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安丘:「六大工程」賦能鄉村振興,樹立農業探索新標杆

2022-10-12     芥末堆看教育

原標題:山東安丘:「六大工程」賦能鄉村振興,樹立農業探索新標杆

圖片來源:Unsplash

芥末堆文 安丘市立足農業資源稟賦和基礎優勢,積極實施產業富農、標準優農、科技興農、智慧提農、品牌強農、服務助農等「六大工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龍頭企業集聚、城鄉協同創新,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助力了鄉村振興。

突出抓產業、提標準,開闢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堅持產業富農,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安丘市推動農村三次產業優化重組、整合集成、交叉互滲,推進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範圍不斷拓展,產業功能不斷增多,產業層次不斷提升。集成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科技推廣、冷鏈物流等產業功能,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三鏈協同」,規劃建設的占地1.1萬畝的「安丘農谷」,被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等7部委聯合認定為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輻射帶動6個特色小鎮、30家休閒農莊,形成了以安丘農谷為龍頭、特色小鎮為節點、休閒農莊為補充的「1+6+30」農村三產融合梯次發展格局。齊魯酒地文化創意產業園被評為4A級景區、省級特色小鎮,合力牧場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首批休閒觀光牧場。

堅持標準優農,構築品質農業新高地。安丘市積極推動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實施,大力推動標準化生產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了產業高產、優質、高效。堅持「有標貫標、無標建標」,成立農業綜合標準化研究所,研究制訂6大類40個安丘地方標準綜合體,參與制訂的《初級農產品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要求》國家標準在全國實施;引入美國、日本、歐盟等地的農業操作規範,制定生薑等33個出口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200多個生產標準,將「安丘標準」升級為「國際標準」,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綜合標準化優秀示範市。沃華公司制定《大蔥工廠化育苗技術規程》國家行業標準,填補了國內大蔥工廠化育苗的行業標準空白,為大蔥集約化、標準化育苗提供了支撐。

突出興科技、聚智慧,築牢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支撐

堅持科技興農,激活產業振興新引擎。安丘市創新農業科技發展思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創新基礎不斷夯實,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能力顯著提升。與中科院、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濟南果品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設立文冠果院士工作站、大姜良種資源中心、果蔬貯藏加工技術研究中心濰坊分中心等科研機構,支持30多家農產品出口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全力攻關新技術、改良新品種、研發新產品。沃奇農業建設400畝的文冠果種質博覽園,保存文冠果種質資源413份,成為國內最大最全的文冠果種質資源保存基因庫。與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共建中國大姜產業現代化示範園區,建設姜種質資源圃、現代種業產業體系、種收全程機械化裝備研發及製造等,打造國家「姜產業中心」「姜文化中心」「姜交易會展中心」「姜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堅持智慧提農,激發農業發展新活力。安丘市搶抓大數據發展機遇,探索「大數據+農業」深度融合新路徑,為農業發展各環節嵌入「智慧芯」,助力農業生產精細化、高效化,降低了人力資源成本,擴大了生產規模,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長生源生態家庭農場建設的集智慧灌溉、智能施肥、無線測溫等物聯網控制系統,可同步調控20多棟400畝的葡萄、大姜等溫室大棚種植施肥、溫適度、光照等,一部手機就可以輕鬆實現對整個園區的澆水施肥遠程控制。沃華公司建設的500畝智能化大蔥育苗工廠,實現了溫度、水分、光照、營養可控,管理統一高效,成苗率提升到85%以上,年產優質蔥苗17億株,節約勞動力用工達4.8萬個。

突出樹品牌、強服務,打造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堅持品牌強農,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安丘市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持續加強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和農業品牌保護,引導企業與農戶等共創企業品牌,培育了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產品,有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目前,全市已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510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8個,創建省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4個、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策劃運營「安品味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以政府信譽為安丘農產品質量背書,篩選包裝特色農產品100餘種,平均溢價率達25%左右。以舉辦出口農產品博覽會為契機,深化農業交流合作,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提升了安丘農業品牌影響力。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出口農產品博覽會,其中2021山東(安丘)出口農產品博覽會,50多個國內大型專業採購商、經銷商到會洽談,達成意向採購協議30多億元;簽約合作項目20個,總投資32.1億元,其中外資項目3個。

堅持服務助農,提升鄉村振興內驅力。安丘市堅持「主體多元、服務多樣、受益多方」,大力開展產前、產中、產後全產業鏈、多層次服務,推動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目前,全市已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20多個,服務農田面積達40多萬畝。積極推行魯供濰農公司「大田託管」模式,由村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自願以土地入股,魯供濰農公司提供專業土地託管服務,走出了一條多方共贏、富民強村的新路子。採取「保底收益+盈餘分紅」分配模式,群眾每畝地保底收入700元,盈餘部分由公司、村集體、農戶按2:4:4的比例分紅,首批實施的135個村村集體年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農民畝均增收300元以上。與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合作,創建和實施氯化苦土壤熏蒸社會化服務模式,年土地熏蒸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20萬畝,農藥用量減少50%、產量提高30%以上,得到聯合國環保規劃署替代甲基溴技術選擇委員會的充分肯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f88a445a53a1e81f6231d4159a969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