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橫跨渭水的中渭橋上,有三個身影自北向南漸漸行來。領頭之人手持一根八尺長杖,杖頭懸掛的三重毦已經嚴重磨損,但仍然能看出曾被染成紅色。此人就是張騫,在經歷了十三年的跋涉、囚禁和逃亡之後,他終於又看見了巍峨的長安城。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張騫出使西域圖。|wikimedia
儘管沒有完成與大月氏結盟以擊匈奴的外交任務,但張騫帶回了西域的地理、物產和風俗等重要情報,以及大宛、烏孫等國的善意。以此為基礎,通過數十年的軍事和外交努力,從長安西出玉門關、經新疆到中亞和西亞的貿易通道再次暢通無阻。絲綢之路實現了中原文明與西北少數民族的第一次文化交融,也導致了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農作物物種輸入。芝麻(Sesamum indicum)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來到中國的。
最古老的的油料作物
芝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油料作物,在進入中國之前,已經有了大約3000年的栽培歷史。芝麻所在的芝麻科芝麻屬大約有20個物種,絕大多數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上,而芝麻這個物種則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具體位置可能是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那一片地方。
芝麻(Sesamum indicum)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Pixabay
考古證據表明,早在5500年前,當地居民已經把野生的芝麻馴化為一種農作物。英國考古學家富勒(D. Q. Fuller)認為,芝麻先是向西傳播,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即由印度河流域文明傳播到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地域。在伊拉克發現的、來自公元前2300年前後的碳化芝麻種子為這種觀點提供了證據。
芝麻果實。|Anna Frodesiak / wikimedia commons
在接下來的一千年間,芝麻向西傳入了埃及,向東則傳播到了印度半島的東部和南部,被喜馬拉雅山脈和南亞、東南亞的熱帶叢林擋住了前進的步伐。在公元前最後的一個千年里,芝麻逐漸擴散到整個中東地區,並最終沿著絲綢之路到達漢帝國。至於回到芝麻屬的非洲老家,那是非常晚近的事了。
最早的文字記錄
儘管芝麻不是中國原產,但對芝麻最早的確鑿的文字記載卻是用漢字寫下的——年代更早的蘇美爾語和亞述語裡面倒是有幾個可疑的詞彙,考古學家還在為之爭論不休。據說成書於西漢元帝年間的《急就篇》里有這樣的句子:「稻黍秫稷粟麻秔」,唐朝的顏師古說,麻就是大麻和胡麻,後者從胡地而來,有別於原產中國的大麻,故名。從時間上來看,漢元帝時芝麻應該已經在中原種植了,但《急就篇》原文里並沒有明說,也許只是顏師古的腦補。
《急就篇》為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著,據傳為中國古代為學童識字之書。|wikimedia
真正最早明確提到芝麻的文獻是東漢末年劉熙所著的《釋名·釋飲食》:「胡餅……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胡餅是西域傳來的食物,上面放了芝麻,在東漢非常流行,甚至皇帝都愛吃(《續漢書:「靈帝好胡餅」)。胡餅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唐宋,而這種食物則流傳到今天,演變成各種形態的芝麻燒餅,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絕佳例證。
胡餅,唐朝人的主食之一。|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不過,《漢書·張騫傳》里並沒有提到芝麻。他初次出西域是逃回來的,身邊只有妻子和老奴,不太可能還帶著什麼種子。張騫第二次出使帶著300人的使節團,背後又有霍去病軍事勝利的保障,倒是應該有餘裕引進農作物。不過,正如後來的漢使都喜歡自稱張騫的爵位「博望侯」來壯膽一樣,兩漢通西域帶進來的好東西,往往也歸於張騫名下,真所謂天道好輪迴。
從糧食,到修仙
芝麻的傳入,為中國的農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起初,芝麻是一種糧食作物,直接炊熟就能用來填飽肚子。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很快發現,這種糧食很好種,產量即高,味道又好,比傳統五穀里的「麻」即大麻強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芝麻可通過化感作用抑制雜草生長。|Krish Dulal / wikimedia commons
芝麻還有一個優點,可以通過化感作用抑制雜草生長、促進土壤熟化。開墾荒地時,先種一兩年芝麻,再種其他農作物,能減少除草的成本,並獲得較好的收成。王禎在《農書》里記載道:「今漢、沔、淮、穎上, 率多創開荒地, 當年多種脂麻等種, 有收至盈溢倉箱速富者。」齊武帝永明年間建立常平倉(國家級的戰略糧食儲備)時,芝麻在江淮一帶是直接當做糧食來收購的。
國家級戰略糧食儲備。|PIxabay
中國人對芝麻喜愛過甚,以致不滿足於僅僅把它當做一種美食。東晉葛洪在《抱朴子》里說:「巨勝一名胡麻,餌服之不老,耐風濕,補衰老也。」這是芝麻進入滋補藥材界的濫觴。在其後歷代的道教文獻和神怪小說里,胡麻飯是修道之人乃至仙人的食物。芝麻的「芝」字,一說即是芝草之意。記載了芝麻功效的藥書更是數不勝數,有意思的是,《神農本草經》里把胡麻列為米穀部上品,證實了這本書的成書年代不可能早於東漢,乃是偽托神農之名。
淡出餐桌,努力加油
胡麻飯淡出普通中國人的餐桌,發生於公元六世紀之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榨油技術的進步,讓芝麻產生了比直接填飽肚子更大的價值。中國的油料作物發生過三次比較大的變革。最初的本土油料作物是麻(大麻)和荏(紫蘇),因為產量和出油量過於感人,在芝麻傳入後迅速被淘汰。其中大麻尤其可憐,在糧食和油料兩個領域被芝麻各淘汰一次,後來在低端纖維領域又被棉花淘汰,以致於今天只能靠印度的同胞兄弟在黑道撐場面了。
大麻(Cannabis sativa)。|Thayne Tuason / wikimedia commons
紫蘇(Perilla frutescens)。|Dalgial / wikimedia commons
後兩次變革分別是南宋時發展出優良的油用蕓薹品種,以及明朝傳入、清朝推廣的花生。本土原產的大豆,因為出油率低,反而是到了近代才成為產油的主力。
花生油至今仍是常見食用油。|Texnik / wikimedia commons
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芝麻油壓榨工藝是生榨,榨出來的油主要用於點燈照明,以及戰爭中用於火攻。六世紀時,芝麻油的技能樹似乎有點走偏,進入了化妝品界(髮油)和獸藥界(驅治牛虱)。
芝麻油。|Mariko GODA / wikimedia commons
到了唐宋,炒熟芝麻之後壓榨的技術成為了主流,讓出油率大大提升。宋朝的芝麻出油率可達33%,冠絕所有油料作物,當時的食用油幾乎全是芝麻油。「胡麻」這個名字,也漸漸變成「油麻」,乃至更為文雅的「脂麻」——這是「芝麻」的另一個可能的來歷。
芝麻湯圓。|請叫我蘑菇娘娘 / 豆果美食
明代以後,芝麻「已全入蔬餌膏饌之中」,不再單獨食用。如今常見的大量使用芝麻的食物,大概只有芝麻糊和麻醬了。哦對了,還有芝麻餡的湯圓~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6年第39篇文章,來自果殼自然作者@顧有容。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