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勛學籍卡首次展示,家人也是第一次見到……

2024-10-17     洞庭湖邊那些事兒

鄧稼先,年齡十八,院別為理學院第三年級,系別為物理學系。

10月16日,在清華大學校史館「願以身許國——『兩彈一星』元勛中的清華人」的展覽中,鄧稼先之孫鄧昱友第一次看到了爺爺在西南聯合大學的學生註冊片。其中張貼著一張18歲鄧稼先的學生照。

10月16日,「願以身許國——『兩彈一星』元勛中的清華人」展覽在清華大學校史館亮相,一批珍貴檔案實物展出,其中,清華檔案館藏的12位元勛的學籍卡為首次面向公眾集中展出。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在鄧昱友出生之前,鄧稼先已因病逝世。「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曾領導完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後來的故事,鄧昱友從歷史書籍中一一獲知。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升騰起一朵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時間已過六十載。王淦昌、趙九章、錢學森、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郭永懷、屠守鍔、楊嘉墀、王希季、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兩彈一星」元勛的名字被一代代的中國人銘記在心。

幼年時,王淦昌之孫王世華在家中的舊物箱子上,偶然發現爺爺曾有一個化名——王京。那時,父親並沒有詳細說起這位「王京」的故事。在王世華的記憶里,爺爺的故事大多存在於信箱的來信之中。家中父親和姑姑都很少談及爺爺的事情。

王淦昌使用過的木箱,1999年8月由王淦昌之子王德基捐贈給中國革命博物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11月27日第7版

1961年,當中央希望王淦昌放棄原有研究方向,參與和領導原子彈研製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願以身許國!」

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王淦昌指導了第1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第2次、第3次地下核試驗,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藥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雷射模擬核爆炸試驗等都取得重要成果。

待王淦昌晚年之時,才跟晚輩回憶求學工作的經歷。受益於清華老師的引導,王淦昌選擇攻讀物理學,也將此作為了畢生追求的事業。「他經常對我們說,要好好學習,要鑽研進去。」

在家裡的電話機旁,王淦昌始終放了一個小本,專門寫下來電記錄。無論對方是誰,王淦昌總是一一回復。一次,家人未告知一通「並不重要」的來電。事後,王淦昌再三囑咐:「有人打電話都是重要的事情,你們一定得跟我說。」

在王世華的記憶里,爺爺從未帶孩子們去公園遊玩。王淦昌把時間都奉獻給了工作。「他對我們說,我沒有星期天,只有星期七。」王世華與爺爺王淦昌的相處中感觸良多,「我想究竟什麼是王淦昌的精神?其實就是從點點滴滴的小事,表現對事業的執著,對同事的關心關懷,對事情的責任心。

「在過去艱難的環境下,『兩彈一星』的前輩們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屠守鍔次子屠群已經滿頭白髮。在屠群幼時的記憶里,父親一個星期回來一次。那時,錢學森常常召集父親等人去錢學森家裡開會。回來後,屠守鍔常常一個人在書房裡看書。母親總是叫孩子們不要打擾他。

從小跟隨爺爺陳芳允長大,陳晶晶常常坐在爺爺奶奶的身旁聽他們談話。陳芳允是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曾研製出國際領先的納秒脈衝採樣示波器。作為衛星測量、控制的總體技術負責人,陳芳允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準確測量、預報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芳允。來源:台州日報2022年5月31日第5版

2000年,躺在病床上的陳芳允還在心繫著「咱們國家的小衛星」。「可惜在爺爺去世前,沒有趕上北斗衛星的發射。」陳晶晶說。

2000年10月31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從此為「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陳晶晶感慨,「兩彈一星」科學家們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學技術事業,「作為後輩非常感動,值得我們學習」。

在新設展覽中,錢三強的外孫女李欣興看到了外祖父常戴的一副眼鏡。20世紀50年代,錢三強在原子能所領導創建原子核科學研究基地,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20世紀60年代初,錢三強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準備,促成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用了兩年零8個月就成功研製出氫彈。

「站在這裡,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那一代清華人熾熱的愛國情懷、堅定的理想信念。在艱苦卓絕的年代面對重重的困難與封鎖,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身國家建設,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輝煌篇章。」李欣興表示,作為年輕一代要肩負開創未來的重任,學習先輩故事,將他們的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投身到新時代的偉大事業建設中。

看到了18歲鄧稼先的學生照,鄧昱友在展廳前駐足很久「這是他人生最美好的形象。」

如今已是一名臨床外科醫生的鄧昱友,將爺爺鄧稼先看作一個精神象徵。他說過,「所有的科學研究是相通的」,無論是追求手術技術的精湛,還是理解生命與使命,「『兩彈一星』精神激勵著我不斷前行,為祖國人民的生命健康、為生命衛生事業,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來源:共青團中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3f38d745c41509f4a68e547ebf7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