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一農村老太太病逝,150多人來弔唁,靈堂遺照上,她身穿和服

2023-12-14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陝西一農村老太太病逝,150多人來弔唁,靈堂遺照上,她身穿和服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戰爭是統治者們為權欲發起的,但受苦受難的,永遠是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們,無論古時,亦或是近代,在戰亂時期,生活在最底層的平民百姓們,始終沒有反抗的能力!

即使是在抗日年代,被入侵的一方是我們的國家,但日本的普通百姓,也是政界的犧牲品,不知有多少無辜之人被迫遠離家鄉,究其一生也無法與親人再團圓!

在中日交戰期間,日方為了給侵占我國領土找一個能拿到檯面上的理由,制定了一個移民計劃。

這些移民的日本人,多是無辜的百姓,背井離鄉與家人分離,並非是他們的本意,但因沒有話語權,所以只能聽從統治者的決定。

待到抗日勝利後,這些遷到中國生活的日本居民,並沒有如願的全部返回自己的祖國,其中有不少人被遺忘在了我們的國家。

在移民名單上的日本人中,有個名叫王玉蘭的女人,一生都生活在中國,她在這裡嫁人生子,度過了幾十年,年老時甚至忘記了自己的母語。

不過,在中國生活的幾十年來,她沒有透露過自己的真實身份,直到1979年,國家要重新建立身份系統時,王玉蘭這才聊起了自己的過往。

那麼在中國生活的這些年,她都經歷了什麼?王玉蘭又為什麼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日本?

王玉蘭的日本名字是水崎秀子,她原是日本一戶漁家的女兒,她的姑姑是移民計劃中的一員。

因為家中經濟拮据,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秀子在13歲時,被父親送到了生活在中國的姑姑家中,從那時起,她便將名字改為王玉蘭。

在中國的生活雖不算富裕,但卻安穩,王玉蘭也度過了一段快樂悠閒的時光,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她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本應該與姑姑一同被遣送回國的王玉蘭,於慌亂中走散,沒有登上回國的那艘輪船,無奈只能滯留中國。

在這之後,為了能生存下去,王玉蘭只有自食其力,而因為擔心遭到中國人的排擠,王玉蘭始終沒有表明自己是日本人的真實身份。

在東北生活了2年後,王玉蘭與當地的村民如同一家人一般親昵,其中有個大姐見她漂亮又能幹,還給其介紹了一門親事。

就這樣,王玉蘭在東北結了婚,而結婚的對象還是國黨的一位營長,婚後的王玉蘭被丈夫捧在手心裡疼愛,物質生活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不過,這一段甜得像蜜一樣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王玉蘭的丈夫在某次執行任務時,失去了音信,沒有了丈夫的庇護,她又過上了孤苦無依的日子。

雖然之後經人介紹,王玉蘭又結識了第二任丈夫,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男人在老家是有妻室的,知道真相後的王玉蘭倍感失望,毫不猶豫的選擇離了婚。

年紀輕輕便經歷了2段不幸的婚姻,這導致王玉蘭對愛情不再抱有期望,但一個人過日子總是辛苦的,更何況她還是一個沒有家人依靠的孤女。

在此情況下,當地村子裡的婦女主任便商量著要給王玉蘭再找一戶人家。

王玉蘭雖然被愛情傷透了心,但心中通透,知道不管怎樣,日子始終是要過下去的,於是便答應了這門親事。

所幸,她的第三任丈夫宋治福對她極好,儘管收入微薄,王玉蘭卻感到十分的幸福。

這樣幸福的日子持續到1976年,那一年宋治福因病去世,王玉蘭又成為了孤家寡人,但這一次她並沒有一蹶不振,或許是因為經歷的多了,王玉蘭看得很開。

不過,儘管可以自己獨自生活,王玉蘭的子女,卻想著母親晚年可以有人陪伴,於是便張羅著為其找老伴。

為了不讓子女擔心,也是為了自己的晚年有所保障,王玉蘭第四次嫁人,與一個名叫李明堂的老實人結了婚。

王玉蘭再婚後,日子過得平淡卻也安逸,女兒出嫁,丈夫身體康健,少有煩心事,但心中唯有一件事,讓其十分挂念,那就是重回故土。

其實在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後,留在中國的遺孤是可以申請回日的,但王玉蘭在申請時,卻遭到了日方的拒絕,而理由竟是「水崎秀子」早已回國。

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是當年有人冒名頂替了王玉蘭「水崎秀子」的這個身份,而這個冒名頂替之人,就這樣頂著「水崎秀子」的名字在日本生活多年,還得了日本國籍。

直到2005年,這個冒名之人的身份才被查了出來,而王玉來也才如願地回到了日本。

不過,回到日本後,王玉蘭發現自己的親人大多已不在人世,而自己在中國幾十年,早已習慣了異國的生活,甚至連自己的母語也記不得太多。

因此,在日本停留沒有多久,王玉蘭便隨丈夫回到了中國陝西生活。

回到中國後,雖然自己日本人的身份已經不是秘密了,但周圍的鄉親並沒有因此而對其抱有偏見,相反,她的人緣極好,甚至還被村人推薦去做人大代表。

王玉蘭的晚年過得很是幸福,身邊有丈夫子女的疼愛,也有鄉親的陪伴,而當地的政府也會時不時地送來慰問品,對其生活上力所能及的給予幫助,直到2018年,她因病去世。

王玉蘭去世時,村裡與日本的親友多達150人前來弔唁,靈堂的遺照上,她身穿和服,慈祥地笑著。

王玉蘭的一生幾經波折,痛失摯愛又被迫與家人分離,但幸運的是,她留在中國後,一直得國人照顧,不僅感受到了親人的溫情,最終也收穫了自己的幸福。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戰爭為百姓帶來的只有苦難,抗日年代不知有多少人因此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

如果沒有戰爭,王玉蘭也不會被迫離鄉,直至父母離世也無法再見一面。

儘管如今的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那段屈辱慘痛的歷史,是不應該被遺忘的,希望未來戰爭不會重演,百姓們也可以安居樂業,不用再為戰亂擔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ee23ffab2a7efe7a46437b8cb7451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