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硒砂瓜為什麼被禁種了?
寧夏硒砂瓜,俗稱「石縫西瓜」,它瓜瓤沙爽,甘甜多汁,被稱為西瓜中的珍品,深受全國各地消費者的歡迎。
硒砂瓜主要產地在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一帶,作為當地最著名的經濟作物,年種植面積達41.6萬畝,年產量達7億公斤,年產值可達25億多元,是當地群眾響噹噹的「綠色銀行」。
硒砂瓜不僅甘甜爽口,清熱解暑,而且富含鈣、鋅、鉀、硒等十八種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具有優良的保健功能。
硒砂瓜不僅深受市場歡迎,而且又是當地農民的錢袋子,但在2021年3月份,寧夏卻發出通告,在紅寺堡區等地禁止種植硒砂瓜。
這是為什麼呢?回答這一問題要從硒砂瓜的種植方式談起。
我國西北地區常年乾旱少雨,年均降雨量僅200毫米左右,但地表蒸發量則高達2400毫米,這樣,便導致大多數農作物很難成活,中衛市更是如此。在年均降水量十分稀少的情況下,農民看著大片的土地也十分苦惱,因為絕大多數東西在這都是種不活的,而種不出東西就意味著「沒有飯吃」。
但硒砂瓜卻有在沙地生長的獨特優勢,當地瓜農根據硒砂瓜的這一特點,再結合當地土壤環境,總結出了一種種植西瓜的方法——「旱地壓砂」法。
也就是在耕作土壤上,均勻地鋪上一層砂石,砂石厚度達10~15亳米,這樣不僅能有效阻擋強光照射,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而且能增溫保墒、提供特殊有機物,加之西北地區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豐富,種出的硒砂瓜自然甜爽多汁。
然而,長達二十多年不間斷地種植,瓜農富裕了,而土地卻貧瘠了。由於長年種植,壓砂地肥力急劇下降,土質退化嚴重,從而導致硒砂瓜近年產量大不如前,而以南瓜砧木為嫁接的硒砂瓜,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土地老化和土壤沙化的程度。
壓砂地的微生物群遭到嚴重破壞,脲酶活性、鹼解氮、有機碳的含量也呈快速下降趨勢。
除此之外,由於大家都種植硒砂瓜,使得用來壓砂的「砂石」明顯短缺。為了能夠順利種瓜,許多人便在各處偷挖砂石,讓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了影響。
當然,雖然硒砂瓜在過去年盈利曾達到了20億元,卻不代表這一收益是固定不變的,尤其是在種植人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
本身西瓜的種類在這些年就是「花樣百出」,整個市場趨於飽和。如今這麼多人來種西瓜,硒砂瓜的價格也下降了不少,效益堪憂。
由於土地肥力流失,濕度下降,原來的「壓砂地」已無法再進行有效種植,當地瓜農便棄舊地,開新地,這樣就導致當地土壤荒漠化面積一年比一年大,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勢必使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為了保護當地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綠色環保的目的,當地政府才下決心在沙化嚴重的地區,禁止種植硒砂瓜了。
為了保證當地農民不因禁種硒砂瓜而收入減少,政府根據專家研究,引導農民在這些乾旱、肥力有限的土地上,可以選擇種植「藥材」。因為許多藥材就喜歡在炎熱乾旱的地方生長,而且它們所需的水也不是特別多。比如肉蓯蓉、沙棘、枸杞等等,都很適合在戈壁上種植。
近些年,新疆的沙棘種植就非常成功,不僅將沙棘製成了沙棘汁等產品,還精準找到了「受眾人群」,銷量相當不錯。
這樣,不僅可以修復當地生態,還可以為當地農民增收,一舉兩得。
地理位置
經緯位置:38°N—40°N,107°E—108°E
相對位置:北起石嘴山、南止黃土高原、東連鄂爾多斯高原、西接賀蘭山。中國西北內陸地區,位於寧夏自治區中部
寧夏平原又稱銀川平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黃河兩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黃土高原,東到鄂爾多斯高原,西接賀蘭山。北部是黃河沖積平原——寧夏平原,面積1.7萬平方公里,滔滔黃河斜貫其間,流程397公里,水面寬闊,水流平緩。沿黃兩岸地勢平坦,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們就鑿渠引水,灌溉農田,秦渠、漢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積的自流灌溉區。
寧夏平原的成因
內力作用:處於斷層下陷地帶,形成谷地;外力作用:流水的搬運、沉積,形成沖積平原。在100多萬年前,銀川平原還是一個由斷陷盆地形成的浩瀚大湖,直到黃河形成,滄桑巨變,逐漸出現沖積湖平原。所以按照成因分類,寧夏平原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黃河沖積平原,二是賀蘭山山前的洪積平原。
寧夏平原在新生代北部地塊受擠壓沿北北東方向斷裂發生拉張,銀川盆地強烈斷陷,兩側的賀蘭山地和鄂爾多斯高原相對隆升;南部地塊受擠壓形成六盤山等一系列弧形山地和斷陷盆地。
被稱作「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形狀狹長,被青銅峽分隔為南北部分。青銅峽以南至中衛沙坡頭,長約120千米,寬二、三千米至十來千米不等,叫做衛寧平原。青銅峽已被至石嘴山,長約170千米,寬十餘千米至四十千米,是銀川平原。
地形特點
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占全區的3/4,1/4是平原,其中沙漠占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布來看,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亘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為鬱鬱蔥蔥的六盤山脈。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氣候特點
寧夏深居內陸,位於我國西北東部,處於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匯地帶,大陸性氣候特徵十分典型。在我國的氣候區劃中,固原市南部屬中溫帶半濕潤區,原州區以北至鹽池、同心一帶屬中溫帶半乾旱區,引黃灌區屬中溫帶乾旱區。寧夏的基本氣候特點是:乾旱少雨、風大沙多、日照充足、蒸發強烈,冬寒長、春暖快、夏熱短、秋涼早,氣溫的年較差、日較差大,無霜期短而多變,乾旱、冰雹、大風、沙塵暴、霜凍、局地暴雨洪澇等災害性天氣比較頻繁。
南高北低的地形決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溫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餘熱溫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溫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塞上江南
寧夏位於黃河上游中段,東西窄南北長,地勢北低南高,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西側是雄峻秀麗的賀蘭山,古人稱之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它阻擋了騰格里沙漠東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襲,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這裡盛產水稻、小麥、平方米、甜菜和瓜果,尤以水稻的優質高產久負盛名,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自古以來,賀蘭山東麓的平原地區便有「塞上江南」的美名。賀蘭山山脈綿延200多公里,氣勢恢宏,是阻隔戈壁沙漠的天然屏障。黃河流經賀蘭山脈的東麓,幾千年來滋養著銀川平原,哺育了「賀蘭山東麓」這片天然的寶地。賀蘭山東麓是國家認證的原產地保護區。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受中國政府官方認證的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大量調查數據表明,在水熱係數、溫度、濕度等方面,這一地區比法國的波爾多地區更勝一籌。而且,在這裡種植葡萄無病蟲害,具有香氣發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含糖量高,含酸量適中,產量高,無污染,品質優良的優勢,是一個得天獨厚的綠色食品基地。如今,「賀蘭山」已經成為了全球葡萄酒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寧夏原成為「塞上江南」的原因
位於黃河沖積平原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位於和賀蘭山以東,受山地阻擋,冬季風影響小;位於賀蘭山的東側,為夏季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降水較多;山脈遏制西部沙漠的東移。
水文特徵
河流:寧夏平原流經的最主要河流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其過寧夏平原的年徑流量為307億立方米,占全河的一半之多。黃河為寧夏平原帶來豐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為了更好的開發和利用黃河,從秦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引水灌溉工程。
湖泊:這裡的湖泊按成因分有兩種——構造沉降湖和牛軛湖。相信大家在地理課本中也學到過這兩種類型的湖泊,不妨一起來回憶一下吧!
構造沉降湖:構造沉降,是指地殼構造運動引起的地面沉降活動,存在於沉降區的湖泊稱為構造沉降湖。
牛軛湖:指在平原地區流淌的河流,不斷沖刷與侵蝕河面,河流愈來愈曲,最後導致河流自然取直流走,原來彎曲的河道被廢棄,形成湖泊,因這種湖泊的形狀恰似牛軛,故稱之為牛軛湖。
寧夏平原上的沖積平原順黃河流向,自西南而東北微有傾斜,其中銀川向北至平羅西大灘一帶,地勢低洼,湖泊眾多,分布的是構造沉降湖;平羅縣黃渠橋到永寧縣城以東,青銅峽市小壩一線,有串珠狀的一長列湖群,沿黃河河道線狀分布,它們是黃河故道遺蹟,稱為牛軛湖。(牛軛湖和構造湖都分布在洪積平原上哦)
在賀蘭山東麓,大小出口洪積扇相互重疊,連接成寬廣的山前洪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中間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窪地,有些淺的成了沼澤,深的就匯聚山洪余流成為了湖泊,如西河橋至平羅縣暖泉,寧化橋至青銅峽、吳忠市馬家湖、靈武縣城、靈武縣橫城一線的大小湖泊即此類扇緣湖。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除此之外,寧夏平原上還存在一些地震導致地面下陷形成的震陷湖。
農業
作為一個典型的綠洲,寧夏平原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譽已有一千多年了。地處乾旱區的寧夏平原年降水量僅僅200毫米,蒸發量卻將近2000毫米,這樣的水分條件根本無法滿足農作物的成長。但是,正是黃河的灌溉,使得這裡成為灌溉農業區,讓這裡成了民謠口中的「金川銀川米糧川」。
衛寧平原比較狹窄,坡度較大,不僅有利於灌溉,排水也比較方便。地面徑流及地下水均可順利排入黃河,地下水位較低,土壤鹽漬化現象較少。銀川平原,地形開闊,尤以黃河以西的地區,平原面積較廣,引水雖便,排水欠佳。過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統,土壤的鹽漬化現象嚴重。建國後加強了排水措施,鹽鹼灘被改造成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墾為農田。現在平原上還有不少湖泊,這些湖泊已成為今日發展淡水養魚的重要場所。
寧夏平原的小麥、水稻產量高且穩定,枸杞、瓜果品質優良。銀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寧夏的水產基地,而賀蘭山前廣袤的草場,則是寧夏灘羊的重要產區。
比較充足的灌溉水源,光照的充足,加之氣溫日較差大,土壤條件也比較好,糧食質量優,這裡成為中國五大平原灌區之一,也是國家13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開發歷史
寧夏平原是我國黃河上游的古老灌區,兩千多年來,人們利用這裡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不斷地投入人力物力,將這裡變為了地球上半荒漠地帶的一塊灌溉綠洲。
新中國成立以前灌區的整個開發過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階段:前漢第一次改造,開始建立引黃灌區農業生態系;盛唐第二次改造,將灌區由平原上游擴展到地勢低洼的銀川平原中央地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盛世第三次改造,建立比較完整的灌溉渠系,灌區擴大到下游的銀北(平羅、石嘴山)地區。而魏晉南北朝、五代等期間,雖也有時間較短的灌溉農業恢復階段(如北魏太武帝時期、後唐明宗時期),但總的說來,那些時期無疑以草原牧業為主,多數時段水利廢弛,灌溉農業倒退。
而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至20世紀7O年代,寧夏平原引黃灌溉又新開了一些支渠,如1951年開挖的秦渠的支幹渠——第一農場渠,1954年開的唐徠渠支幹渠——第二農場渠等等。至此,寧夏平原引黃灌溉阡陌縱橫的渠道網絡基本形成,灌溉面積當在450萬畝以上。
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沙坡頭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城區西部騰格里沙漠的東南緣。東起二道沙溝南護林房,西至頭道墩,北接騰格里沙漠,南臨黃河,長約38公里,寬約5公里,海拔在1300~1500米,總面積4599.3公頃,占中衛市城區土地總面積的3%。是全國二十個治沙重點區之一。
沙坡頭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處,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橫跨黃河的「天下黃河第一索」,有黃河文化代表古老水車,有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可以騎駱駝穿越騰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車沙海衝浪,咫尺之間可以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
寧夏沙坡頭為什麼不造林固沙,而是採用草方格沙障固沙?
沙坡頭位於騰格里沙漠的南部邊緣,氣候乾旱,水源缺乏,多流沙活動,植被種植後很難成活,且成活後維護管理成本極高。採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於固沙植被的存活,是因地制宜綜合整治沙漠的重要一環。
寧夏沙湖生態旅遊區
寧夏沙湖旅遊區距銀川市西北56公里平羅縣境內的西大灘。沙湖南面是一片面積3萬畝的沙漠,它和這萬畝湖水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伴侶,相互偎依,相映成趣,湖水碧波蕩漾,沙海金浪起伏。
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千畝荷池,盛產魚類 、鳥類,這裡棲居著白鶴、黒鶴、天鵝等十數種珍鳥奇禽。你可在觀鳥塔上遙看群鳥嬉戲的場景,在水邊葦杆間、蘆叢底部更有鳥巢無數,每年春季,五顏六色鳥蛋散布其間,堪稱奇觀。
除了品種繁多的鳥類外,沙湖還盛產各種魚,在湖南岸的水族館裡,可以看到幾十種珍稀魚類,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包括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大鯢)和體圍1米多的大鱉。
綜合自如此這般學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