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若晗(富書作者)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曾說:「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
當我們經歷的事越多,越發覺生命終究是一場孤獨的旅行。
凡事都指望別人,就意味放棄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一旦結果不如意,便是無盡的痛苦。
這世上,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靠的從來都不是他人的垂青,而是自己的成全。
只有懂得不斷強大自己,才能抵禦這變化多端的世界。
清磁場,提升能量
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因為一件事情,情緒持續低落,或因為一些人,感到抑鬱或焦慮,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致。
這種時候,你要相信,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你的磁場被他人破壞了。
只有及時清理消耗你的人和事,你才能守護好自己的能量。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小凡和靜雅是大學室友,她倆上課吃飯都在一起,幾乎形影不離。
畢業後,兩人到山區支教。這本是一次增進友誼的旅程,卻令兩人分道揚鑣。
小凡總是抱怨環境差,授課工具落後,晚上沒地方洗澡。而且課程從早排到晚,一天下來,讓她的嗓子很難受。
靜雅反而覺得山裡的景色讓人陶醉,每天也過得很充實。
晚上,靜雅想看書,準備考研,小凡卻在旁邊長吁短嘆,拉住靜雅訴苦。
每次倒完苦水,小凡倒是悶頭大睡,靜雅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復。她不僅無心學習,還煩悶不已。
生活中,小凡更是三番五次對靜雅說:「待在大山里是在浪費青春!」
靜雅想到當初兩人選擇來支教時的豪言壯志,意識到自己並未改變初衷,只是長期受小凡的影響才變得消沉。
於是,靜雅開始有意識地遠離小凡,不回應她的訴苦,不理會她的埋怨。
她在工作之餘,專心備考,忙裡偷閒還和孩子們一起嬉戲。
孩子們的陽光熱情、樂觀堅強深深觸動著靜雅,被小凡帶來的負能量漸漸被消散。
支教結束後,靜雅就徹底和小凡斷了聯繫。後來,她也如願考上了心儀大學的研究生。
著名的「磁場法則」告訴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磁場環繞,雖然無法被看見,卻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每個人的磁場,都是由我們長久的生活環境和個人經歷逐步積累形成的。
一個人若總處在錯誤的磁場裡,只會不斷被透支精氣神,直至被負面情緒所吞噬。
往後,待在乾淨的環境里,多靠近滋養你的人,才是提升自身能量的最佳選擇。
勤翻書,充盈頭腦
作家程永新說:「閱讀會打開我們的眼界,打開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看到,怎麼獲得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一種生活。」
不讀書的人,生命周期即使再長,也只能困於一隅。
而閱讀,卻能讓我們走出自己的認知區,去探索不一樣的旅程。
「田鼠大嬸」裴愛民中考落榜,就去結婚生子了,她的半輩子都在和黃土地打交道。
和千千萬萬的農婦一樣,哄孩子,種莊稼,忙裡忙外成為了她的日常。
但跟其他農婦不一樣的是,裴愛民非常喜歡讀書。
鄉下的書並不多,直到有一天,她突然發現了村委會農家書屋裡,竟然擺了那麼多的書。
她像得到了寶藏一樣,欣喜不已。
從此,她時常坐在地頭樹蔭下看書,忘了正在給莊稼澆水,導致水肆意地流淌;晚上看得入迷,常看到半夜,轉天再去苞谷地拔草,居然靠著苞谷杆睡著了。
讀書給了裴愛民另一片天地,她說:「可我就偏偏放不下手裡的書本,看的書多了,眼界也寬了,心裡也有了想法,我要把村裡的美好生活寫下來……」
每次出門幹活,她常常隨身帶著筆和紙,忙裡偷閒地寫幾句,紙不夠了就寫在紙煙盒背面。
晴空、麥田、鳥兒、野草、苜蓿花,都在她筆下鮮活起來。
她把自己的想法記錄在微博上,不知不覺寫了十多萬字,還出版了一本書,圓了自己的作家夢。
對於普通人來說,讀書是一種救贖,是瑣碎生活中的暫停鍵。
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帶你抵達;眼睛看不到的風景,書籍可以帶你相遇。
楊絳曾說:「讀過的書,永遠是放在腦子裡了。讀過的文字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滋養我,每一點學識的碎片都會在恰當的時間展出它的光芒。」
讀書的當下,也許並無改變。
但書籍會潛移默化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讓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敏銳,洞見更精準。
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將會鋪在你腳下,成為你的基石和底氣。
能扛事,穩定內核
現實小說《鹽鎮》中,90歲的陳炳芝住在一條偏僻街道里。
她一生嫁了3次,第一任丈夫在她生下孩子後,無緣無故消失了;第二任丈夫家暴,經常把她打得鼻青臉腫;最後一任丈夫得癌症去世了。
此時的陳炳芝,才剛剛四十出頭。
後來,她再也沒結過婚,養育六個孩子的重任全壓在她一個人身上。
婚姻沒能成為她的依靠,她只能一個人自己扛起所有。
一開始,她去糧站做搬運工,家裡一天基本只夠吃一頓飯。
沒辦法,她只能嘗試通過做小生意來增加收入。
她賣煎胡豆、豌豆,又投資過煎花生機、絞肉機,但最終都以賣廢鐵告終。
為了生活下去,她不得不繼續謀生路,後來她借了些錢,租下一個茶館。
生意倒還可以,她也慢慢地攢了些錢。
手裡有了閒錢的陳炳芝,看著鄰居們為了多拿些利息,把錢都放在搞民間借貸的人手裡,她也心動了。
在那個飯都吃不飽的年代,人們普遍沒有法律意識,沒上過幾天學的陳炳芝更甚。
結果,她借出去的錢,剛收了三個月的利息,借貸的人就失蹤了。
就這樣,陳炳芝手頭僅有的一點養老錢也沒了。當鄰居們都悲憤不已的時候,她卻表現得很平淡。
因為以前的種種經歷,早就練就了她強大的內心,不會被往事困住,怨天尤人。
故事的最後,耄耋之年的她依舊開著小賣部,一個人煮飯、洗衣、賺錢,順利養大了所有的孩子。
馮唐曾在書中寫道:「每個牛人都要有個穩定的核,這樣在宇宙間才不易被風吹散。」
成年人的世界,各有各的不容易。
一個人如果內核不穩,遇事往往沉不住氣,自亂陣腳。
那些在困境中掙脫的人,只不過穩住了自己的內心,學會坦然面對生活的挑戰。
當我們內心強大後,無論人生處於何種境遇,我們都能自信且從容。
人到中年,為自己撐腰
想起《皮囊》里的一段話:「常常熬不住的時候也想找個靠山,可是你怎麼找就會發現,有的山長滿荊棘,有的山全是野獸,所以你應該是自己的那座山。」
人到中年,跌宕起伏是人生的本相,我們無力左右。
當嘗盡了人情冷暖、是非起落,你就會明白:能夠奮不顧身為你撐腰的人,只有自己。
低沉時,清磁場,才得平心易氣;
迷茫時,勤翻書,自會撥雲見日;
絕望時,能扛事,方能絕處逢生。
餘生,願你我都能多花時間去豐富自己,歷練成強者,做自己最好的依靠。
作者簡介:董若晗,富書作者,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人生,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