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貶低他,不斷貶低他

2022-04-17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貶低他,不斷貶低他

作者 | 大余 桑榆晚

我身邊發生過一個真實故事。

一個女孩,成績一般,父母總希望她能出人頭地,對她管教特別嚴格。

從小到大,她承受了許多來自父母的冷嘲熱諷。

誰也沒想到,這些話在女孩心裡埋了一顆定時炸彈。

父親48歲生日那天,請了親朋好友一起吃飯,大家都喝了幾杯酒,聊得開懷。

有人夸女孩考上大學出息了,還打趣女孩的父母以後就享福了。

女孩害羞地笑笑,爸爸卻說:

「這算什麼有出息,就一個普通本科,現在本科生一抓一大把。」

女孩很尷尬。

爸爸還對著她補了句:

「我要是像你這麼沒出息,早就直接跳樓死了。」

話音一落,女孩臉色蒼白,眼含淚水,低著頭不吭聲。

誰也沒想到,那天半夜,女孩跳樓了。乾淨整潔的書桌上,日記最後寫了一行字:

「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夠好……」

她父母哭得幾乎暈厥,不懂為什麼女兒會突然自殺。

父母無意識的負面評價有很多種:

「你怎麼那麼粗心?」

「你怎麼沒有眼力價?」

「你怎麼那麼笨。」

覺得只是無意識說了孩子幾句,

事後哄哄就沒事了。

事實上,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對孩子影響巨大。

01

微博上有一個視頻,女孩就要大學畢業。

媽媽問:「畢業後準備幹嘛?」

女兒開玩笑:「找個有錢的老公。」

媽媽嗤笑一聲,一本正經嘲諷:

「你又矮又小,跟別人比啥都沒有!還想嫁個有錢人?」

爸爸也忍不住吐槽:

「別做白日夢了!」

從相貌說到女孩的專業:

「當時瞎了眼選這個專業!」

「根本不現實,找不到好工作。」

父母「混合雙打」,女兒默默流淚。

強忍內心的委屈,憋得滿臉通紅。

後來女孩對視頻做出回應:

「不打算找工作了。」

箭傷肉體,話傷靈魂。

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從積極到消極,全在父母的一句話里。

有一個男孩口述的故事。

讀書的時候,成績班級前三,

但父母一直對他不滿意。

父母最喜歡對他說的一句話就是:

「你比不上XX,人家每次都考第一。」

有一天,爸爸在逗家裡的小狗,教它拱手表示「恭喜」。小狗學會之後,爸爸開心得不斷撫摸狗狗的頭,夸它聰明。

此刻的男孩心裡崩潰了。

他的父母,

可以夸一隻狗成功做了一個拱手的動作,

卻不肯誇他一句「做得好」。

那一瞬間,他覺得自己連狗都不如。

男孩從此放棄了努力,高考失利,成年後也幾乎一事無成。

長大後男孩提起這段經歷,父親不理解:

「不就是一句話嗎?」

父母以為是隨口說出的一句話,會在孩子心裡深深紮根。

心理學上有一個「白熊效應」

要求曾被白熊驚嚇或傷害過的參與者,不要再去回憶當時害怕或痛苦的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隻白熊。

結果人們的思維卻出現強烈「反彈」

參與者腦海里很快浮現出一隻白熊,還會不斷回憶當時痛苦的經歷。

對孩子也一樣。

注意力「紮根」後,痛苦只會不斷加深。

越痛苦,越無法擺脫。

有研究發現,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在大腦區域的反應路徑,幾乎是完全一樣的。

在情緒打擊下,大腦被激活的區域

在遭受到嚴重語言暴力時,孩子會覺得全身顫抖,呼吸急促,

身體疼痛,甚至有噁心眩暈的感受。

父母給孩子的每一句打擊,

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沖刷而褪色。

語言暴力造成的傷害,

幾乎是永久的留在孩子的心裡。

02

語言暴力有著怎樣的傷害?

從生理角度,有三種:

1、語言理解能力變差

美國精神病專科醫院做過研究,分析小時候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成年人大腦。

結果發現,小時候常常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人,語言智商(代表了閱讀、寫作、對話能力)只有112分

而那些小時候沒有經常遭受語言暴力的人分數為124分

  • 韋尼克區(主要負責理解口語)和前額葉(對人的思維、行為調節有重要作用,與智力密切相關)之間的連接減少,語言理解能力變差。

3、反應能力變差。

平時,大腦的神經遞質發出舒緩的化學物質,表明我們是安全的。這個時候,孩子的神經通路是冷靜的。

但是因為孩子的前額葉皮層(對人的思維、行為調節有重要作用,與智力密切相關)還在發育中,大腦執行功能也很弱,他們的身體會把被吼叫時的恐懼,解讀為「危險」

為了保證在這種「危險」環境中存活,

他們的大腦會被迫進入「生存模式」。

對於大腦仍在發展階段的孩子們來說,

長期處於「生存模式」,

會改變他們的大腦結構。

  • 海馬體、前額葉皮質會受到影響,情緒管理和決策能力變差。
  • 可能很容易被激怒,採用打罵的方式來「反擊」;也可能很脆弱,別人大聲說一句話,都失去了反應能力

3、情緒障礙

韓國科學技術院發表過一篇論文。

他們招募了一群受試者,這些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有被吼叫、辱罵的經歷,而且確診了抑鬱情緒障礙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的部分腦區域結構跟普通人的腦結構不同。

  • 他們的右側額杏仁核迴路(與焦慮、害怕情緒有關聯)產生了異常變化,更容易有情緒障礙

語言暴力造成的傷害,

幾乎是永久的留在孩子的身體里。

03

三毛生前,寫過很多文章,她的才情早就得到了無數人的認可。

唯獨她的父親,對她的作品難能滿意。

直到有一天,父親看了她的文章,給她寫了一封信。

信里寫道:

「我讀後深為感動,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

三毛一下子悵然若失。

她等父親這一句話,幾乎等了一生一世。

在給父親的信里,她寫了這樣一段話:

「爸爸,你認同了女兒,我卻百感交集,不知活下去還有什麼意思,很想大哭一場。
這種想死的念頭,是父女境界的一種完成,很成功,而成功的滋味,是死也瞑目的悲喜。爸爸,你終於說了,說:女兒也可以成為你的驕傲。」

父母以為一句輕飄飄的肯定,無足輕重。

卻不知那一句肯定,在孩子心裡,是「成功的滋味」,是「死也瞑目的悲喜」。

那一句肯定,很輕。

同時也是一份力量,很厚重。

如何用語言正面暗示孩子?這幾個方法可以多用。

1️⃣不斷重複:

「吸引力法則」理論:一句話重複一百遍就是能變成真理,一句真理重複一百遍就能根深蒂固地植入人的思想。

沒有任何一句誇獎或鼓勵可以改變孩子的行為,但不斷重複去做,一定能看到孩子的改變。

2️⃣描述目標:

將注意力集中在目標上,幫助孩子具象化結果和目標,越清晰越好。

爸爸媽媽常說:「快一點!要遲到了!」但孩子體會不到「遲到」帶來的後果,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快一點,這就是沒有目標。

3️⃣給予尊重:

  • 你既然想好了,爸爸媽媽支持你!
  • 爸媽尊重你。
  • 我想聽聽你是怎麼想的。

孩子越大越不想被掌控,給予尊重,適當放手。

4️⃣感同身受:

  • 這次沒考好,你心裡也不舒服吧?
  • 我知道你的感覺,它叫失望,我也經歷過。
  • 如果難過,那就哭一會兒吧。

多感知孩子的處境、情緒和情感,給予共情,能讓親子之間的連接更緊密。

5️⃣給予選擇和決定權

  • 這件事,你自己來決定就好了!
  • 你可以選擇…或…

當孩子不想遵從父母的決定,給出幾個選擇可能避免溝通上的僵持。

04

幸運的人一輩子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成為父母的驕傲。

哪怕他學習不好,調皮搗蛋,碌碌無為,但他們內心永遠會空出一個位置,等著父母用肯定和欣賞去填滿。

給孩子一句肯定,就能讓他們充滿力量。

給孩子一句認可,就能讓他一生感受幸福。

千萬不要低估了認同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願你我都能成為治癒孩子一生的人。

—— End ——

作者:大余,忠於自己,忠於生活。你最願意做的那件事情,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桑榆晚,撰稿人,理智且文藝,用文字陪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e09a908b46766f9533ad0864bc4e5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