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配送下半場賽程開跑

2022-08-03   鋅刻度

原標題:自動配送下半場賽程開跑

美團自動配送車在北京街頭進行公開道路測試(吳用 攝)

誰將贏下新賽點?

撰文/ 鄒 珊

編輯/ 黎文婕

2020年,自動配送開始頻頻進入大眾視野。

這一年,已經進行多年技術研發的自動配送賽道實現了一次眾人矚目的突破:在被疫情按下「暫停鍵」的城市裡,美團、京東、蘇寧等一大批廠商將自動配送車開進了商場、醫院和居民小區,協助當地完成多次抗疫保供物資配送。

自2020年以來,抗疫保供對無接觸配送的需求,加速拓展了自動配送的技術邊界和場景落地進程。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天, 各家自動配送企業完成了新一輪多元化場景的落地,下個規模化落地的賽程儼然在望。在一眾自動配送參賽企業中,誰先實現「技術—場景—運營」閉環,誰將能更快抵達「終點」。

深耕多年,自動配送車在疫情中開出試驗場

如果要談自動配送,繞不開2016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這一年,自動駕駛賽道,發生了一件大事。2009年就啟動自動駕駛研發的谷歌,在2016年終於將其Google Car 項目拆分出來重組為新公司Waymo,自動駕駛車成功駛出實驗室,開始在美國街頭穿梭。

同一年,眾多中國科技企業踏足而入。美團,京東、蘇寧等先後啟動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並選擇從自動配送場景入手,與公司現有的商業場景強強聯合,以提升消費者服務體驗。

作為自動駕駛的細分賽道,自動配送的核心技術與Robotaxi等乘用車幾乎一致,主要包括:感知、預測、規劃和控制。類比到行車場景中,感知相當於人在開車時查看道路信息;預測和規劃相當於人們思索處理路面信息並且輸出駕駛決策;控制相當於人們調動手腳進行車輛操控。而這些,本身也是以美團為代表的自動配送企業技術研發的關鍵。

在自動駕駛行業,長期存在一種觀點:與高速載人場景相比,自動配送的技術挑戰更小,難度更低,因而更易於快速落地。然而,在落地探索的過程中,美團發現末端三公里載物場景的技術挑戰更大,長尾場景更多。

「自動配送車行駛速度低,時不時遇到頑皮的小孩故意擋到車前,有時還會踢幾下輪胎;也遇到過好奇的車主突然插到車前停住;此外,夏天在非機動車道行駛,車輛感應裝置被道路兩側樹枝遮擋的情況也會經常出現。」美團自動配送工程師史皓天表示,這類場景是行駛在機動車道上的自動駕駛網約車很少遇到的情況。

為了提升自動配送車的道路行駛表現,工程師們常常需要針對一個技術細節反覆修正。史皓天告訴記者,他們曾經在一個露天測試場中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每天現場露天修改代碼,調整車輛轉彎、避障、剎停、減速等細節,儘量讓車輛的表現逼近能力所及的最好狀態。

在測試場這個大的「露天實驗室」里反覆打磨,又經歷了公開道路的長時間演練後,美團自動配送車終於在2020年2月落地北京順義,第一次完成公開道路場景下的配送。

社會價值獲認可,落地競爭加速

在國內自動配送的發展歷程上,2020年是毋庸置疑的自動配送落地元年。

2月初,出於對疫情期間無接觸配送更安全的考慮,美團自動配送車跟線上的美團買菜業務打通,完成了第一次封控社區的生鮮果蔬配送。與此同時,京東物流智能快遞車在武漢市為醫院配送醫療物資、生活用品等。而阿里巴巴在當年9月的雲棲大會上發布了第一款物流配送領域的機器人「小蠻驢」。

2020年,抗疫保供推開了自動配送落地的第一道門,用戶非常直觀地感受到了「無接觸配送」的優勢以及可以給自己帶來的價值。

以美團為例,2020年之後,美團自動配送車先後配合當地政府,參與了北京、廣州、深圳、南京、成都、廈門、上海等地的科技抗疫保供工作。

今年上海疫情期間,美團自動配送車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

2022年4月上海突發疫情,美團從北京連夜向上海調入一批自動配送車,參與了上海瑞金醫院、復旦大學、普陀區方艙醫院及綠洲康城、康橋半島等15個社區的抗疫保供工作,為社區居民、學校師生、醫院醫護人員等配送生鮮果蔬、外賣餐食等生活物資,同時支持了醫院內部核酸檢測樣本、醫護物資等貨品的配送工作。截至6月疫情收尾,美團自動配送車在上海抗疫保供中累計配送超過54萬單,在首批車全部投入的情況下,單日配送近2萬單,大大降低了一線志願者的工作壓力。

自動配送車開進復旦大學為師生們配送餐食(吳用 攝)

「不管是幫助用戶更方便地點餐、做客服機器人,還是送盒飯,本質上都是很小的事。但是,我覺得這恰恰體現了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價值——用技術去幫助每一個普通人生活得更好。」美團副總裁、自動車配送部總經理夏華夏曾在MEET 2021智能未來大會現場表示,「接地氣的科技」是人工智慧發展至今的一大趨勢,「過去由數字、資本驅動的科技,在今天逐步落地後,變成了由實際價值驅動的科技。這個價值由誰決定?自然是由技術的受益者,即由每個普通人來決定。」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在一次實地探訪中發現,不少用戶非常認同自動配送車的服務質量:配送過程更有耐心,無需用戶反覆電話催促送餐員,也不會因為服務態度與用戶產生分歧和衝突。

正如科技自媒體「甲子光年」此前所寫,在可預見的未來,自動配送車等機器人正在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不少從業者認為,綜合技術成熟度與市場需求的實際狀況,自動配送車將迎來一波規模化落地潮。

下半場賽程啟動:實現規模化、商業化落地

從在試驗場中完成技術驗證,到在公開道路上送出第一個實際訂單,又在抗疫保供的「戰場」上完成區域落地的運營演練,整體歷時兩年多之後,自動配送行業最終啟動了下半場賽程:規模化和商業化落地。而拿下這個賽程的核心,一個是安全穩定運營,另一個則是成本。

夏華夏認為,自動配送里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安全」。美團設置了五重安全體系來保障自動配送的安全性,包括自動駕駛,遠程監控,小腦系統,被動安全的車輛設計、硬體的設計,也包括近場安全員的緊急接管的機制。這五重安全體系為自動配送車輛穩定運營,並不斷滿足用戶需求打下了基礎。

「車子能力不完善,就會超時,訂單就少。反過來,超時的訂單越少,顧客滿意度越高,訂單就會越多,這是一個正反饋。」美團自動配送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

那麼,美團現在走到哪一步了呢?美團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美團自動配送車每天的訂單量還在幾百到幾千單之間搖擺,一年後,美團自動配送車每日訂單量已經超過五千單,配送峰值的訂單量超過兩萬單。如果把支持上海科技抗疫當作一次高強度規模化運營衝刺測試,結論無疑是美團自動配送車可以保證持續安全穩定運營。

在一個商業化的語境里,安全穩定運營之外,成本直接決定著自動配送車能否規模化落地。

事實上,成本與規模化落地相輔相成。成本降低是規模化落地的基礎,規模化落地則會推動自動配送產業鏈進一步完善和成熟,促成車輛成本的持續降低和技術的加速疊代,而這又為自動配送的進一步規模化落地提供了空間,最終形成降低成本和規模化落地之間的正循環。

美團新一代自動配送車出廠(吳用 攝)

辰韜資本執行總經理賀雄松曾表示,低速自動配送車處於小批量試運營階段時,運營企業沒有大批量採購的需求,也就無法通過車輛議價降低運營成本。

夏華夏也曾公開表示,隨著整個自動配送產業趨向成熟,傳感器、晶片等硬體都在快速降價,美團有信心將成本降至10萬元左右。這種硬體成本,已經完全可以支持自動配送車的大規模商用。

美團發布的新一代自動配送車是行業開啟規模化落地階段的又一例證:這款車的設計和生產過程,參考使用了汽車行業標準,已經初步具備量產能力。這為美團後續自動配送車規模化落地奠定了終端基礎。

所以,對於美團、京東等已在自動配送領域深耕多年,且歷經多次實戰的企業而言,規模化的轉折點或許很快就會到來。

歷史的車輪仍滾滾向前,這條賽道的前景也在持續向好。36氪創投研究院估算數據顯示,自動配送總體市場規模至少在3040億元至5090億元之間,其中,室外低速自動配送車的市場規模約為1740億元至2610億元。

在這條千億級賽道上,美團自動配送有著天然的場景入口優勢:作為生活服務平台,美團已經覆蓋200多個不同行業,涵蓋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的方方面面。自動配送車是美團實現「零售+科技」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化落地將成為美團提升即時零售整體配送效率的重要支撐。

如今看來,沿著「技術—場景—運營」一路展開的自動配送規模化落地競賽,其征程依然漫長,但一個由自動配送車、無人機等自動配送載具與人工配送相輔相成的高效配送網絡已於焉而形。誰將第一個衝過終點,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