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漢朝向西北擴張開拓疆土以來,河西地區因其重要的戰略軍事地位,逐漸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並進行重點經營和管理。作為漢唐統治的腹心之地,清代顧祖禹曾稱:「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到了唐朝貞元後,「吐蕃據之,遂以富強」,該地在強盛政權統治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隨後,地處西北一隅的西夏王朝在掌控河西以後形成、夏二州的「右臂」,對該地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經營。
一、成吉思汗攻占河西及軍政部署
1.蒙古軍攻占河西的過程
蒙古帝國攻取河西之地,是在征服西夏的過程中實現的。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曾六次征討西夏,大部分時候都是從西夏北部邊疆地區,即沙州、黑水城和兀拉海進攻西夏。可見,河西走廊在征伐西夏的過程中一直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它是攻伐西夏的一條重要軍事通道。所以,在第六次對西夏戰爭中,成吉思汗依舊採取了從河西進軍,然後逐步吞併西夏各州縣的策略,致使西夏最終走向滅亡。
太祖十九年,正值成吉思汗西征平定西域諸城之時,聽聞臣服於蒙古的西夏國「復懷貳心」。成吉思汗於是展開了「旨在吞併西夏,完成以擴大疆域為戰略目標的兼并戰爭。」而在攻打西夏的戰爭中,河西諸州一直是成吉思汗攻占的重要目標。阿木先生指出:成吉思汗此次採取了「由遠及近,先弱後強,先除羽翼,後攻腹心,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
於是河西重地——沙州(今甘肅敦煌西)成為了蒙軍攻取的首要目標。1224年5月,成吉思汗從西域回師東進致討沙州。蒙古久攻沙州,不克,於是在城外駐紮軍隊,圍困沙州城。同時因恐銀、夏出兵赴援,便遣大將孛魯、黑馬等分兵進攻銀州。
至十一月,九月,在孛魯率兵攻打銀川之時,西邊的沙州仍在蒙古軍隊的包圍之下。撤軍之時,城中堅守半載,軍民睏乏,食牛羊馬駝殆盡。說明此次圍攻沙州雖然未能攻克,但已對城內的西夏軍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重創,這有可能也是成吉思汗在後續的作戰過程中,沒有選擇主力軍攻打沙州的一大重要原因。十一月,成吉思汗從沙州撤軍。
翌年春正月,蒙古軍至和林修整。三月,遣其臣孛禿至夏國責令遣送質子納入,但西夏德旺「反覆無恆」,許以質卻不遣,並與金修好,有意共擊北敵,即「聯金抗蒙」。加之「九月,蒙古仇人赤臘喝翔昆來奔,納之。」在此種種誘因下,成吉思汗於「乙酉秋,復總兵征西夏。」向西夏西北部邊境進發,此為攻滅西夏的最後一場戰役。
2.攻取黑水城
此次攻伐,成吉思汗意在徹底攻滅西夏,所以根據其兵力部署呈現「東強西弱」的態勢,將蒙古軍分為兩路進攻西夏。首先,為了牽制西夏主力,防止機動增援各地,成吉思汗親自率領蒙古主力軍出東路,窩闊台、拖雷二子偕行。
其次,為了切斷西夏各州郡、左右廂之間的聯繫,以達到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目的,成吉思汗又派蒙古大將阿答赤與畏兀兒亦都護出西路,主攻河西諸州。成吉思汗率領的東路大軍,是以河西北部的黑水城為入口展開的攻伐。在畏兀兒地未歸附之前,黑水等城附近一直以來都是進入西夏境內河西地區的關鍵口。
西夏統治者比較注重對此地的軍事部署。元昊在國內「置十二監軍司,委豪右分統其眾。」其中,在居延置黑水鎮燕監軍司,治所在黑水城,其地為西夏的北方軍事重鎮,又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經過半年的行軍,成吉思汗於1226年春正月,到達西夏黑水城附近。二月展開猛烈進攻,西夏漠北諸部雖拚死抵抗,但仍被成吉思汗成功攻克。
之後,便乘勝推進阿剌篩山防區,與西夏大將阿沙敢卜交戰並最終將其擒獲。接著率軍轉西,蒙古軍之所以沒有繼續東進,很有可能出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為了整修主力軍隊,暫緩進軍速度。二是他對西路軍攻占肅州沒有把握,於是率領蒙古主力軍在離肅州不遠的地方駐兵避暑,一旦西路受阻,立刻支援。
3.屠戮肅州
在成吉思汗率領主力軍東伐的過程中,主攻河西諸州的西路軍在蒙古大將阿答赤的率領下從畏兀兒地進入河西。太祖二十一初,阿答赤率領的蒙古西路軍進兵西夏河西地區。由於之前圍攻沙州失敗,成吉思汗為了順利攻取沙州,於是讓蒙古軍隊先圍攻肅州,不過,軍隊的行軍路線因史料缺載不得而知。當時的肅州守將乃沙州守將昔里鈐部兄舉立沙,他曾在1209年,西夏納女請和時,曾奉命北入蒙古講和。
在此期間,通過察罕了解到了蒙古的情況,舉立沙見成吉思汗有「興王之度」,於是在面對蒙軍的圍攻時,選擇「射書城外,約獻城投降」,同時還「又督義兵,助討不服。」《元史》亦載「其兄以肅州鈐部來聘,與官接使察罕深相結納,輸城內附」。但因事情被發覺,為同城的其他將領所殺。後蒙古軍攻破肅州,「帝怒城久攻不下,有旨盡屠之。」於是整個肅州城被屠殺一空,唯有昔里鈐部家族得以倖免。成吉思汗攻下肅州城後,肅州的地方政權歸屬於阿沙的昔里鈐部家族。
4.合攻甘州、破西涼府
五月,蒙古軍攻破肅州之後,在渾垂山避暑的成吉思汗率領軍隊開始向甘州進發。因元昊為了防備西蕃、回紇,在河西內置有甘州甘肅監軍司,甘州兵力部署為「右廂甘州路三萬人」。於是蒙古大將阿答赤也率領殘部前來匯合,集中兵力攻打甘州。當時的西夏甘州城守將曲也怯律,是隨成吉思汗出兵攻打西夏的蒙古將領察罕之父。
1226年,隨成吉思汗攻甘州,此時父則為西夏甘州城守將。成吉思汗親自將兵攻之,城破,副將阿綽等皆死。不同於肅州城,蒙古軍在攻克甘州城的過程中,有賴於蒙古將領察罕的勸諫,甘州百姓才避免了被屠殺的命運。六月,甘州已被蒙古軍占領,秋七月,成吉思汗乘勝進兵攻打涼州。蒙古軍對涼州展開了激烈的攻伐,在蒙古軍猛烈的進攻下,涼州守臣斡扎力屈選擇投降,為西涼府的百姓求生機,於是「率父老啟門降」。
但是斡扎簀力屈的投降對西夏統治者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因為涼州一失,除沙州尚在恃遠拒守外,整個河西走廊大部陷於蒙古。顯然此時的河西走廊已與西夏隔斷,不僅沙州不保,而且興慶府也失去了屏障。於是成吉思汗率軍繼續向南,八月破應里等縣,十一月攻靈州,十二月蒙古兵次鹽州川,進圍中興府,西夏國勢瀕危。
重攻沙州的過程,首先是沙州守將昔里鈐部率先來降。蒙古軍攻取河西之時,首先攻的是肅州城。其次,蒙古軍隊首次到達敦煌時,昔里鈐部未做抵抗,直接投降了蒙古,但在之後的沙州城招諭過程中並不順利,這才有了蒙古軍後續派遣軍隊從攻沙州的過程。
二、攻克河西之後的軍政部署
一貫以來,被蒙古軍征服的地區,成吉思汗都會派遣親近的大臣擔任鎮守官進行管治,河西地區也不例外。在攻伐河西取得勝利之後,成吉思汗同樣派遣了鎮守官管理該區域內的軍政和民政事務。首先,按照蒙古族傳統的領戶分封制,成吉思汗在攻破沙州之後,將其城的土地和人民賜給了蒙古宗王八都大王命其統屬,沙州相當於成為了八都大王的封地。其次,另據《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記載,肅州為成吉思汗派駐的達魯花赤區。
達魯花赤是代表成吉思汗的軍政、民政和司法官員,是地方各級的最高掌握地方行政和軍事實權,所以成吉思汗「在當地任用党項人進行統治」,命唐兀氏舉立沙之子阿沙任職,且「其下傳五世世襲元朝的肅州達魯花赤」。可見,一個家族世守其地的世襲制,在河西之地體現非常明顯。最後,成吉思汗將刪丹州分封給阿只吉大王,並命部將按竺邇鎮守河西,設將軍府於刪丹州。從沙州至蘭州沿途設置驛站,以通軍情。太宗即位後,仍命其繼續向西拓展,自敦煌設置驛站通西域,開拓河西驛路交通。
而甘州、涼州兩地,因在太宗時期分授給了闊端,故其軍政部署情況另當別論。成吉思汗之所以做上述的軍政部署工作,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河西人口、土地情況,同時也便於河西民在新政權的統治之下能繼續進行生產和生活,為新政權繳納賦稅和承擔徭役。總之,成吉思汗時期的河西諸州軍事部署和政治管轄安排,體現出因時因地而異的特點。
而河西之地的攻取,一方面為後續蒙元統治者窩闊台西征、攻金,以及忽必烈南下滅宋的一系列軍事統一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另一方面為元朝通過河西連接西域,重新開通並延續絲綢之路的貿易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結
西夏統治者對河西地區的勵精圖治,使其在與宋、遼、金各國的戰事,以及本國的社會經濟、文化、貿易、交通等各個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成吉思汗1224年攻占河西走廊之前,從1028年元昊攻占甘州算起,西夏統治者已苦心經營該地兩百餘年,為蒙元時期的河西走廊的經營和絲綢之路的發展奠定了基調。
1204年,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統一了漠北諸部。1206年在斡難河上游召開「忽里台」貴族會議,即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建立了「也可·蒙古·兀魯思」,即大蒙古國。建國後,成吉思汗立即進行軍政整頓,初步完成了國家體制的建設。隨後成吉思汗開始向蒙古高原以外的地區擴展,開展了一系列的軍事征伐行動。
其中對西夏的征服是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後才完成的,相應地,該地也於此時才完全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統轄範圍,成為了後續統治者經營、管理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