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教授:不可小覷的肺栓塞

原標題:關鍵教授:不可小覷的肺栓塞

日前,因為痰中帶血絲1周左右,家住新區的許先生來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呼吸科門診就診。胸部CT檢查發現,其肺部有斑片影,需要住院治療。

住院後,患者咯血量明顯增加,伴有胸悶、氣喘,心電圖提示房顫。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關鍵教授查房時仔細閱讀患者胸部CT片,結合患者病史、臨床症狀及入院後實驗室檢查結果,考慮患者有肺栓塞可能,建議患者進一步行肺動脈CTA檢查。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完善肺動脈CTA檢查,果真在右下肺動脈分支發現栓塞。關鍵教授查看CTPA影像後,根據患者病情分級立即啟動抗凝治療,後患者病情逐漸好轉出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關鍵教授說,急性肺栓塞是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引起肺循環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徵,其中最常見的是肺血栓栓塞,而深靜脈血栓形成又是引起肺血栓栓塞的主要血栓來源,因此在臨床上將上述兩種疾病視為同一種疾病病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遂將其統稱為靜脈血栓栓塞症。

急性肺栓塞人群中發病率並不罕見,典型的症狀為胸悶、胸痛、咯血、呼吸困難、暈厥,不典型的可僅表現為咯血或者呼吸困難,因為其臨床表現無明顯特異性,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存在誤診、漏診及診斷不及時,從而耽誤治療,有時可發生嚴重不良後果。

關教授提醒,對於某些特殊情況如:重大創傷、外科手術、下肢骨折、關節置換、脊髓損傷、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顫、房撲、制動、妊娠、口服避孕藥、激素替代治療等有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的情況,需高度重視有無急性肺栓塞的可能,需重點排查,及早發現——臨床確診後根據危險分層確定不同的治療方案,進行溶栓或者抗凝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嚴格進行藥物治療,切不可隨意停藥或減量,治療過程中還需觀察有無鼻腔、牙齦等出血情況)。

關於如何預防肺栓塞,不同人群的方法不一樣。第一種,正常人群:避免長時間肢體不活動,乘坐飛機、火車等,時間隔1小時要注意活動下肢,防止外傷等;第二種,高危人群:對下肢靜脈炎、靜脈曲張需及時治療,手術後儘量早下床活動,骨科關節術後常規藥物抗凝;第三種,發生肺栓塞人群:特別是高危肺栓塞,需要及時就診,予以溶栓治療,肺栓塞復發者要長期抗凝,並且定期複查。(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商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