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轉型發展注入更多「綠」意

2024-08-14   山西經濟日報

新華社記者 戴小河 胡璐 姜辰蓉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

夏秋之交,萬物競秀。各地各部門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以改革舉措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努力交出一份優異的綠色發展成績單。

聚焦產業,

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

地上花園,地下煤田。

走進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國家能源集團准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高低錯落的丘陵溝壑到處是綠草鮮花。採礦不見礦,黃土披綠裝。

礦山「變形記」折射出採礦理念的轉變。煤炭行業正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礦區生態修復,邁出綠色轉型步伐。

能源是工業的「血液」、經濟的命脈,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

國家能源集團准能集團董事長杜善周說,能源向「新」向「綠」轉型,不僅有利於自身高質量發展,也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上半年,國家支持非化石能源發展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新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用能結構持續改善,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

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傳統產業是主力軍。當前,各地加大力度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升級。

雲南加快建設綠色能源強省,提升有色金屬資源保障和精深加工能力,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河南提升黃河流域內產業含「綠」量,在流域內率先完成重點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

推動產業向低能耗、低材耗、低碳化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有關部門作出一系列部署。

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將碳排放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要求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產品碳足跡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機制;

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加快發展節水產業,到2027年節水產業規模達到萬億元;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噸左右等。

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新興產業是生力軍。在雲南、貴州、廣東和廣西,7月份南方電網西電東送單月送電量創歷史新高,其中清潔電量占比超過85%。在青海,算力產業快速發展,把「綠電」變「綠算」、把「電纜」變「光纜」、把「瓦特」變「比特」,成功開闢新賽道。

建章立制,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夏日清晨,陝西渭南富平石川河國家濕地公園,水鳥嬉戲、魚群暢遊。這條穿城而過的「母親河」,10多年前還是一條「荒灘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抓住群眾關切,推進系統治理。

近年來,黃河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超過26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水質污染、濕地退化等問題明顯好轉;11省市強力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幹流穩定保持Ⅱ類水質,長江江豚等物種數量增加……

生態環境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修復面積超1億畝;推進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紅樹林面積增長至43.8萬畝,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加強制度剛性約束。

近年來,各部門出台一系列政策,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目前,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

建章立制,綱舉目張。從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到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制定修訂多部法律法規,再到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對全面綠色轉型進行頂層設計;從高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到實施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等……生態環保法律制度形成體系,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堅實保障。

8月5日,最高檢發布依法從嚴懲治各類污染環境犯罪情況,上半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污染環境犯罪668件1597人。

推動科學治理,為建設美麗中國插上「智慧」羽翼。

浙江嘉興南湖,碧波蕩漾、水草搖曳。過去7年里,南湖水質從Ⅴ類提升至Ⅲ類,得益於「湖泊內源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的應用。

「我們基於大數據水動力模型,展示不同方案下嘉興整個城市水網在相應時間內的調水換水場景,同時把水質指標加入,讓南湖變成一個透明的系統,水質、生物、生態特性都有數據監測和支撐。」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王榮昌說。

深化改革,

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到2027年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碳排放保持全國省級最優水平、到2035年碳中和取得明顯進展、到2035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25微克每立方米,美麗河湖基本建成……

近日,北京出台《關於全面建設美麗北京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施意見》,亮出美麗北京建設的「任務清單」。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從體制機制上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部署。

生態環境部負責人說,未來將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此外,還將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

位於河北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的千松壩林場,成片的綠色綿延鋪展,令人心曠神怡。

2006年,千松壩林場開始啟動碳匯林建設。2014年,當地幾家碳匯造林項目得到整合,統一為豐寧千松壩林場碳匯造林一期項目。千松壩林場場長何樹臣說:「項目兩次碳排放權交易,為豐寧帶來359萬元收入。」

千松壩林場碳匯交易的探索,發揮了示範作用。2021年,承德市10個林場被確定為開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越來越多的林場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承德市名列其中。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必將推動各地加快探索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更好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

放眼全國,從每年春季踴躍參加義務植樹,到日常生活中節約一滴水、餐桌上踐行「光碟」行動,再到街頭巷尾的共享單車綠色出行,人們用實際行動呵護著身邊的生態環境。

貴州大學林學院教授安明態表示,通過改革創新制度機制模式,推廣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將更好守護我們的家園環境,共創更清潔、更健康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