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診斷到治療,中西醫結合視角下的高血壓管理策略

2024-06-05   健康報

高血壓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不加干預,會影響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結構和功能,最終導致器官功能衰竭。從中醫學角度,高血壓屬於眩暈、頭痛等範疇。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積極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將血壓有效、平穩地控制在適宜水平,不僅可以做到「既病防變」,而且可以實現「未病先防」。

高血壓的診斷與分類

高血壓的發生髮展與性別、年齡、遺傳因素、吸煙、飲食和運動等密切相關,但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容易被忽視。

西醫診斷及分期

目前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診室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

西醫根據血壓升高水平,又進一步將高血壓分為一級、二級、三級。根據血壓水平、心血管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臨床併發症和糖尿病進行心血管風險分層,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個層次。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

從中醫學角度,高血壓的中醫辨證分型可歸納為以下5個證候:

肝火亢盛證。主症為眩暈、頭痛、急躁易怒,次症為面紅、目赤、口乾、口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肝腎陰虛證。主症為眩暈、頭痛、腰酸、膝軟、五心煩熱,次症為心悸、失眠、耳鳴、健忘、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

痰濕壅盛證。主症為眩暈、頭痛、頭重如裹、胸悶、嘔吐痰涎,次症為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膩、脈滑。

血脈瘀阻證。主症為頭痛如刺、痛有定處,次症為胸悶心悸、手足麻木,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澀。

氣血兩虛證。主症為眩暈時作、短氣乏力、口乾心煩,次症為面白、自汗或盜汗、心悸失眠、納呆、腹脹便溏、舌淡、脈細。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

早發現、早治療,積極預防併發症,以及延緩其發生髮展,是臨床治療高血壓的重點。高血壓的治療手段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等。

西醫治療

從現代西醫角度,高血壓的藥物治療須遵循「小劑量、長效、聯合、適度、個體化」的原則。西醫常用降壓藥物有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利尿劑、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等。

中醫治療

中醫藥在治療高血壓前期、高血壓、肥胖性高血壓、難治性高血壓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其中,養血清腦丸(顆粒)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

養血清腦丸(顆粒)的藥物組分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鉤藤、雞血藤、夏枯草、決明子、珍珠母、延胡索、細辛。其中,熟地與當歸共為君藥,養血滋陰;鉤藤、珍珠母、決明子、夏枯草共為臣藥,平肝熄風;白芍、川芎、雞血藤、延胡索共為佐藥,行氣活血止痛;細辛為使藥,通竅祛風止痛。這些藥物相合,標本兼治,共奏養血平肝,活血通絡之功。

養血清腦丸(顆粒)具有養血平肝、活血通絡之功效,可用於血虛肝旺所致頭痛、眩暈、眼花、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治療。

《中醫內科臨床診療指南 眩暈病 (原發性高血壓)》推薦養血清腦丸(顆粒)用於女性高血壓、應激性高血壓、清晨高血壓、隱蔽性高血壓、假性高血壓、運動高血壓、餐後高血壓、高血壓合併焦慮、抑鬱等特殊類型高血壓的治療。上述高血壓多為血虛肝亢證(常見於中青年或女性)或沖任失調證(常見於圍絕經期),常導致血壓不穩定且容易隨情緒變化而波動,以頭痛、頭暈、眼花、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兩脅脹痛、舌質紅、脈弦細等為辨證要點。

中西醫結合治療

大量臨床實踐經驗和研究均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能夠發揮兩者的優勢,通過西醫的精確診斷和中醫的整體調理,迅速有效控制血壓、改善患者症狀,並達到標本兼治、提高療效和安全性、延緩病情進展的目的。

一項使用鹽酸特拉唑嗪聯合養血清腦丸(顆粒)治療高血壓患者的研究表明,相比鹽酸特拉唑嗪單藥組,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24小時動脈收縮壓變異性水平、24小時動脈舒張壓變異性水平、血脂水平有明顯改善,氧化應激損傷得到緩解,內皮功能、免疫功能均得到提升,治療效果顯著。

小結

通過中西醫結合,實現既「治已病」又「治未病」,對於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保護靶器官、延緩疾病進展、提高遠期生存率具有重大意義,可為高血壓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文:夏希

編輯:魏李培

審核:劉志勇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