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道心」去認知圈層,接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2019-12-27     國學書舍

道德經:以「道心」去認知圈層,接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一種理念,都是「用努力改變人生」,也有許多所謂的成功學家都在告訴我們「如何擺脫糟糕的生活」,「如何讓自己更上一個階段」。

就是因為這樣一種理念的灌輸,所以我們的潛意識都認為:主觀的努力就能輕易一些事情。

但是當自己真正面臨生活的時候,卻發現這一切都無濟於事,我們曾以為的那些關於生活的理念,原來並不適用於生活。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出身就已經決定了一切,每個人自身都帶著一個「圈層」,在你「圈層」之外的生活,很難輕易的去得到,即便是撒下許多淚水和汗水,最終也無濟於事。

人生就是:自己的點滴努力,只能改善生活的片面,卻改變不了生活的「圈層」。

比如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身,他的起點就擁有了很多人一生無法企及的終點,從生下來的那一刻,他就不需要怎麼努力,就能擁有別人一生都無法企及的夢想。

而對於很多出身平凡和資質平庸的人來說,需要從小就特別努力的學習,上學的時候也要爭取做兼職賺獎學金,再後來又要努力的去找一個好工作,努力的打工賺生活費,當步入成年或者結婚之後,需要面對自己的房租,房貸,車貸,孩子等等諸多的壓力。

不敢生活,不敢生病,甚至很多年都沒有旅遊的體驗,對於我們來說,窮盡一生只是勉強的在活著。

所以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公平,努力可以得到相應的回報,但是改善不了這種不公平的局面。

努力的意義只是在自己的相應範圍之內去爭取想要的東西,讓自己本來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但是你永遠擁有不了那些「圈層」之外的回報。

所以,一個人如果主觀的認為,點滴努力就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最終一定會有一種悲劇的失落。

其實我們應該去學會接受,朱熹提出一個論點,叫做:存天理,去人慾。

所謂的「天理」,就是生活中那些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而所謂的「人慾」就是不該擁有的妄想。

就如同我們剛才所說的,很多人想改變的人生只是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妄想,而「去人慾」就是拋開這一切的妄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坐標,不妄求自己能力之外的東西。

《道德經》有這樣一段話: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道滿足而不去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去奮鬥的人才是有志氣的。

這裡所提出的「知足者富」不是我們通俗所理解的「知足常樂」,而是更深層的一種含義。

「富」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擁有什麼,並且拋開一定程度上的私心雜念,當你不去過分追逐那一些能力之外的東西時,就不會存在所謂的得失,便是《道德經》中所說的「富」。

所以拋開那些有關於努力的思維方式,明白自身圈層之外,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是什麼,而能夠順應自然不去妄為,接受本該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妄想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去獲得那些不該擁有的東西,這就是一個平凡人應該明白的事情。

這並非是一種消極,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恰好是一種積極。

正是因為我們能夠用一種不同的思維去認知自己的人生時,才能更好的去面對自己的世界。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平衡之後,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往往會遇到意料之外的欣喜。

因為萬事由心起,「心平」才能成就更多的事物,不但能容納所謂的外物得失,在人際關係的過程中,也能以自己的平和心態,收穫更多的事物。

所以,這是一種順應人生之後的得到,而不是讓自己糟糕的先妄求生活,最後迎來失落的結局。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hqkT28BMH2_cNUgvW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