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紅色精神是潘冬子、是王小二、是劉胡蘭、是董存瑞;長大後,紅色精神是王進喜、是鄧稼先、是袁隆平、是錢學森;到現在,紅色精神是抗疫逆行的所有醫護,是向死而生的救火英雄······
慎終追遠懷先烈
中華民族數年薪火不斷、綿延至今,如同一幅壯闊的歷史物畫卷,令世人為之讚嘆!究其原因,中華民族有其特有的民族精神,每當百姓遭受災難,國家民族面臨危亡的時候,總有一些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英雄人物湧現出來。所以霍去病大聲疾呼「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所以戴淑倫慶幸吟出「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所以林覺民含淚而笑道「余今死無餘憾,革命成不成功自有同志者在。」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而紅色基因、紅色精神正是這種民族精神的體現。
薪火相傳鑄豐碑
紅色基因、紅色精神是在為民請命,救亡圖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代一代薪火相傳,也造就了一代一代指引我們奮力前行的豐碑。被譽為「鐵人」的王進喜說「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守島英雄王繼才以「家就是島,島就是國」的信念為支撐,一守三十二年。還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好榜樣雷鋒等等。正是這一座座豐碑在人們心中點起一盞盞明燈,指引我們一步一步走向輝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又當如何?
收成開新向未來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新的時代特徵。我們首先要有著收成的覺悟,把一代一代傳承至今的紅色精神更好的繼承下來,同時也要不斷的開拓創新。紅色精神如同生命,從其誕生至今總是在與時代相結合的前提下,呈現出新的外在特徵。不斷地豐富著自身,提升著自身,力求在不同的時代特徵下最好的呈現出自身內在的精神品質。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有逆流而上、抗擊疫魔的醫護,個中辛苦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才能體會;有向死而生,甚至犧牲生命的消防戰士。面對這些,我想說:「我們90後已經成功接過了先輩們的接力棒,不負祖國與人民的期盼,將紅色精神不斷弘揚。」
清明風雨過,鐘山蒼茫間。家國同祭的日子裡,讓我們一同銘記先烈,在緬懷中傳承,在開拓中弘揚,讓紅色基因、紅色精神永不變色、薪火相傳。
總 值 班:劉雲冰
值班主任:趙 明
責任編輯:祖大華 路琳
通訊員:查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