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和父母不親的孩子,往往都有這2個共性,他們並非天性涼薄

2023-03-06     好孕

原標題:長大後和父母不親的孩子,往往都有這2個共性,他們並非天性涼薄

文/好孕姐

昨天,刷到《超級育兒師》中的一個片段:一位單親媽媽,由於要做生意,所以九歲半的女兒從生下來,就一直是外公外婆幫忙帶著。

而這位媽媽平時回家的頻率不高,差不多一個月一兩次。所以,女兒和她一點兒都不親。對於女兒來說,媽媽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當她從外面回家,女兒卻是愛搭不理,連頭都不抬,該幹嘛幹嘛。

當她通過各種方式,比如抱女兒,用手撫摸女兒,夸女兒,說很多甜言蜜語,試圖拉近女兒和自己的距離時,

女兒的反應卻是特別排斥和抗拒,甚至冷漠地甩開她的手,直接走開。

當她問女兒」你不喜歡媽媽嗎?「

女兒回答道「本來就不喜歡媽媽,我要外婆。」

不管是誰,聽到孩子這樣說,一定會覺得心都碎了。

這個單親媽媽說,她覺得自己很糟糕。可是,她真的不知道自己什麼地方得罪了女兒。

唉,原本應該是世界上最親的關係,卻成了最遙遠的距離。

……

其實,現實生活中,和她有類似感受的父母絕非個例。

在親子關係中,有一種痛叫做「我的孩子跟我不親」。

明明是自己的親骨肉,作為父母,對孩子也投入了很多感情,但他就是和自己不親。

甚至等他長到二十多歲,依舊是對別人非常熱情友好,寬容大度。但對父母卻特別冷漠,和父母沒話說,或者說兩句就吵架。

而為了消除彼此間的隔閡,有些父母努力過很多次,但無奈的是沒效果。

久而久之,有些人會覺得是孩子生性涼薄,不知道體諒自己的艱辛和不易。他們不明白,為何孩子始終對自己充滿抗拒,甚至厭惡和仇恨。

殊不知,每一個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都絕望過10000次。

他們在嬰兒時期以及童年時期,都曾遭受過父母的情感忽視。而這會導致孩子形成「迴避型人格」。

3歲以前

嬰幼兒是特別弱小的,他們生來就有極強的依戀需求。並且在孩子1歲左右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和照料者建立了依戀關係。

而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依戀對象。但是,如果在依戀關鍵期,媽媽的存在感不強,或者對孩子比較冷漠,沒有給與孩子積極的回應,

那麼孩子就會感到不安和痛苦,慢慢的,他們就會將依戀轉移到家裡其他照料者身上。

心理學家認為,一旦錯過孩子依戀關鍵期,對孩子的陪伴推遲到2歲半以後,那麼再好的父母撫養都沒有用了。

所以,不要以為孩子不記事就沒事。三歲以前,父母情感上的忽視,會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留下永遠都無法彌補的傷害。

童年時期

沒有真正天性涼薄的孩子,之所以他越長大,越不親近父母,絕大多數都和童年時期的經歷分不開。

如果父母只會吼罵孩子,忽視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被欺負時,他們不但不幫孩子出頭,反而訓斥和責怪孩子不懂事。

當孩子向他們尋求幫助時,他們不是無條件地接納,反而覺得孩子沒本事,讓他們沒面子。

在他們眼裡,不管孩子做什麼都是錯,始終都不如他們的意。

那麼,孩子是很難感受到愛和溫暖的。父母的拒絕、冷漠,會讓他們感受到恐懼和濃濃的無助感。

當心中攢夠了失望,他們會清醒地意識到,父母不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人,只有自己是靠得住的。

所以,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不親近,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童年受到的創傷,讓他們本能地阻斷自己對父母的期待和依戀。

和父母不親的孩子,往往有2個共性

親密恐懼

由於從小缺愛,所以他們內心深處是渴望愛的。但又害怕被傷害,所以他們又拒絕被愛。

以至於,即使和對方關係親密,他們依舊保持著疏離和冷淡的情感態度。

放置於親子關係中,就是不管父母如何努力,孩子還是和自己不親近;而放置於婚戀關係中,則是不管對方怎麼做,始終走不進他們的心中。

假性獨立

這種孩子其實並不是沒有情感和麻木不仁的。只不過是內心的不安全感,讓他們下意識地認為只有獨立,不依賴別人,才不會受到傷害。

所以,他們會特別注重人際關係中的界限感。並且對凡事都是淡然不驚,不會輕易地難過或者高興。

成年以後,他們會遠離父母。但卻不會感到空虛寂寞冷,反而更享受這種孤獨的感覺。

最後想說,沒有誰生下來,就不願親近自己的父母。那些長大後和父母疏離的孩子,其實只是在追尋愛和接納的道路上,經歷過太多的失望和傷害罷了。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

歡迎關注【好孕】,你想了解的科學育兒、孕產護理、寶寶健康、孩子成長發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29b4a2cc6ab80c5e4e008307dc7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