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不但規模最大,功能更是國際領先
在南極洲地區,我國已經建造了四個科學考察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如今第五個科考站——羅斯海新站也正在建造中。
據光明網等媒體11月2日報道:11月1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從上海啟航向南極洲出發,本次考察規模相當大,「雪龍」號、「雪龍2」號科考船和「天惠」輪貨船均出動,將考察南極洲附近的羅斯海、阿蒙森海、太空人海,以及南極半島臨近海域和普里茲灣海域,並且將趕赴上述的我國南極的5個科考站,因此本次考察被認為是「三船五海五站」科考,將歷時5個多月,計劃於2024年4月返回。
本次考察計劃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建設我國最新的南極科考站——羅斯海新站,該站目前也常被叫做新建站,位於南極三大灣系之一的羅斯海區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區,瀕臨羅斯海,背靠橫貫南極山脈,是南極地區岩石圈、冰凍圈、生物生態圈、大氣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區域,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
我國已經建成的長城站位於南極大陸最靠北的喬治王島上、中山站基本就是在南極大陸的另一側,兩者相隔非常遠,而崑崙站和泰山站都深入南極內陸,其位置不同,科考價值也不相同。
羅斯海是南極周邊最深入內陸的一片海域,也是最靠近南極點的海域,其灣頂緯度約為南緯78度,再加上這裡背靠山脈,可以開展極地海洋生態、海冰、冰川、極地山脈、地球物理、高空大氣物理、陸地生態、陸地和海洋地質、鳥類等調查和觀測監測等,可為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所以我們決定在這裡建立第五個科學考察站,也是對我國現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補充。
正在建造中的羅斯海新站的規劃規模相當大,其建築面積多達5244平方米,是我國五個南極科考站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比中山站(建築面積約2700平方米)、崑崙站(計劃建築面積約558.56平方米)與泰山站(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三個站點的建築面積加起來還大,建成後預計可容納度夏考察人員80人、越冬考察人員30人。
如此大的規模,當然需要很多的建築材料和科考裝備,所以這次我國出動了三艘船舶,主要目的就是趕赴羅斯海這個新的科考站建設好。
從建築規劃來看,新站的主體設計為南十字星造型,理念源自南半球夜空中最為顯眼的南十字星座,史料記載我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就曾使用南十字星座導航定向。
眾所周知,南極地區十分寒冷,到處都是冰天雪地,動植物都非常少見,可謂是整個地球上生態環境條件最為惡劣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進行大規模的建築建造,難度是很大的,但我國南極科考的建設者們要趁著即將到來的南半球夏季把這座規模宏大的科考站建設好。預計攜帶著建材的船舶將於12月中旬抵達新科考站區域,開展卸貨和安裝工作,計劃60天內完成建設任務。
實際上羅斯海新站的建設活動從2018年1月中旬就開始了,當時「雪龍」船將建站工程機械和重型物資運輸過去之後就開始了新站臨時建築的建設,於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島正式選址奠基,後來由於某些原因一直沒能完成建設,直到今年終於完成了各方面的準備,預計將在2024年2月份完成主要建築物的建設工作。
羅斯海新站的建造宗旨是功能完整、設備先進、低碳環保、安全可靠、國際領先、人文創新。該站建設完成後,將滿足科考人員在這裡的長期生活、工作、醫療等方面的需求,硬體方面則具備數據傳送,遠程實時監控和衛星通訊、保障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作業等功能,成為軟硬體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南極考察站。
消息來源:光明網11月2日報道《我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