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歷經三段婚姻,半生放蕩不羈,隱藏身份歸於平淡,卻遭殘忍殺害

2019-10-23     古凌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a—郁達夫

一八九六年的十二月,雪色在天邊瀰漫,溫柔地覆蓋住江南的巷弄,那紅牆碧瓦間,走出了一位清瘦安靜的長衫男子。他帶著方框的眼鏡,一身的書生文弱之氣。可那藏著鏡片後面的眼神,卻堅定而果決,明明白白地昭示著書生該有的意氣和俠骨。他就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作家、詩人,同時也是一位不幸被日本殘寇殺害的革命烈士——郁達夫。

郁達夫的生平

一九八六年,郁達夫出生於浙江富陽。他幼時家境貧寒,又早年喪父。孤兒寡母難免收人欺凌,也因此養成了他隱忍而內斂的性格。幼年的郁達夫,孤獨而敏銳,像一株寡言而陰鬱的植物,沉默而不引人注目的生長。他不表達喜愛,也不屑於厭惡,一切在他眼中都像是灰白的無趣介質。

直到他遇見了文學,遇見了詩歌,掌握了這種通過筆觸抒發心中激情的方法,他才像是活了過來,像是一座沉悶已久的火山,展現出他原本該有的熱烈與不顧一切的偏激。

一九一二年,郁達夫考入浙江大學預科,卻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而被校方開除,於是次年跟著長兄前往日本,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與東京帝國大學完成了學業。隨著年歲越長,他越發熱情敏感,行事也十分偏激荒誕

但不管是他幼年沉默寡言的時候,還是他年歲增長愈發偏激的時候,唯有一件事不可否認,那就是郁達夫熱忱地愛著自己的國土,愛著這一片土地上千千萬萬掙扎的人們,愛著這流傳的文化和不屈的意志。

他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發起人之一,他還參加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這個愛國民主政治團體,利用自己的身份協助各方愛國人士的活動。他也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夜,被日軍於蘇門答臘島殘忍殺害的不朽靈魂。

郁達夫與孫荃

郁達夫的成就

郁達夫性格敏感,形式荒誕不羈,頗有魏晉阮籍之風。阮籍曾有時不我與,長歌當哭的窮途末路之哭。郁達夫也有乘酒裝瘋,闖入急駛的車流中,以指為槍,高聲放蕩:「我要把你們這些資本家,全都槍斃了!」的事跡,可謂是一脈相承。

郁達夫仍然如同一株植物,因為根須比別人延伸得更遠,更清楚地知道前方的苦難和黑暗,他也因此憤懣而激情地寫出了《沉淪》。郁達夫在《沉淪》中痛苦地吶喊:「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

王映霞與郁達夫

他描寫青年求而不得的愛情和隱秘苦悶的姓,他追溯青年的故土和自卑感的來源,祖國的愛和青年的愛糾纏融合,成就了這一本轟動文壇的《沉淪》

除了《沉淪》之外,郁達夫還寫出了如《銀灰色的死》、《春風沉醉的晚上》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如今的名古屋大學(原名古屋第八高等院校)的豐田講堂旁,樹立著郁達夫的文學碑,而他所出生的巷子,也已改名為達夫巷

郁達夫的愛情與死亡

郁達夫的第一次婚姻,是充滿著舊家庭式的、毫無浪漫與自由感的包辦婚姻

在郁達夫還在日本求學時,母親幫他選擇了這樣一位妻子,郁達夫幼年時與母親相依為命,自然不願違背母親的意願。

更何況,第一任妻子孫荃是浙江富陽當地有名的才女,郁達夫和她曾相互寄過一首詩,亦驚訝於她的才華——「文字清簡,已能壓倒前清老秀才矣」。

可是,這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如無根浮萍,似大廈搖搖欲墜,只需點滴外力便可傾倒。更何況,郁達夫是這樣一位偏激而多情的文人。

很快,一點小小的意外就出現在了孫荃和郁達夫的婚姻中——郁達夫遇見了王映霞。

王映霞

在當時,王映霞被稱作杭州第一美人,她溫婉清麗,如一枚剔透的碧玉,映著西子湖畔的漣漪與霞光。郁達夫一見到她,就被她迷上了,開始不顧一切地追求她。郁達夫曾經說過,「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一位是放蕩不羈的江南才子,一位是風流多情的蘇杭美人,兩人很快就摒棄自己世俗的偏見,郁達夫也與孫荃離婚。

兩人很快就在一起了,還曾被郁達夫的友人柳亞子贊為「富春江上神仙侶」。可惜婚姻總是瑣碎,大才子和交際花都耐不住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時日一長,便無法忍受這油鹽醬醋的磋磨。

兩人都不是體量他人的性子,到得最後,發展到將指責對方的話語寫成長篇大論,發到報紙上供世人閒談。這段感情鬧得沸沸揚揚,最終慘澹收場。這場婚姻耗盡了郁達夫對感情的激情,他開始嚮往平靜和安穩,就在這種時候,他遇到第三任妻子——何麗有

何麗有

1938年,在新加坡編寫文刊,組織抗日活動的郁達夫遇見了何麗有,何麗有是一位年輕安靜,眉目平凡的女子,她的原名也不叫何麗有,而是叫陳蓮有。郁達夫雖然不向從前那般好美色,卻仍有些放蕩行徑不改,他笑稱她為何麗有,取「何麗之有」之意,揶揄何麗有相貌不夠出眾。但何麗有不通中文,欣然接受,反倒叫郁達夫無話可說,兩人的生活就這樣安定了下來。

但好景不長,1942年二月,新加坡淪陷。作為抗戰委員會的一員,郁達夫是日軍的矛頭所指,他帶著何麗有從新加坡前往印尼蘇門答臘島,並化名趙廉,以酒商的身份在外活動。而何麗有還當這次前往印尼,只是一次簡單的搬家。安靜少語的她,對暗藏的洶湧激流,毫無所知

1945年八月,何麗有即將臨盆,門外有人喚郁達夫的名字,郁達夫走出門,忽又回過頭:「我去去就回。

何麗有點了點頭,看著丈夫出門。那一刻她還不知道,這一面,居然就是此生訣別。十日後,郁達夫被日軍於叢林殺害連遺體都不知所蹤。

直到世間渺渺,丈夫的蹤跡再無處可尋,何麗有才知道一直陪伴自己的枕邊人,是赫赫有名的文人才子,有一副硬骨熱血的愛國脊樑。縱然再也無法親眼看見他的一言一笑,但是郁達夫的身姿風骨,恐怕將會永遠烙印在何麗有的記憶之中,成為她一生中最值得回想和咀嚼的燦燦光華

文/古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uBm-G0BMH2_cNUg4l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