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更要「反脆弱」

2023-01-15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2023年,更要「反脆弱」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人們在衝擊下的百態,本質上是反脆弱能力的外現。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前兩天整理書桌,撤下了2022年的檯曆。翻看舊檯曆,12月31日那天是空著的。這原本是用來寫年終感想的一頁,但2022年的複雜、荒誕,讓人不知如何寫。

你如何總結自己的2022年?

網上有大學生自嘲說「重在參與」,不只2022年,而是整個大學生涯都重在參與。大學四年三年封控,畢業放開「陽」著考研,考不考得上姑且不說,同班同學都沒認全。

有遭裁員人士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能去哪裡。

旅遊、餐飲業被疫情反覆揉搓,房地產、教培等行業經歷劇烈洗牌,大量從業者下崗和轉業,企業掙扎求生。

這些評論讓人意識到三個字的重要性——「反脆弱」

這個詞由尼古拉斯·塔勒布,即那位寫作了《黑天鵝》的美國學者提出。

塔勒布認為,事物通常呈現為三種狀態之一——脆弱、堅韌或反脆弱。

比如一個玻璃杯,看上去堅固,但掉到地上就碎了,那麼它就是脆弱的;一個鉛球,無論你怎麼扔都不變樣,那麼它是堅韌的;而一個籃球,你越猛烈地拍擊它,它反而會蹦得越高,這就是反脆弱的能力。

「反脆弱」比「堅韌」更進一步,它指的是一些人和事物在面對衝擊時,不但能夠不受損傷,還能從衝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混亂、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他們能逆勢成長。

同樣被迫封控,有的人滿腹牢騷、停滯不前,有的人暗下苦功、擴大優勢。

同樣遭遇裁員,有的人能將核心能力在不同行業間自如地轉移,從而迅速完成自身的調整和轉型。

過去幾年各行各業的動盪經歷,是對每個人反脆弱能力的考驗。人們在衝擊下的百態,本質上是反脆弱能力的外現。

讀到這裡,我們不妨問問自己,我的工作、生活、個人能力,是否有足夠的反脆弱性?【 收聽音頻:30歲以下失業率30%,如何拯救自己的未來? 】

記得吳老師在《每天聽見吳曉波》中講過一期張大千的故事,就談到「反脆弱」的話題。

張大千是當代著名畫家,徐悲鴻贊其為「五百年來一大千」。

畫家作畫離不開眼睛,但張大千在195760歲不到時就患上了眼疾,為此他不得不改細筆為粗筆,不再作工筆畫。隨著視力的進一步惡化,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似乎走到了盡頭。

沒想到的是,張大千竟獨創出一種潑墨藝術,即在宣紙上用墨水潑撒,營造層次感來作畫,由此完成了其藝術生涯的最大蛻變。今天,在拍賣市場上價格最高的張大千畫作,都是其患眼疾之後的作品。

張大千本可以自認倒霉,終結自己的畫家生涯,但他將患眼疾的不幸轉變為自己藝術創造的新契機,開闢出一方新天地,這就是「反脆弱」的能力。

張大千《春山煙樹》,1967年

那麼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呢?

最關鍵的大概是兩點:第一,持續學習和思考,儘可能培養起更多的核心能力;第二,擁抱變化,保有做出改變的勇氣。

幾天前,吳老師在一場直播中被問到「如何看待2023年的經濟」,以及「普通人該如何應對」,他送了3個詞給大家。

第一,看好。今年隨著全力拚經濟,各種市場要素都變得活躍,經濟形勢將低開高走,所以2023年是一個會出新機遇的年份,當然也是一個富於變化的年份。

第二,專業。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紮實地工作,練就過硬的能力。

第三,學習。面對外界的變動,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和升級來適應新的環境。

這三點,本質上也是在提醒我們,面對變化要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收聽音頻:充滿黑天鵝的社會裡,如何擁有反脆弱能力?】

除個人之外,企業也有所謂的「反脆弱「能力。

從企業角度看,在經濟寒冬下,如果一家企業衰亡了,那它就是脆弱的企業;如果它頑強地存活下來,那它就是堅韌的企業;如果它在經濟寒冬下反而獲得了更高的增長,那它就是反脆弱型企業。

《哈佛商業評論》曾依據塔勒布的思想提出,一家企業需要從意識、結構、機制和策略四個方面來構建自身的反脆弱特性。

第一,意識。企業要在意識層面做到正視和擁抱變化與不確定性,這樣才能在危機到來前儘可能充分地做好準備。

第二,結構。一家機構臃腫、僵化的企業不但無法把握隨時出現的機會,其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風險。組織內部的流動和淘汰機制是打破僵化的有效手段。

第三,機制。一個具有反脆弱性的企業,允許「冗餘」的存在。什麼是「冗餘」呢?

比如我們每個人有兩個腎,當其中一個受到傷害時,我們還能夠存活下來,這就是一種「冗餘」。企業的冗餘,例如兩個團隊同時研發一款產品,能為企業提供選擇的餘地,Plan B的存在能保護企業免受極端傷害。

第四,策略。鼓勵試錯,藉助連續的、小範圍的試錯,發現潛在的機會與大收益。每次試錯都是一次排除法,一步步排除行不通的方案,就可能逼近有效的方案。這可以避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高昂的機會成本。

馬化騰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就曾表示,「公司內部往往需要一些冗餘度,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和試錯。創新往往意味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不創造各種可能性就難以獲得真正的創新。」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說,玻璃杯是死的東西,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所以驗證自己是否活著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

在今天的商業世界,伴隨著種種新技術的應用和黑天鵝事件的衝擊,很多行業都面臨著前所未見的突變時刻,企業想長久生存下去,就需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反脆弱型組織。

最後,把《反脆弱》這本書前言中的幾句話送給大家: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為火,不懼風的吹拂。

加入《每天聽見吳曉波》

跟上吳曉波的商業視角

音頻策劃 | 畢冉

音頻運營|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c5ce7bcc56f4b7418afefb470766b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