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亮: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裴寨模式」

2024-01-11     大河網

原標題:裴春亮: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裴寨模式」

20年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不僅改變了浙江鄉村的面貌,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探索了新路徑。全國人大代表、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裴春亮表示,裴寨村「兩委」班子成員曾多次到浙江等地農村考察學習,所到村鎮欣欣向榮,各具特色,環境美、農民富、百業興,給人一種全新的鄉村體驗,帶來很多發展啟示。可以說,「千萬工程」是一個惠及萬千農民群眾,需要深刻理解並躬身實踐的好經驗、好方法。

裴寨村地處太行山丘陵地帶,土薄石厚、乾旱少雨,曾經是省級貧困村。2005年,裴春亮回村帶領鄉親們艱苦創業,共同奮鬥,建設新村、興修水利,發展高效農業、紅薯產業、服裝產業、光伏產業和鄉村紅色文化生態旅遊業,使村民在家門口創業就業、發展致富,實現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賺、戶戶是股東」的共同致富夢,裴寨村由十幾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省級貧困村」發展為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的富裕文明村。如今的裴寨村,已經成為產業多元、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雖然裴寨村與過去相比這些年的變化翻天覆地,但是放眼全省、全國,對照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要走的路還很長。對標『千萬工程』經驗,裴寨村應該怎麼學、怎麼干?成為村『兩委』班子的一道思考題,也是必答題。學習『千萬工程』經驗,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裴春亮如是說。

裴春亮認為,學習浙江,聽黨話,跟黨走,方向對了比什麼都重要。「千萬工程」的經驗啟示,只有學深悟透黨的政策、精準研判國家形勢,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尋找適合本村發展的路子,心無旁騖謀發展,才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農村遍地都是寶,就看村幹部眼神好不好;農村遍地都是金,就看「領頭羊」用心不用心。

持續增加農民收入靠什麼?裴春亮認為,一靠政策、二靠理念。從省級貧困村到「小康示範村」,不是簡單地修修補補,而是跳出「三農」看「三農」、走出裴寨看裴寨、搶抓機遇謀發展。每次中央和省里有關「涉農」政策出台,包括他每次參加重要會議返鄉,村「兩委」都要組建專班,對照中央、省市提出來的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從中找政策、找機遇。

2005年,中央提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裴寨村推平荒山建新村;2009年,中央提出「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裴寨村整合全鄉24個行政村中的11個行政村,建成了裴寨社區;2017年,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裴寨村引進服裝企業,讓整個社區的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正在建設中的占地2000畝的裴寨食品產業園,就是抓住「國家土地全域整治試點」的契機爭取到的,全國197個,裴寨村是其中之一。裴寨村藉助全鄉之力,通過優化村莊布局,整合周邊村莊的工礦廢棄地、空心村閒置宅基地以及復墾採礦用地置換等辦法,不僅沒有占用耕地,反而增加了1260畝良田。

裴春亮說,包括跨境電商、服裝加工、光伏發電、抽水蓄能、食品產業園等項目,都是緊盯政策和市場兩個風向標,因地制宜實施的。這些年,裴寨村走的每一步,都是踩著國家政策的鼓點,謀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才有了裴寨村的今天。

學習浙江,繪藍圖,定規劃,錨定目標久久為功。浙江把「千萬工程」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浙江美麗大花園的「牛鼻子工程」,每五年出台一個行動計劃,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建設任務順利完成,成功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華麗轉身。在實踐中裴寨村也深有體會,農村工作,不怕慢就怕斷,只要干就會變。村黨支部是群眾的「主心骨」「領路人」,一定要走一步、看兩步、超前謀劃三四步。

裴春亮介紹,為了防止村裡的工作一陣風、大呼隆,從2006年開始,裴寨村持續制訂實施「村級五年發展規劃」,堅持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每年年底給鄉親們對標交帳,確保想一件、干一件、干成一件。前3個「五年規劃」已經如期完成,30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讓裴寨村實現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錢賺、戶戶是股東」的共同致富夢。

目前,正在實施的第四個「五年規劃」,全部是圍繞「鄉村振興」量身定製,重點在產業布局和產業鏈條分布上,進行了清晰明了的長遠規劃。今後一個時期的遠景規劃是以裴寨社區為基點,在太行山新鄉段推動形成東部以新型建材為主導,中部以智慧農業、食品、服裝、光伏產業為支撐,西部以山水旅遊、抽水蓄能發電為依託的綠色、多元產業布局,引領帶動山上山下15萬父老鄉親走好現代化共同富裕路。

學習浙江,抓產業,上項目,夯實鄉村振興物質基礎。裴春亮認為, 農村要發展,就得抓特色產業、上優勢項目,沒有產業帶動就不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裴寨村堅持「大產業與小產業結合,傳統產業與特色產業結合」的發展思路,重點做了「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紅薯革命」這個「民生文章」。太行山區一帶盛產紅薯,「紅薯干,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順口溜流傳至今。但過去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眼看著鄉親們辛苦一年栽種的紅薯爛在地窖里,做出的純手工紅薯粉條賣不出去,裴寨村幹部一直在琢磨怎麼能把家鄉特產推銷出去。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十次黨代會召開,提出「加快發展跨境電商」,裴春亮帶領大家迅速啟動裴寨村跨境電商項目,主推產品就是原生態傳統純手工紅薯粉條,並策劃舉辦「中國·太行首屆紅薯粉條文化節」。一場文化活動銷售了10多萬斤粉條,鄉親們大呼想不到,連續辦了四屆「紅薯粉條文化節」,更加堅定了裴春亮帶領鄉親們實施「紅薯革命」的決心。從通過「公司+農戶」模式,規模化發展紅薯深加工產業;到註冊「裴寨村」特產商標,讓紅薯等特產變成高端商品;再到跨境扶貧電商,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的目標。

裴寨產業園是一個全產業鏈園區,目前企業服務中心大樓及8棟標準化廠房已建成投用,基礎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已入駐河南九月天、醬味居、河南眾糧、河南禾紅生物科技、麥之言谷、佐口小子等8家食品企業。春節前,三全食品在裴寨產業園的生產線也將全面投產。

裴寨村把「共富」理念融入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發展紅薯產業,則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推行訂單農業、二次分紅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方式,形成土地租金、就地務工、資產資金入股分紅等農戶多元化收益機制,實現農民群眾全產業鏈增值共享。

裴春亮表示,下一步,裴寨村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促進河南紅薯產業集群化發展,叫響「太行硒薯、老家味道」品牌,小紅薯撬動大產業。

二是做好「綠水青山」這個「生態文章」。裴寨村地處南太行山區,海拔高、落差大、地質條件好、生態環境佳,村民家家入股的春江集團充分挖掘這一獨特地理優勢,堅持在「水電站+文旅研」上下功夫、做文章。

開發建設的河南寶泉旅遊景區,帶動景區周邊西沈莊、東沈莊、周莊等村600多個家庭開展旅遊服務,從事農家樂餐飲、民俗紀念品開發、土特產銷售,帶動山區群眾直接就業2000餘人,間接就業1萬多人。離景區最近的圪針莊村受益最大,目前,圪針莊村有350多戶從事旅遊服務,占全村總戶數的一半以上,被評為「河南省鄉村旅遊特色村」、輝縣市「市級文明村」。

裴寨村還建成整村屋頂光伏項目,每年可發綠電350多萬度,村民戶均年收益1200元,村集體增收20萬元。正在實施的九峰山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可拉動地方GDP超百億元,提供各類就業崗位約5000個,每年可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超3億元,實現「建好一座電站,改善一片環境,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的綜合效益。

三是做好「讓愛回家」這個「鄉愁文章」。一個人富了不算富,一個村富了還不算富,只有把周邊村都帶富,這才算真正的富。2010年,張村鄉依託裴寨新村,帶動周邊11個行政村建成了裴寨社區。過去,只有600來口人的小山村,發展到1萬多人的大社區,就業成為頭等大事兒。裴寨地理位置偏僻,發展產業難度大。為了讓鄉親們能夠回鄉就業、就近就業,陪伴家人、守護親情,裴春亮帶領大家把村西頭的荒溝填埋,用石頭砌成十幾米高的牆,在馬路邊平整成建設用地,建成鋼架玻璃廠房和配套基礎設施,引進服裝企業,打造可供2000人就業的服裝產業園。目前,裴寨社區的產業遍及商業一條街、服裝產業園、食品產業園、光伏發電、紅色旅遊、跨境電商平台、高效設施農業、股份制企業,村民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

以裴寨商業街為中軸線,鄉親們過上了「在路東當農民,在路西當工人,商業街里當商人,走進春江集團是主人,住進社區是城裡人」的幸福生活。這幾年,裴寨村民外出打工率為零,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如今的裴寨村,已由十幾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省級貧困村」發展為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的富裕文明村,成為產業多元、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學習浙江,外在美,內在美,努力讓鄉親們「心情好」。浙江農村的美,美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在黨群關係融洽、美在農民幸福開心的笑臉。「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外在美』與『內在美』協同發展,同頻共振,才能讓鄉親們『心情好』幸福指數更高。」裴春亮如是說。

為了改善居住環境,裴春亮個人捐資3000萬元實施「安居工程」,建成了功能齊全的裴寨新村,村民一家一戶不花一分錢住進200平米的兩層小洋樓,自來水、天然氣、暖氣、寬頻、有線電視戶戶通,幼兒園、小學、習書堂、體育館、家風館、衛生院,不用出村就能看病、健身、上學。村裡的銀行網點、生活超市、餐館飯店、電品大賣場樣樣齊全。村裡的便民服務中心24小時不打烊。

在裴寨新村,看不到一根電線桿、看不到橫七豎八的各種線路,管網全部走地下。包括污水處理廠、垃圾分類箱、家家戶戶的抽水馬桶、遍布全村的8個公共沖水式衛生間,生活環境由內而外地乾淨整潔。村裡還建起了16000平方米的草坪休閒廣場,7000多平米的田心池公園,1萬平方米的村內廣場,全村區域面積1506畝,綠化率達到61%,現在的裴寨村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

裴寨村大力開展綠化、美化、凈化活動,實行人居環境網格化管理,8名黨員帶領20名群眾分工包片,村內環境整潔如新。全村安裝太陽能路燈158盞,背街小巷加裝攝像頭,實現監控全覆蓋。組建36人的應急救援隊,儲備10萬元的應急救援物資,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為全村鄉親們撐起安全傘。

裴寨村讓群眾廣泛參與鄉村治理,推行「情德法」融合治村理念,探索出「十條」鄉村治理的基本做法,實行村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讓全村人都參與,大家的事兒大家議、大家辦,讓群眾的心裡話有處說、牢騷話有人聽、煩心事有人管,小事不出村、急事不過夜,實現鄉村治理的無縫對接。

制定《村規民約》,建起了可同時容納400人就餐的紅白理事會大廳,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定下標準,每桌不能超過二百塊錢。黨員帶頭做表率,以黨內的清風正氣推動鄉風文明全面提升,鄉親們少了攀比浪費,多了和諧幸福。

村裡還建起了家風館、道德模範文化牆,每兩年評選表彰一次「身邊的榜樣」,讓鄉親們學有榜樣,做有標杆。大家拼的是勤勞致富,比的是文明和諧,十多年來,沒有一個調解戶,沒有一個上訪戶,沒有一起治安案件,村裡的「民事調解員」也下崗了。

整合全村圖書資源,依託習書堂拓展創辦了輝縣市圖書館裴寨分館,讓農村群眾尤其是山裡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免費讀書學習,感受書香氣息。「裴寨社區及周邊鄉鎮,包括新鄉市區和衛輝市的小朋友都跑到裴寨村閱讀學習。再過十年、二十年,看看裴寨的下一代,我們更有底氣,更有信心。」裴春亮自豪地說道。

通過多年努力,裴寨村逐步形成了集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鄉土情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教學平台,先後被評為「全國黨員教育培訓示範基地現場教學點」、「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河南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示範點」、「新鄉市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每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調研及參觀學習的研學團隊達9萬人次。

事業成敗關鍵在人,關鍵在干。裴春亮表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就是要立足裴寨村實際,以「五星」支部創建為抓手,將「紅薯革命」進行到底,以現代工業理念、項目為王的思維,以「事上見」的奮進姿態,在「干」字上見真章,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持續帶動家鄉太行山區山上山下15萬父老鄉親走好新時代的共同富裕路,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裴寨模式」。(馬義恆 梁瀚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2cd603e85ef107e333c6b5b85aeed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