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國外,這兩個國家也很喜歡說漢語,出國不用擔心語言的問題

2023-11-18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除了中國外,這兩個國家也很喜歡說漢語,出國不用擔心語言的問題

語言作為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是一個民族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在過去中國強盛的時候,因為中國強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實力,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漢文化,曾經輻射整個亞洲的文明圈。

許多國家出於對中國實力的敬畏和中國文化的仰慕,為了融入中國塑造的政治經濟格局,紛紛積極學習中國的文化。

011

具體來說就是說漢字,講漢語,穿漢服。除此之外,還包括漢文化建築以及各種漢族禮儀習俗和飲食文化等等。

以至於其自身的民族文化都受到了遏制,因為該國的統治階級以說漢語為榮,他們的歷史文化典籍大都是以漢字為記載。

然而隨著中國文明的衰落,特別是在清末以來西方的入侵。因為長期閉關鎖國,落後於世界潮流的中國,在與西方的競爭中,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遭受到了失敗。

這直接導致了以國家硬實力為依託的文化體系受到了動搖。特別是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學習西方文化和打出「脫亞入歐」口號的日本,以撮爾小國之力打敗了橫據世界東方的中國,這無疑是在向世界說明,以漢文化為代表的中國不如西方。

過去以漢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直接受到了周邊各國拋棄,紛紛學習西方文化,在各方面向西方看齊。

中國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甲午戰後被驚醒,而東亞各國也不再以中國的附屬國自居,民族意識紛紛開始覺醒,丟棄漢文化中的漢字和漢語,創造屬於自己本民族和本國家的文字語言成為他們的訴求。

日本在傳統語言的基礎上創造了以平假名與片假名為基礎的日語,韓國廢除過去的漢字,創造出了韓語和韓文,泰國創造了泰語,越南則創造了越南語……在整個東南亞,以漢文化為主的20多個國家紛紛改換門庭。

02

可是在東亞這塊土地上,依舊有兩個國家始終說著漢語,中國人假如去當地旅遊,基本不存在什麼語言障礙,這兩個國家就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這令人不由得有些疑惑,他們是中國的中國文化鐵桿和堅定支持者?

這自然不是,在東南亞國家中,最反華的國家是新加坡。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是站在美國一邊,從來沒有替中國說過一句話。

而且在非典發生的時候,新加坡更是唯一對中國落井下石的國家,不僅如此,還一直想在馬六甲海峽運輸線卡中國「脖子」。而馬來西亞更狠,一直舉行反華遊行活動,1969年的時候還發生過反華屠殺運動。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這兩個國家也曾經希望向西方看齊,普及英語教育,可是至今依舊保留以漢語,這不得不追溯到曾經清末民國時期的下南洋運動。由於天災人禍等原因,時常導致戰亂饑荒,許多人為了逃難,曾經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

許多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的中國人為了生存,選擇下南洋求生計。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人跑到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03

曾經新加坡的國父父李光耀也準備向西方學習,廢除漢字和漢語,但是當時整個新加坡74%以上的都是華人。

因為中國人向來是重視文化傳承,並且喜歡抱團的緣故。推行這項政策的時候遭到的阻力十分巨大,最終這項政策只能不了了之,今天許多人依舊說漢語。

對於馬來西亞來說,根據馬來西亞曾經的官方統計來看,整個馬來西亞只有10%左右是華人,但是至於為什麼馬來西亞依舊推行漢字和漢語,這不得不從馬來西亞的上層階級說起。

整個馬來西亞的財富都是由這少數的華人所掌控,以至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許多政策制度的制定,不得不要根據這些掌控著馬來西亞國家經濟命脈的華人為導向。

這就導致了至今馬來西亞仍舊保持了,除中國以外世界上第2個系統性的漢語教育體系,許多馬來西亞人從出生就開始學習漢字,一直到大學結束。

馬來西亞人始終在漢文化的語境之下生活,而馬來西亞其他的人種,為了適應這個漢語的語境,不得不學習漢語。

漢字、漢語等文化軟實力很大程度上是依託於的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硬實力,隨著今天中國的發展,文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我們終將會恢復往昔的榮光,讓全世界都說中國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b13b2d7e5a1d49fb48b95c951054c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