責他這一集的分集導演謝福坤是清華高材生,也是個象棋愛好者,幾番鏖戰之後劉禾森贏到「得意忘形」,我們都覺得他拿到米其林星都沒這麼激動過。

劉禾森的雪豹羊肉

劉禾森是四位主廚中最年輕的,唯一的「少年成名」。他身上有超越年齡的專業感和時尚感,與意氣風發相比,他身上羞澀和少年煩惱的特質更吸引我們。

他有大把的青春和機會來繼續書寫人生的厚度,我們在這個階段只能描繪他性格的原點,這一集的導演視角更隱晦。

劉禾森的甘蔗熏雞

在第二集中,我們跟劉禾森一起前往新疆阿勒泰,跟野生動物保護者初雯雯一起做「雪豹羊肉」的活動出鏡。回到北京之後,劉禾森為了支持這個活動計劃,自己也買了一批羊肉,用眷村的做法製作了一款「羊肉爐」。

劉禾森把做好的成品贈送給很多朋友,在收到的反饋中,大家紛紛表達了對氣質的肯定,同時也表示了根本沒吃飽

(他真的太摳門了,不捨得放肉啊)

劉禾森在製作「枯山水」

我們還跟隨劉禾森回到寶雞老家,在拍攝劉禾森跟嬸嬸學習做臊子麵的過程中,劉禾森突然頭暈腦脹,四肢無力。

叔叔和嬸嬸,還有幾個遠房親戚「會診」後得出結論,告訴我們劉禾森「中邪了」。他們是這樣解釋的:這是劉禾森第一次回到爺爺的出生地,祖輩的靈魂不認識他,所以在前來問候他。

在親戚們用碗筷和水舉行了一個特殊的儀式後,劉禾森的症狀消失了……

劉禾森的墨魚·文昌雞

「這個好吃,這個也好吃,真的好吃……」

——導演眼中的陳建太郎

《廚》在B站採取的是周更的形式,很多人在追到第三集時都忍不住笑場了。

陳建太郎的日式中文和陳氏家族嫡傳的「麻婆豆腐之歌」,簡直是魔幻。

陳建太郎父親 陳建一演唱麻婆豆腐之歌

區別於前兩集的嚴肅和深情,第三集用最輕鬆快樂的氣氛,講述了「國外川菜三代目」傳承的故事。

陳建太郎的麻婆豆腐

陳建太郎這一集是四集中最有紀錄片即視感的,也是最輕鬆的一集,雖然有川菜紮根國外的大背景,但陳建太郎比劉禾森更像一個成長的故事。很多人認為劉禾森的主題是成長,但我們把這個關鍵詞和創作手法給了陳建太郎。

陳建太郎是強者也是贏家,外表人見人愛,內里堅韌通達,不說狠話,不做軟事。

陳建太郎的川味五小碟

陳建太郎和師父曾國華在菜市場

陳建太郎吃什麼都很香,和我一樣火鍋可以連吃三天,吃完回酒店路上還要再整一頓串串香。

陳建太郎每個月都要去新加坡分店,每次去都要去大排檔,他經常帶著廚師們以學習的名義一路吃喝。B站彈幕里評價他是真的吃出了工傷。他的父親陳建一也一樣,晚飯吃完回去路上看到壽司店就會毫不猶豫地進去。

陳建太郎的鳳尾冷拼

陳建一正式退休後,熱衷於和片中嘉賓,另一位「料理鐵人」坂井師傅打高爾夫球。我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東京調研的時候,他的第一句是:「你們來了哈,要不要先打個高爾夫球?」

陳建太郎行走在新加坡街頭

「醉了,醒了,又醉了。」

——導演眼中的蚝爺

陳漢宗下藕田挖藕

《廚》的前三集有多「洋氣」,第四集就多「土味」,但第四集主人公蚝爺「土」出了造型和氣質。

他在田間擺酒席,在海邊蹬著自行車,在淤泥里挖藕,與多數美食紀錄片呈現的「勞動者之歌」相比,第四集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醉意朦朧」的老頑童,老頑童唾沫橫飛地給你展開一幅海陸豐美食地圖。

蚝門九式

蚝爺對家鄉的眷戀和對蚝的專注是看點,但不是導演視角,姑且先稱之為蚝爺性格的「明處」。

在去年成片試看的環節,蚝爺比較有爭議,與羅朗的柔情,劉禾森的帥氣,太郎的幽默相比,蚝爺的誇張表達被認為是他的減分項,有些觀眾不喜歡他的「油膩」和「自我標榜」,我們把這一面稱之為「暗面」。

金蚝佛跳牆

作為導演,我相信立體的人物是有「明暗關係」的,只有看到了蚝爺的「暗面」,才能理解他性格上「陽面」的價值。

四位主廚中,最不掩飾的是他,最口無遮攔也是他,他比另外三個年輕人更像是一個小孩。蚝爺在汕尾拍攝期間,每天早上都要吃菜粿,拉著大家一起吃菜粿,以至於我們後來看見菜字和粿字都躲著走。

吃口菜粿吃口茶

蚝爺在汕尾有一個工作室,經常會被請過去做交流和接待,我們正好遇到過一次,來了外省的考察團,蚝爺準備了好幾桌菜,拿著話筒講述自己的蚝文化,但所有人只顧著吃菜,根本沒有人聽他在講什麼,攝影機拍下了這一幕。

部分主創合影

左起:攝影劉垚,導演吳小滿,攝影李寧,導演謝福坤

Q:您怎樣定義美食?

A:吃飽了才能保證身體健康,吃好了可以呵護心理健康。

Q:這幾位廚師,哪個做飯最好吃?

A:陳建太郎。在拍攝臨近結束的時候,他給我們每人做了一碗牛肉麵,吃的大家淚流滿面。

Q:如果下一季,會有怎樣的選人標準呢?

A:希望有女性廚師的加入。

Q:您怎麼看待哲學?為什麼最終是這個名字?

A:哲學靠領悟,誰談誰輸。第四集嘉賓,心理學教授陳立老師建議把「哲學家」換成「巫師」。

Q:關於紀錄片還有很多有趣的內容,觀眾在哪裡可以看到呢?

A:我們會有一個番外篇,更新在B站,陸續還有一些周邊產品,請大家保持關注。

Q:最後,有沒有什麼想對美食台的讀者說的?

A:《廚》的片子裡我們放了很多彩蛋,比如我的狗狗加藤。除了彩蛋,很多影像的表達也需要花工夫才能理解,希望你成為我們期待的有心人,歡迎大家去B站發彈幕和留言,與我們互動。

責編:Hattie

作者:咕咕

圖片提供:《廚房裡有哲學家》紀錄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535cd8f63578cfb1097b758bb5bf9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