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鬼子與日本鬼子,到底哪個更邪惡?

2022-08-16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德國鬼子與日本鬼子,到底哪個更邪惡?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回到上篇的問題,德國鬼子和日本鬼子誰更邪惡?

答案肯定是德國鬼子,因為區別於系統性執行種族滅絕的德國法西斯,日本人更像是軍紀崩壞到聳人聽聞的地步。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邊是處心積慮地制定戰略戰術要殺你全家,燒你房,占你地。另一邊沒有處心積慮,就是普通打,卻依然獸性大發地燒了你房,殺了你全家。這就不是處心積慮了,這是喪心病狂了!

這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惡,一種是理性的,邏輯的,制度的惡,而有邏輯的惡,才配得上「邪」這個前綴,因為毫無邏輯的獸,是配不上「邪」的,那是單純的獸慾之惡。

這種說法當然不嚴謹,因為如果這樣對比,你就不能說德國人喪心病狂了。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里就有一段辛德勒站在山上觀看猶太區納粹士兵大屠殺的戲,片中的納粹士兵就有那麼點喪心病狂。我知道你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紅衣小女孩,她穿梭在各種屠殺場景中,毫髮無傷,最後躲了起來。這是一個藝術處理鏡頭。我印象最深的是德國士兵把猶太人排成隊,5個一排,然後一槍毛瑟打過去,倒了叄。剩下兩個補槍。

這些鏡頭很震撼,但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肯定做過藝術處理,比如那個紅衣服穿越屠殺區卻毫髮無傷的女孩兒。只能說這場戲本應該是逐次升級後的產物,卻出現在了電影前半段,不管是德國人還是蘇聯人,都避諱在鬧市區這麼干,影響太壞。

回頭看看日本人在南京!體會一下什麼叫獸性大發。

所以你能看見波蘭人黑蘇拍的《卡廷森林》,也是偷摸地把人押到森林裡開干。

但也不能說史匹柏拍的這個場景就一定不會出現。因為它的設計是猶太區,納粹軍人是在猶太區裡面進行的所謂「清理」行動,事先是疏散了強壯勞力的,目的是對老弱病殘的「清理」,邏輯上說得通,只是拍出來太震撼。倒是疏散勞力時會計半天摸不出證件被嚇得不輕的細節倍感真實。

我更喜歡另一部大屠殺電影《鋼琴師》,它對於猶太區和大屠殺的表現沒有《辛德勒名單》那麼油膩,主角躲進猶太區之後還在窗口目睹了抵抗組織和納粹軍人之間進行的一次微型戰爭。尤其是街上那具被擊斃的屍體讓人印象深刻。

這和《辛德勒的名單》里那場純粹的清洗式屠殺還是不一樣的,只有和抵抗組織進行戰爭的烈度下,才應該出現這樣的在鬧市區的屠殺。

邏輯上是這樣。也應該是這樣。

不是嗎?

不是嗎?

你真的覺得不是嗎?

那恭喜你,你見識了什麼叫做洗腦。

我上面不是沒有提醒過你,想想日本人在南京乾了啥?

日本人有大屠殺政策麼?沒有,但他們有大屠殺。是只有南京的日軍這樣的麼?不是,甲午戰爭時期在旅順他們就這樣,整個旅順城殺得沒剩幾個人了。這都三代人了,從明治到昭和,日軍的禽獸程度不曾改變。禽獸講什麼邏輯?

德國人表現得遮遮掩掩的唯一目的是為了掩飾,因為雖然它確確實實制定了種族滅絕政策,卻只是要滅絕猶太人而已。波蘭人等斯拉夫民族他們還是要統治的。他們顧及的是這些被統治民族的感情,讓他們不至於反抗。

日本人在中國沒有這種顧慮,他們的占領區沒有其他民族。

何況,軍紀問題,個人作風問題,又不是日本人獨有的,日本人確實劣跡斑斑,但也不能說德國人就都是白蓮花吧。怎麼德國人就不能在鬧市區軍紀渙散一回。

但是德國人邪惡在,他們制定了法律,規範了制度,切切實實地進行了種族屠殺。

日本人怕是想都沒想過。

不是日本人有多高尚,歐洲情況特殊,民族複雜,土耳其在亞美尼亞就搞過種族滅絕式屠殺,加上猶太人在宗教上和社會上背負的原罪,納粹的思想並不是原創,但萬湖會議制定的政策是實實在在的原創。

而中國當時有四億人,歷來都是天朝上國,人是不可能殺完了,這才是日本人想都沒想過的原因,因為不可能。

這並不影響他殺光旅順整城人的惡。畢竟中國人是殺不完的,但旅順城裡的人命是有數量的。

單純因為軍紀引起的惡,和制度之惡,誰更壞?

那就要仔細了解一下第三帝國的最終處理方式誕生的過程。

《萬湖會議》。

李老濕曾經介紹過,一起職場教科書一般的會議。

但李老濕沒說的是,萬湖會議的性質。(編按:其實,我說了的。)

這不是一場政策制定的研討會,而更像是傳達最終處理決定的「通氣會」。

至少德版是這樣。

而肯尼斯·布拉納的英版顯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劇本寫得有點問題。

實際上真實的「萬湖會議」連帶茶歇也就開了兩小時,這麼短的時長要制定詳細且複雜的政策是不大可能的。因此不是萬湖會議研究出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在德國國內,達濠集中營早就存在了。萬湖會議只是最終拍板了政策。連制定都談不上。

萬湖會議另一個謬誤是,它不是一場納粹高層戰略會議。

沒有那麼高層級。看他的出席名單就知道。

萊因哈德·海德里希(會議主持人、黨衛隊上將、帝國保安總局局長、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代理總督);阿道夫·艾希曼(會議秘書、黨衛隊中校、猶太人事務辦公室主任);奧托·霍夫曼 (黨衛隊中將,黨衛隊種族和安置主要辦公室代表 );海因里希·繆勒(黨衛隊少將,帝國保安總局第四局長,即蓋世太保總負責人);弗里德里希·威廉·克里青格(帝國總理府國務秘書);約瑟夫·布勒博士(波蘭總督府國務秘書);羅蘭德·弗萊斯勒博士(司法部國務秘書);威廉-施圖克特博士(內政部國務秘書);格奧爾·Leibbrandt博士(東方領土事務部代表);阿爾弗雷羅·邁耶博士(東方領土事務部代表);馬丁·路德博士(外交部日耳曼事務司司長);埃里希·諾伊曼 (「四年計劃」辦公室代表);卡爾埃·伯哈德博士;魯道夫·蘭格博士 (黨衛隊少校,黨衛隊拉脫維亞負責人)。

其中主持人萊因哈特·海德里希還有個身份李老濕沒寫,就是黨衛隊全國副領袖,上面還有個全國領袖希姆萊。就是帝國的毀滅里叛逃導致希特勒妹夫被殺的那個。

海德里希是在場職務最高的長官,也就是個黨衛軍次官。

參會的政府代表,也就是電影里穿土黃色制服的艾希曼,連部門次官都不是,基本是各部門的秘書。倒是蓋世太保派了最高負責人來,但蓋世太保也就是帝國保安總局「第四局」而已。他上面還有個帝國保安總局局長卡爾登布隆納。所以這個級別更低,連個次官都算不上。

從這群人的級別就能看出,這幫人不是政策制定部門,而是執行部門,他們要制定的,不是政策,而是政策的「實施細則」。

他們決定不了大方向,但可以在具體問題上做主。

因此不要把《萬湖會議》的格調定得那麼高,不是這些人做主了屠殺猶太人的「最終決定」,但將這個「最終決定」落實到地面的是他們。

歷史上的萬湖會議只留下了一本小冊子,攏共才15頁,據說一共才印了三十份,目前只留下了編號16的外交部版本。你能在現在大屠殺電影中找到的各種政策都能在裡面找到,比如劃定猶太區,就像德版結局裡海德里希命令的那樣,這份會議紀要還是在文筆上進行了修飾,比如一部分猶太人「必須獲得相應的待遇」,新老納粹們不承認萬湖會議的存在,認為這是美國人編造的把戲。

但參會的重要人員阿道夫·艾希曼承認了會議的存在,並且還說會議紀要修飾得有點過頭,其實與會人員的發言更加的「激烈」,並且公然的為大屠殺的可行性做了探討。

就是這發言客觀上奠定了英版《陰謀》和德版《萬湖會議》的區別。

就在於對這個「激烈」的度的把控。

兩者的選擇是不同的。

英版選擇了放棄羊皮,直接將狼送上眼前,反正納粹分子沒機會講話,怎麼妖魔化怎麼來。這麼做符合一部分人的審美趣味,但也容易玩脫,主要看導演水平的高低。

典型的反面例子是我國的喜劇大片《舉起手來》。裡面德藝雙馨的潘長江老師飾演的日本小兵,鬥雞眼,羅圈腿,腦子還不好使。這個角色塑造得相當成功。咱必須點個贊。

前提是最好只有他一個人這樣。

我並不反對找中國最頂級的喜劇表演藝術家創造一個工具屬性極強的人物,事實上你們也可以看出潘長江老師在這部電影里是獨立存在的,有他沒他不影響劇情。他演得也很賣力。這個工具人的存在就像冰河世紀裡那隻找松果兒的松鼠。

但《舉起手來》還設計了整隊日軍趴在地上吹土排雷,整隊日軍吃豬食的情節,雖然是喜劇片吧,但這麼妖魔化敵人就有點用力過猛了。

交給潘長江老師一個人發揮不好麼?這就是編劇問題,這就是導演的問題了。

英版《陰謀》其實也存在這個問題,只是沒有《舉起手來》這麼扎眼。

如果說德版《萬湖會議》是職場教科書的話,英版《陰謀》在職場這個環節上就顯得有點假。

比如身穿黃色制服的政府人員艾希曼,那是一方大員,總督級別的人物,開黃段子就當可以理解吧(其實我不理解,但杜帥說他理解,那我尊重領袖意志。)但對同樣參會的政府經濟部門負責人那麼鄙視就顯得很假了。那可是四年計劃的負責人,妥妥的經濟部門大員。

同時這個飾演諾依曼的演員表現似乎就想著把自己推銷出去,絲毫沒有四年計劃負責人的樣子,參會時也一副諂媚的狗奴才樣兒。

如果你沒看德版《萬湖會議》,你都不能理解這個人是來幹啥的?為什麼要邀請他來?

整部《陰謀》都是這樣的調調,他們似乎只有一個提綱,我們來開會是為了屠殺猶太人,然後開開黃腔,罵罵娘就過去了。也就是飾演海德里希的肯尼斯·布拉納和飾演阿道夫·艾希曼的斯坦利圖奇有那麼一點角色建設,而且這種建設更多是心理上的,注意,是心理上的,而不是職務上的。

兩位演技大牛努力的通過各種心理建設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惡魔,通過各種微妙的細節,比如對一個摔了盤子的服務員的懲罰之類的雞毛蒜皮的破事兒。如果你沒有看過德版《萬湖會議》,當個普通好萊塢無腦大片看,也許有那麼點意思。

但如果你看過《萬湖會議》,再看《陰謀》,就能感覺到英國人這個劇本的格局真的太小了。

這其實也是英美電影的基本思想,先確定一個首惡,那能且只能是在場最高官員海德里希,然後再給他使勁的編戲來塑造它的惡,而這種惡,只能是暴虐,走傳統的暴君形象。

就和迪士尼童話里的惡龍一樣。

但我們並不是孩子啊!

當你意識到猶太人事務辦公室主任艾希曼應該不屑於去跟一個服務員較勁的時候,你就能理解我看到這個場景時有多不適了。

德版《萬湖會議》玩的並不是人為塑造惡魔的套路。他的手法也符合歷史,他塑造的並不是參會人的心理,而是職務。

每個人的心理都不屑於被塑造,除了司法部國務秘書羅蘭德弗萊斯勒博士!

他是全片唯一有心路歷程建設的人。

也是整部電影里最邪惡的人。

除了他之外包括海德里希在內沒有一個人的心理被塑造過,他們都是工具人,履行職務行為。另一個有表達出些許人道傾向的是總理府秘書克里青格,在電影里他是個謙遜的老者。

這兩個人在劇情設置上是留給觀眾的坑,神來之筆。

英版《陰謀》是從服務員摔了一跤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開始的,給整個會議帶來了一陣壓抑感,隨後又經過與會人員令人髮指的葷段子和低素質把整場萬湖會議整的格調怪怪的。仿佛是地獄中小鬼們的一次乖張聚會。劇情重點一直飄忽不定,你搞不清楚究竟應該關注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還是對參會人員的性變態哪個才是重點。這就是我說陰謀劇本質量不行的最大原因。

德版《萬湖會議》的處理就很高明,首先,開會前大量特寫給了來開會的拉脫維亞占領軍副手魯道夫·蘭格博士,他顯然是來彙報工作的,作為一線處置單位,帶著經驗來介紹分享的,因此職位也最低,坐在末尾。

開會前他先向黨衛軍全國副領袖海德里希介紹了「工作經驗」,從經過修飾的話語裡你大概能猜到他們談話的「真實內容」。與英版妖魔化內容不同,德版的角色描述這種事也不是「刻意修飾」的,惹急了也會蹦出實在話,但描述中使用工作化用語一方面掩蓋了點大屠殺的血淋淋的質感,使得整個殘酷真相能夠逐步剝離展現,另一方面也讓這些中層幹部們圍上了一層高傲的外衣,使得種族歧視的觀點得到了強化。

不是非要粗魯的爆髒話和開黃腔才能體現殘忍的。

相比於缺乏教育的黑奴,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奴隸主應該更加彬彬有禮,這樣產生的落差感才能更加強化歧視的概念。

你非要把黑奴和奴隸主的涵養互換,那之後鬧笑話。

萬湖會議就是這麼乾的,首先他們將大屠殺做了適當的包裝,沒有立刻的展現給觀眾,儘管一開場就通過拉脫維亞占領軍的彙報描述了發生在樹林裡的大屠殺,但觀眾一直會陷入一種迷茫中,因為大家對於屠殺的概念還是史匹柏式的,也就是《辛德勒的名單》里「清洗」猶太區的那種滿大街抓人殺戮的方式。而拉脫維亞這邊彙報的內容顯然是「卡廷森林」式的,剛開始看這部分內容只是會驚訝「屠殺」已經開始了。

但會開始開以後就能意識到這位拉脫維亞副手來的目的。

其實他們意識到這個效率太低了。

1200萬人,1200萬發子彈,還都要打中,這都能在東線打一場攻堅戰了。

所以滿大街清掃的畫面確實很震撼,但很低效。而且顯然會對後勤造成巨大壓力。這就是為什麼會有經濟部門官員來開會的原因。四年計劃負責人顯然更關心已經爬上關鍵崗位的猶太高管工程師們,清洗會影響經濟計劃的進行。

就像李老濕說的,正常會議開的極其高效,除了司法部秘書(據電影說即將升部長)的弗萊斯勒博士一直試圖控制會議節奏以外,這給不懂歷史的觀眾造成了此人有一定人道主義思想的錯覺。但劇本開始慢慢的抽絲剝繭,通過台詞將他的職務慢慢展開的時候,你會覺得不寒而慄。

這位弗萊斯勒博士是搞法律的,一直在會上用他寫的法律來抵抗和駁斥眾人,而另一位看似展現人道關懷的克里青格是總理府的秘書,也就是元首的秘書,他應該是最清楚最高指示的人。你要是搞不清他倆的職務會很容易陷入片方編織的人道主義陷井裡去。

弗萊斯勒博士一直捍衛的所謂「法律」,是臭名昭著的「德國公民權法」,我們現在一般稱之為紐倫堡法案,或者紐倫堡種族法案。這部法律的誕生是德國種族滅絕政策的開始,也是德國確立從制度上確立種族問題的標誌。

寫出這樣法律的人,會在萬湖會議上為了「人道主義」原因為猶太人說話麼?

隨著台詞和劇情的推進,當弗萊斯勒博士如此激進其實只是想爭奪會議主動權,捍衛自己職務的權威的真相慢慢藏不住的時候,那些隱藏在深處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就浮出水面了。

這些都是很具體的問題,比如多少分之一血統的算猶太人,這不是個統計問題,就像弗萊斯勒博士說的那樣,一個猶太家庭,爸爸是德國人,這決定了他的孩子或者祖母祖父需不需要被清理的問題。決定了前一秒這個人還是國家戰鬥英雄,後一秒就因為種族問題變成迫害對象的問題。

這些問題在電影里被弗萊斯勒博士反覆的說,但這並不代表弗萊斯勒博士關心猶太人的境遇,不了解歷史的新手很容易陷入這個誤區,那是因為他們不大了解紐倫堡法案的緣故。

而就像電影里說的,弗萊斯勒博士就是紐倫堡法案的制定者之一。

是他親手規定了各種對於猶太人的歧視政策,包括迫害那些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德國作戰的猶太戰鬥英雄,都是在紐倫堡法案中落實的。

所以,弗萊斯勒博士必須維護他的權威。

而從黨衛軍副領袖海德里希的態度來看,其實也就這麼回事。他可以因為「工程進度」原因放這些重要崗位上的猶太工程師一馬,因為就這點人數放了也就放了,但弗萊斯勒博士把天聊死了,他在和大伙兒爭論的是本質問題。

在海德里希的角度看來,既然已經有紐倫堡法案劃定了猶太區,人也集中起來了,接下來就是應該處理,能幹活的就乾重活「自然消亡」,沒法幹活的就「最終處理」了,不能在原則問題上出亂子。

而當弗萊斯勒博士提出他「合乎法律」的意見---絕育之後,強如海德里希也傻了眼。

這裡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究竟是海德里希的「全處理」了更邪惡,還是弗萊斯勒的「絕育」更邪惡?

在之前總理府國務秘書和拉脫維亞占領軍副手的對話其實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我有個部下就喜歡對孩子開槍,反正他們離開了父母也活不下去,解脫了不是更好。

也有道理嘛,是不是?

在電影里,那一刻,海德里希都被弗萊斯勒的絕育論驚得說不出話了,一種被邪惡震撼到的感覺。

注意這裡他們討論的是德國人,而不是占領區的外國人,這些人是德國國籍的猶太人,深入到德國的方方面面。

這也是全片最大的矛盾衝突點,表面上是話語權的爭奪問題,但是卻在唇槍舌劍中透露了猶太民族將要面臨的苦難。有這種循循善誘的方式慢慢把真相端出來。

最後進入茶歇,之前的伏筆開始展現,原來對著占領軍代表詢問屠殺細節的克里青格,一個看起來慈祥的老者,終於把自己憋了整場的問題提了出來。

不是每個德國人都有鋼鐵般的心可以這麼殺人。他們也有柔弱的心腸,這群孩子們不一定接受得了這麼殘酷的殺戮。

是的,殺戮者也不見得就受得了。

其實這個問題在之前就有伏筆,子彈問題,後勤問題,拉脫維亞占領軍實驗過,子彈可能不大夠,處理屍體也問題多多,凍土太硬挖不開,這一切都是問題,當然人也能出問題。

總理府國務秘書,一個經歷過上次世界大戰的人,在屠殺這個問題上關心的角度居然是殺戮者的身心健康。

這個角色設計的很有迷惑性,藏的很深,中間還安排了會歇被單獨談話的內容,給了觀影人虛假的希望。

原來我也以為只是這樣,但編導還是站得比我高。

他們利用這場戲引出了最後的「終極處理」,奧斯維辛集中營。工業化的毒氣屠殺方案。

毒氣在《辛德勒的名單》里展示過,只是角度不一樣。加上前面城市清洗的鏡頭威懾感太強的緣故,雖然也安排了毒氣室燒骨灰的戲份,但最後《辛德勒的名單》卻沒有真實用毒氣殺人的戲份,只是存在於講述中。當然這一幕震撼感依舊強烈,卻對於整部《辛德勒名單》來說,震撼感並沒有那麼強烈。

而《萬湖會議》僅僅用台詞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相對於低效的街頭射殺,工業化毒氣室不管是執行效率上還是邪惡程度上都是秒殺的。期間的邏輯鏈條之嚴謹你們可以看原片感受一下。

街頭射殺只是暴行,而奧斯維辛則是實打實的工業化種族滅絕。

注意,屠殺和滅絕不是一個概念。

這也是德國人和日本人最本質的區別。

德國人搞得是滅絕,而日本人在南京旅順搞得是屠殺,雖然日本人似乎殺的更徹底,旅順幾乎成了無人區,殘暴係數強於德國人,但那不是滅絕。

獸和人還是有區別的,人有時候更可怕,但比起血腥程度來說,可能還比不過獸。

30w人鮮血淋漓的南京,和100w被燒成骨灰的奧斯維辛。

哪個更恐怖呢?

南京也許更滲人一些,是那種視覺上的恐怖,日本人禽獸不如。

而奧斯維辛,更多讓人背脊發涼。

《辛德勒的名單》用恐怖片的手法和打光渲染了脫衣,剃髮等過程,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演繹了這種工業化屠殺的恐怖,而《萬湖會議》則是靠台詞直接闡述了工業化的底層邏輯,我看時腦子裡就直接隱射出了辛德勒名單里的畫面,不寒而慄。

最後,結局。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去年這個時候我寫了南京大屠殺,研究了牟墩芾的《黑太陽南京大屠殺》,我至今覺得這部戲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

當時閱片的那種壓抑感至今難忘。

今年看德國人的大屠殺電影,卻學會了理性分析,不得不承認我對於猶太人的苦難也有距離感。

《萬湖會議》其實只是一場通氣會,或者說協調會,它並沒有完完全全的回答關於歐洲人排猶的原因是什麼?以及納粹德國關於猶太人問題的起源。

在這方面其實並沒有什麼影視作品展現過,只有美國的一個電視劇《希特勒 惡魔的崛起》,拍出了最初納粹黨的誕生和衝鋒隊排猶的種種鏡頭。但是片子質量不咋地,也有妖魔化過度的問題。

要是我問關於猶太人大屠殺的電影最喜歡哪一部?

答案是保羅范霍文的《黑皮書》。尤其是那個結局!神來之筆。

真的是神來之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c8b209bed2309650f1003be0c1a65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