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陳毅夫人將3個兒子叫到跟前:妹妹結婚後,你們才能分家

2024-10-06     無風卻起念

1974年,陳毅元帥的夫人張茜同志病重。

她把三個兒子叫到床邊,拉著他們的手,說了這麼一句話:

「你們幾個啊,一定要等到妹妹結婚了,再分家!」

張茜同志為什麼要特意交代這麼一件事呢?

張茜出生於湖南革命家庭,自從與陳毅結婚後,便一生追隨丈夫的步伐。她不僅是中國革命的一部分,更是家庭的支柱。陳毅常年在外打仗,她獨自撫養孩子,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撐起了這個家。

張茜與陳毅的婚姻始於1940年。當時,陳毅接到命令,帶領部隊開闢蘇北革命根據地,而張茜選擇了在家中照顧孩子。

1942年,她生下了第一個兒子陳昊蘇,年僅20歲的她初為人母,手足無措。沒有育兒經驗的她,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常常感到手足無措,甚至不知該如何哄孩子安靜下來。

陳毅回到家時,看到這一幕,還半開玩笑地調侃:「大孩子抱著小孩子,哄不住了啊。」

1946年,張茜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但此時陳毅再次被調到新的任務中,兩人的聯繫也因此中斷了兩年。在那段日子裡,張茜不僅照顧家庭,還在華中建設大學財經系擔任政治幹事。

她一方面要應付繁忙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時刻惦記著前線的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

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關鍵時期,張茜再度懷孕。由於時局動盪,她曾打算做人工流產,然而陳毅堅決反對,擔心妻子的安全,極力勸她保住孩子。

張茜最終聽從了丈夫的建議,生下了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儘管生活異常艱難,她仍然堅強地撐起了整個家庭。

上海解放後,一家人才終於得以團聚。生活暫時安定下來,張茜又生下了小女兒陳叢軍。她是張茜和陳毅的掌上明珠,也是家中唯一的女孩。

儘管張茜有著強烈的革命信念,但她在家庭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視。她為了孩子和家庭,做出了許多犧牲。1951年,張茜在北京俄文專科學校學習時患上了肺結核,不得不休學養病。

然而,她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反而在病床上自學俄文,翻譯了許多重要作品。

對於張茜來說,教育孩子、培養他們成才是她最關心的事情。她一方面鼓勵孩子們追求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教導他們要團結、互助,尤其是要照顧好唯一的妹妹陳叢軍。

張茜深知陳叢軍的婚姻和未來對她的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為家中的女孩,陳叢軍不僅要面對社會的壓力,還要在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971年,陳毅因病去世,張茜沉浸在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中。夫妻二人一起走過了無數風雨,陳毅的離世給張茜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傷痛。

沒有了丈夫的陪伴,張茜承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不久後,她也被診斷出患有肺癌,病情加重。

即便病重,張茜依然心繫家庭。她深知自己時日不多,最放不下的便是未婚的女兒陳叢軍。

她擔心自己離開後,兄弟們可能會因為家務事而分家,各自奔走,這樣妹妹陳叢軍將沒有依靠。所以,張茜特別叮囑兒子們:「一定要等妹妹結婚後再分家!」

她希望在自己去世後,三個兒子能夠團結一心,等到妹妹有了穩定的家庭和歸屬後,大家再各自分家立業。

1974年,張茜帶著無限牽掛與不舍離開了人世。然而,她的叮囑深深印在了三個兒子的心中。三個兒子都明白母親的用心良苦,他們決定絕不會讓母親失望。

張茜去世後,兄弟們一如既往地照顧著妹妹,直到1977年,陳叢軍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侶。這位伴侶與她一樣從事外交工作,兩人有著共同的語言和志向,婚後感情非常穩定。

兄弟三人共同出資為妹妹操辦了婚禮,完成了母親的遺願。婚後,陳叢軍與丈夫生下了一個兒子,家庭幸福美滿。看著妹妹生活安定,三兄弟才真正放下心來,遵照母親的囑託,正式分家。

今天,我們回顧張茜的故事,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偉大的革命者,更是一個智慧的母親。她用自己的愛與智慧,延續了家庭的團結與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e99665967d768f35263f7b02d2e9d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