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割包皮的壹讀君 丨 彤 雲
曾經,形容兩個人關係好,可以說是穿一條褲子長大的交情。
現在,展現兩個人關係好,要屬「一起割過包皮的交情」。
暑假來了,又到了一年一度割包皮的「旺季」。部分醫院排隊需要1~2年,還有年齡限制,5~8歲才安排手術。
名場面:小割友們齊唱《孤勇者》組團割包皮
甚至很多男寶媽媽都被周邊親友安利:包皮早割早受益。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什麼時候才是割包皮的「黃金時段」?
割包皮越早越好嗎?
其實割包皮是個「坑」,早割晚割都容易吃虧。
割包皮論「早」,沒啥能早過美國曾流行的「新生兒包皮環切術」,有些新生兒甚至比猶太教出生第八天實施的割禮還早。
美國人為啥和自己的子孫過不去?難道這樣做有啥好處?
現代醫學通過對實施過割禮的男性與其他男性對比觀察,發現有新生兒割禮習俗的民族中陰莖癌很罕見,而陰莖癌患者普遍存在包莖、包皮過長的問題,因此推測包莖或包皮過長與陰莖癌發病相關。
目前的醫學研究認為,陰莖癌的病因可能與包皮垢引起的慢性炎症反應及感染有關,通常會有一個漫長的病變過程,多在50歲以後發病,且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也偶見於年輕男性。
包皮垢主要由包皮內板黏膜、陰莖頭表皮脫落的「上皮組織」和「皮脂腺分泌物」組成,屬於正常的皮膚代謝產物,但長期不清潔可能刺激皮膚導致瘙癢,對於包莖患者則存在長期無法清潔的問題。
包皮垢主要由包皮內板黏膜、陰莖頭表皮脫落的「上皮組織」和「皮脂腺分泌物」組成,屬於正常的皮膚代謝產物,但長期不清潔可能刺激皮膚導致瘙癢,對於包莖患者則存在長期無法清潔的問題。
因此在新生兒或童年時期對包莖進行正確處理,如包皮環切、包皮切開清除包皮粘連,並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能有效預防陰莖癌的發生,而成年後的包皮環切則無助於預防陰莖癌(但有必要手術)。
如此看來割包皮確實越早越好,但陰莖癌發病率還隨地域、人群的不同呈現巨大差異:在非洲、南美和不發達地區,陰莖癌發病率高;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地區,陰莖癌發病率則顯著降低。
但關於「新生兒」要不要割包皮,陰莖癌發病率同樣低的歐洲國家有不同觀點。
在不實行新生兒包皮環切術,甚至痛恨割包皮的歐洲國家,只有一種情況才會讓男性犧牲自己的包皮——出現「包莖」[2]。
包莖(phimosis)泛指因「包皮口」狹窄,導致包皮不能翻至冠狀溝以上,無法完全顯露整個陰莖頭的狀態。
包莖(phimosis)泛指因「包皮口」狹窄,導致包皮不能翻至冠狀溝以上,無法完全顯露整個陰莖頭的狀態。
假如我們把包皮比作高領衫的領口、把腦袋比作陰莖頭、冠狀溝比作下頜線,包莖就像在穿一件領口尺寸如袖口的衣服,頭伸不過去,但又必須穿這件衣服的慘狀……
包莖的演示:完全出不去!
與「能把頭伸出高領領口」的包皮過長不同,包莖始終處在一種「永無出頭之日」的絕望中。
包皮過長的演示:進退自如
那麼嬰兒出生時存在「包莖」問題嗎?
醫學統計發現,約有96%的新生兒患有包莖。但為此在出生時割包皮,可能會「吃虧」,因為新生兒的包莖是「先天性」的生理性包莖。
「生理性包莖」是男性個體發育中的正常現象,會隨年齡增長而改善:
10~12歲「生理性包莖」占11.5%;13~16歲占5.57%;17~18歲占2.75%;18歲以上時僅占0.98%。
保留包皮不僅可以免除不必要的手術,還能對男嬰的生殖器起到保護作用。
但保留包皮可能增加「尿路感染」的機率。
國外研究發現約有1%沒割包皮的男孩,會在兒童時期發生尿路感染,同比之下大約只有0.13%割了包皮的男孩發生尿路感染。
反對男嬰割包皮的醫生則認為「尿路感染」發病率本就不高,相比之下因割包皮導致的「傷口感染」更得不償失。
有醫學統計發現,大約1.5%的嬰兒可能會因為割包皮發生輕微感染(但幾乎未發生過嚴重感染)。該數據中的感染案例在發展中國家更高,因為美國地區幾乎沒有任何程度的感染問題[1]。
即便如此,美國兒科學會現今也不推薦所有男性新生兒實施「常規包皮環切術」。這是因為美國的新生兒「常規包皮環切術」通常是無麻醉的。麻醉藥可能存在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且人們普遍認為嬰兒對疼痛「不敏感」,敏感也「記不住」。
現代兒科醫學則認為,手術的劇烈痛感,可能對患兒產生不良心理影響,建議給嬰兒割包皮時使用止痛措施。
由此可見,割包皮這事兒太晚了不能防癌,太早了則需要在導致「不良心理」風險和出現「藥物損傷」隱患中做選擇,那男人啥時候割包皮最划算?
割包皮有黃金時段?
割包皮乃人生大事,講究正確時機。
包莖患者除了要在成年前完成,以達到預防「陰莖癌」的目的,還要趕在更早的青春期前完成。因為進入青春期後,男性開始受體內激素影響,出現「晨勃」現象,會嚴重干擾包皮環切的術後恢復,並影響術後創口的美觀。
《無恥之徒》中卡爾割包皮後的創口,引起哥哥們的濃厚興趣
每個人的青春期到來時機又不一樣,早的12歲之前,晚的18歲之後,為避免患兒屬於青春期提前人群,應選擇在12歲之前完成手術,此乃割包皮的「青銅時段」。
又因為男性的「生理性包莖」在10~12歲會下降至11.5%左右,有約84.5%的男性在此期間有望脫離「割皮大軍」。
但也有些男娃可能撐不了那麼久。一些2歲以下的生理性包莖患兒,出現嚴重感染等症狀時,同樣需要手術治療。因此,部分被醫生建議割包皮的男娃父母,也不要為追求「自愈」而故意拖延。
為了使新生兒儘快脫離「割皮大軍」陣營,父母可在給2歲前的男娃洗澡時刻意給與刺激,幫助其加速包莖消退(此步驟不可急於求成,避免導致「嵌頓包莖」),一般堅持半年左右即可將包皮完全外翻。
嵌頓包莖(paraphimosis)指包皮上翻至冠狀溝後卡住無法及時復位,包皮環阻礙靜脈及淋巴回流引發水腫的病理狀態,需要就醫復原。
嵌頓包莖(paraphimosis)指包皮上翻至冠狀溝後卡住無法及時復位,包皮環阻礙靜脈及淋巴回流引發水腫的病理狀態,需要就醫復原。
如果患兒經過上述方法後,在學齡前仍然存在包莖,就需要考慮到醫院接受包皮環切、包皮切開、包皮擴張等治療手段了。這也是部分醫院將割包皮年齡限制在5~8歲的主要依據,是目前割包皮的「黃金時段」。
對於單純包皮較長的男性而言,只要注意個人衛生,定期清理包皮垢,同樣可以降低陰莖癌等疾病的患病風險。痛恨割包皮的歐洲男性,就是通過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躲過了手術刀和陰莖癌。
男人要不要割包皮?
不是每個男人都需要割包皮,但有些男性也必須割包皮。
醫學臨床數據顯示,約有1%的「生理性包莖」需要醫生「幫助」,此外還有後天導致的「病理性包莖」需要通過割包皮解救,因為「病理性包莖」無法自愈。
同樣是包莖,為什麼有的能自愈,有的就不能?
包莖的問題不僅是衣服「領口小」,領口還粘在了腦袋上,醫學上解釋為:包皮內板與陰莖頭間(程度不同)的粘連。
只是「生理性包莖」會隨年齡增長,在體內雄激素作用下,使包皮內板與陰莖頭間形成間隙,實現逐漸分離;而「病理性包莖」除了粘連問題,還存在病損皮膚導致的無彈性攣縮瘢痕,讓皮膚彈性更差,無法復原。
那什麼導致了「病理性包莖」?
「病理性包莖」通常由創傷、肥胖、糖尿病以及局部衛生問題引起的炎症和感染所致。
而長期不能「自愈」的「生理性包莖」,可能累積「包皮垢」,引發炎症感染、形成包皮結石、導致性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可能誘發陰莖癌。
因此,部分被醫生建議割包皮的男性,不要盲目自信;而部分被醫生「勸退」的朋友,也不要執迷於挨刀子,因為手術都存在風險,即使是割包皮這樣的「小手術」,也有「大隱患」。
比如可能傷及「包皮系帶」。
在尿道外口下方與包皮之間有一處相連的皮膚皺襞,稱為包皮系帶(frenulum of prepuce)。
包皮系帶中有淋巴管叢、血管、平滑肌和腺體,是一種能引起高度性快感的V形結構,也是包皮環切術中不可傷及的重點區域,一旦在包皮環切術中切除過多,會在陰莖勃起時牽拉陰莖,導致陰莖下曲(先天包皮系帶過短屬於畸形),輕者引起勃起疼痛,重者可能導致包皮系帶撕裂。
此外,割包皮還存在割得太少沒效果,割得太多或出現皮膚壞死併發症,導致醫源性「生殖器皮膚缺損」(需要再做修復手術)的可能。
這也是包皮環切術為什麼不宜自己操刀,且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完成的原因。
最後,如果個人衛生習慣不好,割過包皮的朋友依舊有機會因感染問題再割包皮,而病理原因導致的割皮手術,長度、位置可就不由醫生控制了。
割包皮手術是一座「圍城」,沒割過的人想割排不上號,割過的人希望自己沒經歷過這個手術......
在《海蒂性學報告》中記錄了部分反對割包皮且割過包皮男士的心聲:
「我但願沒割過包皮。不割包皮的陰莖比較賞心悅目,而且我一直懷疑沒有割過包皮的男性,感覺比較強烈。」
在此,壹讀君祝大家早日告別「生理性包莖」避免挨刀,願大家都講究個人衛生成為無垢好男人!
參考資料:
[1]艾米麗·奧斯特.一個經濟學家的育兒指南[M].中信出版社,2020.
[2]包振宇,鄒先彪.解讀歐洲包皮龜頭炎指南[J].實用皮膚病學雜誌, 2015, 8(6):3.DOI: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50610.
[3]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人民衛生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星標一下,我們永不走散~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夏天穿涼鞋的人越來越少?
點擊圖片閱讀 | 浙江人混得開不開的標誌,兩個字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