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設計的現代之路

2023-03-10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漢字設計的現代之路

文 Article > 岳潔瓊 Yue jieqiong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沒有斷流的國家,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文字的穩定性。漢字字形經過了漫長的演化,在基於傳統「六書」的造字法、用字法的基礎上,很多古老的文字到現在還能夠被我們釋讀。因此對於中國文字字形的研究同字音、字義的研究同等重要。

中國先人們在經歷過漫長的文字發育期之後,到商代已經出現非常成熟的甲骨文。雖然甲骨文是在1899年才被世人發現,在1928年開始大規模進行考古發掘,但是與甲骨文有著密切關係的金文、小篆等文字的研究成果在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已經有了集中呈現。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表達,文字的作用在於「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闡述了漢字作為書寫的符號系統,具有超越時間性。

> 顏氏家族與字書

文字的統一書寫跨越了方言的鴻溝,是能夠讓中國大一統的重要工具。趙汀陽在其2016年著作《惠此中國:作為一個神性概念的中國》中解釋了夏、商、周以來直到1900年期間,作為神性概念的中國之形成歷史。經過梳理,趙汀陽認為逐鹿中原的原因是有內在動力,有四個主要方面:象形書寫文字、龐大成熟的思想體系、周朝創製的天下體系、政治神學的雪球效應。其中他把象形書寫文字排在了第一位。文字和文化的傳播通過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進入到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將中國書法的審美通過雕版把盛行於唐代的楷書體轉化為字體的楷書。又通過畢昇發明活字之後,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我們把這個新階段看作是「漢字設計之路」的發端。

字體設計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當我們進入到讀屏時代的時候,重新追溯漢字進入現代計算機的歷程,更方便讓更多的人關注漢字本身以及漢字設計的發展。

文字傳播的時代變遷——從手工時代到機械時代到信息化時代

文字是人類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是文明社會產生的標誌,是文化傳承和傳播的重要載體,而字體設計,既體現了文化和文明發展的程度,也是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形式。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推廣,文化的傳播才得以普及,字體的標準化、規範化、功能性與藝術性也成為文字演化的必然趨勢。在中國,明代開始出現的宋體字結構方正勻稱,便於印刷和閱讀,一直沿用至今,極大地促進了典籍的傳播。在歐洲,德國人約翰·古登堡在世界範圍內第一個採用現代印刷方法印製書籍,打破了教會對知識的壟斷,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提供了必要條件。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給東西方文化交流打開了新的通路;當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將現代活版印刷輸入中國應用,促進了漢字在周邊文化圈的發展,這種「鉛與火」的印刷方式持續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

> 姜別利的漢字使用頻度調查

漢字印刷撿字法成為技術進步的階梯。中文打字機解決了常用鉛字在鍵盤上的排列和撿字位置問題,當技術發展到用照相機鏡頭來代替機械撿字之後,印刷進入到照相排字機階段,照相機鏡頭取代了鉗取活字的字錘,玻璃版字盤取代了真實的鉛字,之後製作成菲林製版。這個階段的照相技術偶然帶來的字形變體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啟發了設計師自覺在平面設計時進行字體變形。技術的疊代速度是持續倍增的,漢字印刷的手工時代延續了上千年,進入到現代活版印刷的機械時代卻不過上百年的時間就突飛猛進到信息化時代。

進入數字時代以後,計算機和雷射照排技術的興起把印刷術從「鉛與火」的年代帶入了「光與電」的新時代,出現了大量廣泛用於計算機、網絡及相關電子產品的數碼字體字型檔,為視覺信息傳播提供了迥異於前人的體驗與傳播效率。回顧歷史,字體的演變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呈現方式,在世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中國設計師與世界各國設計師攜手合作,在字體設計上留下自己的歷史印跡就十分有意義和價值。

中國字形發展的歷史——字體的標準化

在字體字形發展過程中,標準化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數字視頻處理研究室《漢字雷射照排核心技術演示》截屏,據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 提供,時長9分20秒,2015.9

字體標準化首先是要區別正字、通用字和俗字,以確定文字的形體標準和使用規範。正字特指有來歷,可以垂之久遠、寫入著作中的字。通用字,是指沿用已久,常見於公文的字。俗字,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共同使用的後起字。這實際上是古代的正字法。秦始皇號令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秦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做《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是早期的規範字形的字書。三本字書將相傳周代史官史籀所做《史籀篇》大篆書體的基礎上,簡化歸納為小篆書體。

魏晉南北朝也是文字變化、分化嚴重的時代。到了初唐,才有了整理異體、辨別俗訛、統一字體的運動,唐代正值中印文化與南北文化匯流之際,更要求作為民族文化符號的文字,有個統一的規範,因此產生了一系列「字樣」之書。「字樣」書,可說是古代正字法手冊。顏氏家族在字樣學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寫作著名《顏氏家訓》的顏之推完成了《訓俗文字略》、他的孫子顏師古完成了《字樣》,大約作於唐太宗貞觀七年。可以說,字形的統一,是由顏師古的《字樣》奠定良好的基礎。顏師古的四世孫顏元孫,又以《字樣》為底本編定《干祿字書》;顏元孫的侄子、大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代宗大曆九年(774年)在湖州做官時,手書《干祿字書》鐫刻於石。對《干祿字書》傳播發揮了重要作用,楷書體成為漢字字體的正宗。

> 劉釗工作室《Noto全球字型檔》海報,2023年

明代中後期,適逢歐洲宗教改革之後,天主教的勢力受到削弱,天主教的精英成立了耶穌會,很多科學教、學者都服務於耶穌會,他們把傳教的重點放在了遠東和美洲。明末傳教士進入中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利瑪竇,與徐光啟共同翻譯了《幾何原理》。隨著新教的興起,英國倫敦會派出傳教士馬禮遜到中國開展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工作,他同時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擔任翻譯,在公司的支持下從英國運來新式印刷機和工人,印製了鉛活字本的《漢英英漢詞典》,並且在當時的英屬殖民地馬六甲設置了印刷所。在馬禮遜到中國的後期1830年代,他邀請了美國傳教士到中國支持新教事業。在美國來華傳教士人員中,有精通現代印刷術的技工姜別利,姜別利遍查了康熙字典的漢字數量,進行了漢字使用頻度調查,有了第一份漢字「常用字表」。

從古至今,字體標準化的工作並未因為時代變遷而停止。在2013年,為了推動社會生活中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國家堅持漢字簡化的方針,制定了《通用規範漢字表》,這是一個含有8105個漢字的字符集,字形也實現了標準化。

漢字設計的現代之路

中文打字機是漢字設計現代之路中的重要節點,有多位科學家進行了中文打字機的研發,嘗試了多種辦法。

>《字道—漢字設計的現代之路》北京站展覽現場:中華字型檔展出現場,國家藝術基金提供,2022年

在工業設計革命之後,打字機很快成為大規模應用的工具。中國知識分子迫切希望能夠發明中文打字機以提高效率,但是漢字的難度在於它不是字母文字,因此雖然經歷了各種拉丁化的嘗試,從早期的威妥瑪拼音法,到以摩爾斯電碼為基礎的電報電碼,以及瞿秋白、錢玄同等不同思路的各種激進的拉丁化方案,既沒能廢除漢字也沒有解決中文打字機的發明難題。商務印書館也做了積極地嘗試,根據《康熙字典》部首把字分類排列,最初的字盤有2500個鉛字,還需要額外的鉛字字盤備用,使用起來非常笨重。長期寓居美國的林語堂曾經花費了30多年時間發明了「明快打字機」,並且取得了專利,他先後嘗試了漢字號碼索引法,之後又嘗試末筆檢字法,對於漢字的首筆、末筆、新韻、號碼司法作詳盡透徹的研究進行漢字排序。最終採用了上下形檢字法,發明了一個64個按鍵的鍵盤。這種檢字法也給計算機時代的輸入法以啟發。美國學者墨磊寧對於中文打字機進行了專題研究,字道展覽得到墨磊寧先生的授權,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中文打字機的鍵盤完成了漢字進入計算機的鍵盤的關鍵節點。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非常重視漢語拼音的發展之路,周有光先生記錄了當年漢語拼音方案的整個過程。最終中文漢語拼音採用了26個字母,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通過決議,確定《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漢語拼音成為漢字進入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中文打字機也可以採用同樣的鍵盤了。筆者思考,是否是中文打字機的鍵盤的演進和漢語拼音方案最終成為國際標準,共同推動了漢字進入數字化的進程。

>《字道—漢字設計的現代之路》展深圳平面設計協會推選優秀作品,左:李根在《兩岸漢字藝術 節海報》,2011年; 右:黃海《黃金時代》電影海報,2014年

到了AI技術的時代,字體設計工具有了巨大的突破,未來我們可以暢想字體設計將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歐美國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字母字體設計已經達到了數萬種字型檔字體規模,我們期待著同樣規模的漢字字體字型檔時代的到來。

結語

中國古人從來不是以形論字,而是要兼及內容,重視內涵,講求文化深度,展現審美底蘊。漢字融合著字義、字形和音韻,中國傳統學問專門有「小學」研究體系,通過訓詁來闡釋文字的意涵。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每一方面的發展,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挖掘,在數字化時代,尤其是元宇宙理論迅猛發展的時代,漢字字體設計堪稱重要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時代的發展與知識的傳播息息相關,我們藉由印刷「鉛與火」到「光與電」的變遷也觸摸了時代的脈搏。(編輯:九月)

(作者岳潔瓊系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協同創新辦公室主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dc774498c9cf4fde2204e87404252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