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地行」麻城乘馬崗:"第一將軍鄉"續寫新時代故事

2019-08-27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紅色故地行】麻城乘馬崗:"第一將軍鄉"續寫新時代故事

紅色檔案

小寨村新貌

麻城市乘馬崗鎮地處鄂豫兩省三縣交界處,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之一。面積297平方公里,總人口6.8萬。這裡走出了王樹聲、王宏坤、陳再道等26位共和國將軍和38位省、軍級領導。2014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向乘馬崗鎮授牌「中國第一將軍鄉」。境內現保存近現代革命遺址有乘馬會館、王宏坤將軍墓、麻城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等15處。

小寨村村史館

「三支半槍鬧革命,二十六將出乘馬。」位於麻城北部的乘馬崗鎮,紅色是其最閃亮的色彩。

這裡,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之一。誕生了麻城第一位共產黨員、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個農民協會、第一支農民自衛軍,也是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的誕生地。曾有29000人參加紅軍和地方武裝,現有在冊烈士5938人。

革命年代,星火從這裡迸發。進入新時代,奮鬥與夢想在這裡延續。

空中俯瞰小寨村

貧困戶的"帽子"摘了

8月18日上午,紅星社區的肖映源,忙著清點完工的玩具,準備發往武漢。

肖映源,是一位殘疾人,也是這家玩具廠的老闆。不服輸的他,不到18歲便外出闖蕩,雖小有成就,但因病致貧,一夜回到「解放前」。

2016年,他帶著妻兒回家養病。村裡一班人經常到他家探望,扶貧幹部也常給予關懷和溫暖。病一剛好,他就琢磨:黨和政府那麼關心我們貧困戶,我要有所行動,儘快摘掉貧困戶「帽子」。

2016年底,在幫扶幹部和殘聯的幫助下,他辦起了玩具廠,通過以前的人脈,承接布藝玩具加工的活兒。三年來,廠子越做越紅火,肖映源不僅自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發動周邊貧困戶來廠里打工。今年,預計能帶動六七個貧困戶脫貧。

乘馬崗鎮,既是紅色聖地,也是扶貧工作大鎮。2015年,貧困戶3913戶、12082人,約占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近年來,該鎮將精準扶貧作為核心工作,用足教育扶持、醫療救助、民政救濟、易地搬遷、培訓就業、小額信貸等扶貧政策,扶志扶智扶資,提升百姓的脫貧內生動力。像肖映源一樣,生活迎來轉機,走上脫貧致富路的人,原來越多。

2017年,興貴村在扶貧政策的資助下,成立了麻城市鑫鑫農業種植合作社,300多戶種植戶參與,合作社當年實現社銷售收入200多萬元。目前,該村90%的貧困戶,已脫下了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小寨村藥材合作社藥材曬場

貧困戶們摘下了「帽子」,生活也充滿了盼頭。用肖映源的話說,「帽子摘了,腰板直了,生活也更有奔頭了!」

不僅是興貴村,數據顯示,鎮里貧困戶絕大部分已經脫貧,到2019年底,全鎮12082名貧困人員,將全部脫貧出列,屆時所有貧困戶都將摘掉「貧困帽」。

小寨村異地搬遷點

村裡有了產業

當年,小小乘馬崗,為革命輸送了2.9萬英雄兒女,被徐向前元帥稱為「紅軍之源」。僅小寨社區就有36位在冊烈士。紅色的基因,始終將人民軍隊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

2015年,省軍區對口幫扶小寨社區。3年來多,省軍區先後投入1600多萬元為其修路、築橋、建廁所,整改村容村貌;還創造條件引進市場主體,幫助創辦村級產業。

小寨村改建後一角

8月16日,在小寨村的油茶苗圃基地,放眼望去,滿眼翠綠。省軍區扶貧工作隊幹部顏堅棟正同基地負責人潘巨人商量抗旱保育措施。

2018年,省軍區配套資金40萬元,引進麻城巨人苗木有限公司在該村投資500萬元建設油茶苗圃基地,供應周邊27個村的油茶基地用苗。目前,50多畝油茶苗長勢喜人。

小寨村油茶基地

省軍區扶貧工作隊幹部顏堅棟介紹說,除油茶外,省軍區還投入引導資金,幫助村裡發展了光伏、菊花、板栗、生態養雞、種苗培育、中藥材等產業。

如今,小寨村這個乘馬崗最貧困、無一個村級產業的村,現有四季春茶油公司、板栗改良示範基地、生態養雞合作社、巨人苗木公司、富泰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企業。村級年收入躍至20萬元。

其實,在乘馬崗,村級產業不斷壯大,並不是個例。2017年,該鎮確定全鏈條發展油茶產業,石槽沖村、白果樹村、江樹村、院子村等村,通過市場運作,引進企業,建成了4900畝的油茶產業基地和金宏利油茶深加工企業。全鎮大部分村擁有村級產業。

小寨村油茶苗圃基地

鄉村留得住鄉愁

四通八達的水泥公路,在鄉間延伸;一口口方塘,碧波蕩漾,垂柳依依;鱗次櫛比的新房,依山傍水而立;白粉牆上,一幅幅彩繪的紅色革命故事格外醒目。

走在紅星社區,蜿蜒的公路,漂亮的農家小院,入眼如畫的風光……化作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美景,描繪著乘馬崗鎮城鄉面貌的巨大變遷。

紅星社區一眸

「以前,不僅社區環境髒亂差,到處亂搭亂建。許多塆子,連摩托車通過都要小心。」紅星社區黨支部書記易家志回憶說。

改變,源自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

近年來,乘馬崗鎮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紅星社區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13年開始,在對口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紅星社區先後投入350萬元,對「路、水、牆……進行了硬化、凈化、靚化。先後修建了26.8公里通村公路,清理了22口塆級塘,栽植景觀樹木4000多棵,安裝太陽能路燈56盞。此外,沿路居民房屋外牆,均繪上了彩繪,社區里還建起了標準的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

紅星社區一眸

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在緊步推進。社區先後邀請空軍武漢基地退休幹部崔懷德和毛蘭成來講紅色黨課,還成立了農民詩社、孝善超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連續4年,牽手大學生志願團隊,開展青少年活動之家,關愛社區兒童……

系列「內外」兼修,紅星社區不僅實現了「千米村街夜如晝、出門美景入眼來」,居民的思想覺悟也實現了跨步提升。

2013年,社區剛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時,原計劃在易家畈塆建設一個活動廣場,居民們聽說要拆除沿線的豬圈牛棚,炸鍋了,還沒開始,就找社區要賠償金;最後只得從邊遠的熊家畈塆著手。社區幹部反覆做工作後,熊家畈塆拆除旱廁、牛棚90多個,還建起了公廁、硬化了公路、裝上了路燈,整個塆容靚了。

看到熊家畈的變化後,原本拒絕進行整改建設的易家畈塆和肖家河塆的居民,主動找到社區幹部,要求加入美麗鄉村建設中。易家畈塆居民易新平,不僅主動拆除自家豬圈,還讓出另一塊土地給村裡,並捐資5000元支持社區環境整治。

如今,紅星社區不僅告別了髒亂差,還一躍成為乘馬崗鎮美麗鄉村的示範點。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已從夢想走向現實,也吸引著在外遊子的心。

紅星社區一眸

在外工作的人士,不僅回鄉的步伐更勤了,還力所能及為社區發展作貢獻。付萬海、易波等、熊興華等在外成功人士,紛紛捐資為社區安裝太陽能路燈、健身器材、關愛五保老人等。

見微知著。進入新時代,乘馬崗人正以「緊跟黨走、不怕犧牲、不屈不撓、不勝不休」的乘馬崗精神,朝著美好未來,書寫著新的故事。

(《黃岡日報》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eRB12wBJleJMoPM_Vq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