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凖、包拯、趙德芳經常同框,那麼他們有沒有同朝為官的經歷

2022-05-02     張生全精彩歷史

原標題:寇凖、包拯、趙德芳經常同框,那麼他們有沒有同朝為官的經歷

在古代的很多小說雜劇中,寇凖、包拯、趙德芳是同朝為官的。三人都是很正面的形象,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忠臣。其中寇凖被叫做「寇老西兒」,包拯被叫做「包青天」,趙德芳被叫做「八賢王」。他們常常聯合起來,與奸臣鬥爭,維護皇帝尊嚴,維護天下普通老百姓。那麼,這三個人是不是同朝為官呢?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這三個人儘管有交集,但是幾乎沒有同朝為官的時候。趙德芳的年紀最大,他生於959年,死於981年。寇凖次之,生於961年,死於1023年。包拯最小,生於999年,死於1062年。從這個生卒年月來看,趙德芳雖然不可能和包拯同世,但是趙德芳和寇凖同世20年,寇凖和包拯同世24年。也就是說,似乎趙德芳和寇凖可能同朝為官,寇凖和包拯可能同朝為官。

不過且慢,咱們看看寇凖和包拯進士及第的時間。寇凖進士及第的時間是980年,趙德芳去世的時間是981年,也就是說,兩人可能同朝為官1年。不過也不對,寇凖雖然於980年進士及第,被授予大理評事,但是這並不表示他是一個京官,這個職務只是他的寄祿官,也就是用來算俸祿的。他真實的職務,是被派到巴東去任知縣。總之,趙德芳和寇凖根本就沒有同朝的機會。

再看寇凖和包拯。兩人同世24年,但是包拯進士及第的時間是1027年,那個時候,寇凖已經去世4年了,再加上寇凖在去世前,早就被貶謫到雷州這樣的蠻荒之地當地方官了,所以他和包拯別說同朝為官,就是見面的機會也是很少的。

總之,這三個人互相之間幾乎沒有什麼交集。不過歷史上的那些小說雜劇,卻常常把這三個人扯到一起。

實際上,這三個人的真實形象,和小說雜劇中賦予他們的形象,也是不太一樣的。趙德芳死的時候才22歲,他根本就沒有在朝廷中發揮過什麼作用。實際上,他也不可能發揮作用。因為趙匡胤去世的時候,由於趙匡胤的妻子宋皇后提議讓趙德芳到靈前來繼位,而出去喊趙德芳的太監王繼恩,沒有讓趙德芳到靈前來,而是讓趙光義到靈前來,因此趙光義當了皇帝後,對趙德方非常忌憚。在趙德芳生命的最後6年,別說在朝廷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乃至於他活著,都是極為小心謹慎的,因為害怕受到趙光義的打擊。而且最後他還是莫名其妙死掉的,所以他不可能在政治生活中發揮什麼作用。

寇凖倒是在太宗朝和真宗朝都十分活躍,而且都擔任過副宰相、宰相這樣的官職。不過,與他對立的奸臣並不是所謂的潘仁美、龐太師。

龐太師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宋太宗的李皇后、宋真宗的劉皇后,確實曾經一度掌權,並且與寇凖發生了矛盾,但是李皇后的父親在966年就死了,也沒在朝廷中發揮過作用,而劉皇后是一個孤兒,自然也不可能有父親在朝廷中發揮作用。總之所謂的龐太師是連影子都沒有的。

至於潘仁美,也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歷史上確實有一位將軍叫潘美,不過潘美是一個比較正面的形象,在986年的時候,由於在和遼國的戰爭中指揮失當,造成楊業的死亡。但本質上他並非存心要「借刀殺人」。而且此後他就受到了宋太宗的處罰,被貶官到地方上,最後也就死在地方上,沒有回過朝廷了。總之,潘美和寇凖也幾乎沒有多大的交集。

寇凖在朝廷中面對的奸臣,主要是盧多遜、王欽若和丁謂這些人。不過,這三個人卻很少進入小說雜劇之中。

包拯確實比較正直,曾經一度當到了樞密副使(也就是副宰相),而且他也曾經有一年擔任開封府尹的經歷。不過他幾乎沒有判過案子。再說了,開封府尹也不負責判案,那不是他的主要職責。包拯作為一個正面形象,更多的是給皇帝上書進諫,以及彈劾奸臣,當時他被稱為「包彈」。為老百姓申冤這樣的事情,他做得並不多。所以,真實的包拯和小說雜劇中的形象,差距還是很大的。

那麼,這三個人都沒有同朝為官,為什么小說雜劇會把他們扯到一起呢?

除了因為文藝作品虛構的成分以外,應該說,與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提倡樹「君子之黨」有很大的關係。搞朋黨歷來是皇帝最忌憚的,但是朋黨之爭,歷朝歷代都是避免不了的。由於宋朝的皇帝比較寬容,因此宋朝前期的文人士大夫們,一直提倡樹君子之黨。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是正直的人,那麼就可以團結在一起,與那些姦邪的人作鬥爭。包括田錫、王禹偁、歐陽修、范仲淹等人,都發表過類似的觀點。可以說,也正是有這樣的思維方式,使得在歷史虛構上,這三個幾乎不同框的人,被框在了一起。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d4b29aff2ab82acc80e53d3bd7311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