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15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疫情防控工作進展情況。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對網友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回應。
團結君了解到,已經5次出席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的馮錄召,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技術組副組長,傳染病處呼吸道傳染病室主任,同時還是一名民革黨員。
在這幾次發布會上,馮錄召對網友關切的問題和記者提問,進行了怎樣的回應,讓我們一起來回顧。
網友
鞋子會把病毒帶回家嗎?鞋底應該怎麼進行消毒?
馮錄召
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主要還是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或者接觸傳播,飛沫沉降到地面之後,鞋子就算有可能沾染到,病毒量也非常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對鞋底進行消毒,保持清潔即可。建議回家之後在門口換鞋。
網友
手持紅外體溫檢測儀測量哪個部位體溫最准?檢測儀在多人使用情況下會不會造成交叉感染?
馮錄召
體溫篩檢是此次疫情中篩查、排查可疑病例的一個手段,使用手持式的紅外線測溫儀應該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保證示數的準確。在不同部位進行測量,它的結果會有略微差別,這個屬於正常現象。目前冬春季氣溫還比較低,手持紅外體溫監測儀在使用之前要進行校準,尤其是在測量從室外進入室內的人員,或者在室外使用測量儀時,建議測量衣服或者圍巾覆蓋的皮膚部位,比如手腕或者脖子,這樣的話能使得到的數字更為準確。根據紅外體溫監測儀的原理,不需要接觸皮膚就能測出體溫,測量時測量者、被測量者也都佩戴了口罩,所以造成交叉感染的機率極低。
網友
空氣凈化器能不能濾過病毒?
馮錄召
目前市場上比較常用的空氣凈化器,是由風機和過濾裝置組成,風機是將家裡的空氣吸入,過濾裝置是通過吸附把各種污染物過濾掉,再把過濾後的空氣排出。空氣凈化器主要適用於去除空氣中的一種或者多種污染物,但是在產品標準裡面並沒有對病毒或者其他的病原微生物有殺滅率的要求。所以,空氣凈化器不一定能過濾病毒。建議一般情況下,家庭每日對室內進行通風換氣,可以通過自然通風或者機械通風,但是在目前溫度比較低的情況下,開窗通風時應該注意室內外溫差大而引起感冒的風險。
記者
自己所在的小區或單元出現了疑似或者確診病例,是否小區居民都是密切接觸者?
馮錄召
根據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第四版,密切接觸者指的是跟病例發病之後有近距離接觸,但是沒有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人員。比如,在同一房間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直接照顧病例的人員,或者在電梯、活動室等同一場所內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以及共同就餐、共同娛樂的人員。因此,小區居民是不是判定為密切接觸者,要根據是否與病例接觸,接觸的方式、接觸的時長、接觸的場所等綜合判定,不應該把全小區的人員都作為密切接觸者。
網友
農產品在運輸、售賣等過程中是否有附著新冠肺炎病毒的可能?農產品買回家後應該如何處理才能放心食用?
馮錄召
病毒通過飛沫、直接接觸等方式污染到蔬菜、肉和水果的幾率很低。蔬菜、肉、水果買回家後先用流水清洗。有人說是不是多放幾天比較安全,我們建議新鮮蔬菜、水果不要放置太久再吃,暫時不食用的肉類要冷藏、冷凍,因為如果放置時間過長,可能變質滋生大量細菌,吃了之後反倒對身體不好。記得不要生食,蔬菜、肉類應炒熟吃,水果的話儘量削皮,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病毒在溫度56℃狀態下30分鐘內就能被殺死,而炒菜等溫度能達到100℃甚至更高。也要提醒大家,處理過後還是注意及時洗手。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是否經糞-口途徑(消化道)傳播,雖尚待進一步明確,但通過將食物洗凈煮熟,「飯前便後」洗手等方法可預防病毒經消化道傳播。
網友
生活環境如何消毒?
馮錄召
新型冠狀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現在有的地方比如車輛進小區或單位時,車輛輪胎都要消毒,或者對著馬路噴洒消毒劑,這屬於過度消毒。消毒是切斷傳播途徑、控制傳染病流行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不宜過度,還是要按照規範來做,並且要注意潛在風險。
網友
自己小區里有了確診病例,或者樓里有隔離的病例,該如何進行防護?
馮錄召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被確診之後都會到定點醫院接受隔離治療,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也會按照有關要求進行隔離醫學觀察。確診病例的家庭以及小區的公共區域都將進行清潔消毒,所以作為小區居民,無需過度恐慌,要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新發的傳染病,無論小區是否有病例,如果不注意防範,都會有感染的風險。我們在坐電梯時,或者走步梯時都要戴口罩,房間要經常開窗通風,每天打開一段時間能夠讓空氣充分交換。在疫情終結之前,儘可能避免用手觸摸樓梯的扶手、電梯的按鈕、小區的社區公共設施物體表面。出門之後,一定不要觸摸自己的眼睛、嘴巴、鼻子,要儘快洗手。
網友
醫護人員在定點醫院診療護理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人,乘坐交通工具或者回家時會不會把病毒帶出來?
馮錄召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醫護人員,即使是在隔離病房接觸患者,都會按照嚴格的要求,經過科學防護才進入病房開展工作,經過正確的消毒防護措施和院感防護手段,醫務人員在離開病房和醫院時都是不會攜帶病毒的,請大家放心。醫務人員作為抗擊疫情日夜奮戰在一線最直接的戰士,我們希望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能被尊重、被善待。
網友
一次性口罩用完能不能用醫用酒精噴洒進行消毒再重複使用?
馮錄召
普通居民在風險比較小的地方使用一次性口罩,在保障口罩清潔、結構完整,尤其是內層不受污染的情況下是可以重複使用的,每次使用之後都應該放在房間比較潔凈、乾燥通風的地方。另外,噴洒消毒劑,包括醫用酒精,會使防護效率降低,所以不宜採用酒精噴洒的方式去給口罩消毒。
口罩的重複使用,還是要分具體的情況。如果是獨處,比如在家裡沒有跟外人接觸,可以不戴口罩,包括在私家車上,或者單獨在戶外、在小區里遛彎,在行人稀少的公園裡散步,這些都不必要戴口罩。但是出入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乘坐交通工具,包括商場乘坐電梯,去普通醫療機構(除了發熱門診)的患者,可以佩戴普通醫用口罩,就是一次性醫用口罩。這種情況下,回家後將口罩置於潔凈、乾燥、通風的地方還可以重複使用。對於密集場所的工作人員,包括從事和疫情相關的行業人員、行政管理人員、警察、保安、快遞人員等等,建議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口罩的使用時長和更換頻率。一般來說,如果口罩沒有明顯的髒污變形,可以不必每四小時一換,但是如果出現了髒污、變形、損壞、有異味時,需要及時更換。
記者
對於售貨員、地鐵的工作者及媒體工作者等接觸人員比較多的群體,如何做好防護?
馮錄召
這些群體日常接觸人員比較多,感染風險要比普通人群更大一些,所以要更重視防護工作,要準備好口罩這些防護用品和消毒用品,並且做好日常清潔和消毒。工作期間要注意個人防護,在崗期間要規範佩戴口罩,口罩在變形、弄濕、弄髒之後會導致防護性能下降,要及時更換。同時要注意手衛生,平常用洗手液或者流水洗手,每天至少兩次測量體溫,一般情況下不必穿戴防護服或者防護面罩這些防護用品。當然如果出現了可疑症狀,發熱、咳嗽、呼吸困難、腹瀉、嘔吐、肌肉酸痛等等,應該立即停止工作,不能帶病上崗,及時就醫。
記者
隨著返城潮的來臨,有大量農村務工人員返城,這些人員是否需要隔離,如何隔離?有沒有一些特殊的防護措施?
馮錄召
用工單位要根據各地政府的要求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疫情防控。用工單位要制定預案,要建立疫情防控的組織領導體系,並且指定專人負責。農村務工人員在返城之前要先進行體溫測量,確認有沒有發熱,有沒有可疑症狀,如果沒有症狀可以正常返城,如果存在可疑症狀的,需要等疾病痊癒後再返城。對於去過武漢這些疫情高發地區,或者近期接觸過確診病例的務工人員,如果還處在醫學觀察期,要等14天觀察期滿之後再返城。
返城過程中,也要注意作好個人的防護,尤其是乘坐公共運輸時,要全程戴口罩,並且講究手衛生,旅途中也要做好健康監測,妥善保存旅行票據信息,以便查詢。
務工人員返城之後,各個用工單位要對所有人員進行體溫測量,看是不是有可疑症狀,如果有症狀要及時隔離並且就醫。開工之後,每日要對務工人員進行監測,儘量讓務工人員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儘量避免接觸更多其他的人員。在建築工地、工廠車間這些人群密集場所,要注意加強通風清潔,建議配備洗手液、手消毒劑等防護用品,如果在通風不良、密閉的車間內工作,上班建議戴口罩。
記者
作為有武漢旅行史以及從武漢過來到其他城市的人員,他們應該如何配合社區?作為普通的社區居民,在社區排查當中自己能做些什麼?能有哪些配合的舉措?
馮錄召
所有的居民都應該積極配合社區的防控排查工作,尤其是在14天內去過武漢,有旅行史或者居住史的人員。我們建議:第一,要儘快到所在社區或者村裡進行登記,減少外出活動,尤其是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第二,自離開疾病密集的地區,比如從武漢回來14天內,連續每天要進行健康的自我監測,每天2次測量體溫,條件允許的話儘量單獨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接觸機會。如果出現了可疑的症狀,比如發熱、咳嗽或者咽痛、呼吸困難,甚至腹瀉、肌肉酸痛等等這些症狀,應根據病情及時就診,到發熱門診或者定點醫療機構進行就診,並且如實告訴醫務人員有暴露的情況。
作者 _ 《團結報》記者韓金偉
本期編輯 _ 郭昊天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sulUHAB3uTiws8KzC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