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說話晚的娃智商高,還是說話早的孩子更聰明呢?爸媽要知道

2022-04-18   空谷幽蘭育兒

原標題:究竟是說話晚的娃智商高,還是說話早的孩子更聰明呢?爸媽要知道

育兒路上無小事,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早晚,也讓不少爸媽私下裡較勁。

辦公室同事小桂,最近總是唉聲嘆氣,問她原因,支支吾吾半天才說出跟孩子說話有關。小桂的兒子已經快滿2歲了,周圍同年齡段的孩子早已經流利地跟大人對話,但小桂的兒子連叫爸爸、媽媽都含糊不清。

家裡的老人勸小桂:「沒聽過貴人語遲嗎?晚開口說話的孩子聰明,不用太擔心!」但是高等院校畢業的小桂,卻不贊同老人所說的觀點。

現在大家都重視幼兒的啟蒙教育,開口說話早的孩子,教育啟蒙上就占有先機。別人家的孩子已經開始背誦古詩詞,自家孩子連語言發育都跟不上,以後豈不是要落後一大截?

說到最後,小桂問我:「到底孩子早說話聰明?還是晚說話智商更高?」

為了解答小桂的疑惑,我把我家孩子的情況給他說了。我家老大開口說話早,兩歲左右就能似模似樣背誦一兩首五言絕句,老二同年齡段的時候,還只能多數靠「比劃」跟大人交流。

明明是同一爹媽的遺傳基因,為何我家兩個兒子的語言發育差距如此大?

莫非是老二比老大要笨一些?懷著忐忑難安的心情,我認真請教了專業人士。得到的答覆是:孩子開口說話的早晚,與孩子大腦中的「布羅卡區」發育有直接關係

簡單一點來說,這個區域就等同於孩子的語言中樞,「布羅卡區」發育得早,孩子的語言系統發展就快,孩子開口說話就早。「布羅卡區」發育得晚,孩子說話就晚。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早晚,跟智商沒有直接聯繫。

的確如專業人士所說,老二的智商並沒有拖後腿,他後期的表現可謂是「後來者居上」。三歲之前就追上了同齡孩子的步伐,語言交流完全沒有障礙。

如今,兩個孩子都已經到了適學年齡,不管是早開口說話的老大,還是晚說話的老二,兩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都可圈可點,成績都很比較出色。由此可見,不管是早開口的孩子,還是晚說話的孩子,並不存在所謂的智商差距。

雖說明確了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早晚,與智商並沒有直接關係,但專業人士也告訴我,根據幼兒的個體發育差異。「布羅卡區」在1-3歲左右開始發育,到10歲左右就基本發育成熟。換言之,要想孩子語言發育頂呱呱,爸媽們就要抓住有限的時間,對這個「語言中樞」區域進行刺激。否則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這個區域的靈敏性下降,康復訓練的難度就會隨之增加。

那麼,該怎麼訓練孩子早開口說話呢?我總結了一下

l 掌握語言發育的規律

孩子的語言發育,不是「一鳴驚人」,而是「循序漸進」。在孩子三個月左右,爸媽們會發現孩子有喃喃學語的跡象,嘴裡會發出「阿嗚呀嗚」的英語,這就是孩子語言啟蒙的一個初級信號。

爸媽們可以多跟孩子進行交流,比如:「今天天氣很好,帶寶寶外出曬曬太陽」、「寶寶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哦,寶寶喜歡嗎?」

雖說孩子這個時候還沒辦法跟爸媽進行互動交流,但來自爸媽的語言輸入,會刺激孩子語言發育的積極性

到孩子10個月左右,孩子會有意識的進行一些單音節詞的模仿,比如「媽媽」、「爸爸」等。這時候爸媽們就更不能偷懶了,可以準備一些卡片,一邊教孩子識物,一邊訓練孩子的語言。

l 語言環境的統一性很重要

孩子一歲左右,算是語言發育的一個轉折期。因為一部分孩子在這個階段可以「連字成句」,可以較為清晰地進行詞語表達。

這時候,孩子語言學習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的家庭,爸媽以及其他家人來自於五湖四海,各種方言匯聚在一起,讓孩子的語言學習環境很嘈雜,無形中就會加大他們語言學習的難度。

在一歲左右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要做到語言環境的統一性,跟寶寶對話交流的時候,不要各用各的方言,儘量統一用標準的普通話,單一的語言環境有利於孩子掌握到語言發音的技巧。

l 要給孩子創造說話的條件

這方面我就吃過虧,因為有了照顧老大的成熟經驗,在照顧老二方面就更得心應手。基本上無需老二開口表達需求,我就可以能夠準確地猜測到,並且快速地把他需要的物品遞到孩子手中。

看起來是「母子連心」的默契,照顧孩子省心省力,但實際上這種做法剝奪了老二開口說話的權利。所以在專業人士的建議下,在後面訓練老二語言發育的過程中,我不斷創造機會引導他開口。

當孩子通過手勢指點來告訴表達他的需求時,我一概表達不懂,並且反向進行語言詢問,比如:「寶寶是想喝奶嗎?」

一開始,孩子不習慣開口來回答,會選擇點頭、搖頭的方式。但我會耐心地強調一遍「寶寶是想喝奶嗎?告訴媽媽,是還不是呢?」多嘗試幾遍,孩子就會懂得語言來回應了。

所以這裡也提醒各位家長朋友,孩子的語言功能是需要多鍛鍊的,需要爸媽技巧性地創造機會讓他們開口

儘管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早晚跟智商沒有關係,但早開口說話的孩子,得到語言訓練的機會更多,相對來說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也會更占優勢一些。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是多大開口說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