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核動力破冰船,還有多遠?

2023-10-16     正解局

原標題:國產核動力破冰船,還有多遠?

今年,中國「雪龍2」號破冰船「很忙」,多次往返南北極。

中國目前只有3艘真正意義上具有破冰能力的極地科學考察船,南北極的科學考察工作,幾乎都要靠它們去完成。

中國是當今全球船舶製造的第一大國,但是在破冰船這個特殊的領域卻仍舊屬於追趕者的角色。

中國破冰船的實力如何?

對並不毗鄰極地的中國來說有多重要?

說起中國的極地科考,最醒目的就是極地科考船了。

在一望無際被冰雪覆蓋的海面上破冰前行的畫面,總是讓人心馳神往。

雖然中國在南極和北極已經擁有了6個科考站,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真正意義上也只有3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那就是功勳元老「雪龍」號、2019年建成的「雪龍2」號,還有今年剛完成試航測試,具備了極地科考能力的「中山大學極地」號。

中國第一艘真正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

我們先來看「雪龍」號。

這艘大名鼎鼎的破冰船,是1993年從烏克蘭進口的。

雖然它目前仍是中國個頭最大的破冰船,可當初這艘船隻是前蘇聯準備給北冰洋地區一個運輸公司製造的貨櫃運輸船。

因為前蘇聯的解體,烏克蘭的造船廠沒辦法繼續建造,所以當時中國花了1000多萬美元把它買下來,經過幾次共耗資數億元的改造之後,才成了當時中國唯一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

買這麼個運輸船然後再花巨資去改造它,也是因為咱們看上了它的破冰能力。

這艘167米長,排水量21000噸的大傢伙,能夠衝破1.2米厚的冰雪(含0.2米雪層)。

「雪龍2」號在極地破冰

接著再說「雪龍2」號。

雖然「雪龍」號前前後後經過了好幾次改造升級,但是畢竟是「半路改行」的破冰船,而且以「雪龍」號的破冰能力,只能等南北極夏季冰川融化的時候,才能到達科考的位置,所以在2009年,「雪龍2」號在迫切的需求下,開始被提上日程。

「十年磨一船」。從2009年立項開始設計,國內的科研機構和芬蘭的一家公司合作,直到2019年,這艘由芬蘭的公司提供船型設計,國內船廠負責建造的「雪龍2」號才最終面世。

「雪龍2」號的能力提升了一大截。

一個是它的船艏和船艉均可破冰。船艉的兩個大型吊艙推進器能360度轉動,遇到很厚的冰脊時,螺旋槳能在海面下把20米高的冰脊掏空,這在全球尚屬首次。

另外就是它也更結實了。「雪龍2」號船體強度達到了PC3級(註:國際上將破冰船分為PC1~PC7這7個等級,PC1級別最高)破冰船結構設計要求,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況下,以2-3節的航速連續破冰行駛。

「中山大學極地」號是國內一艘民營企業家捐贈的破冰船

至於「中山大學極地」號,是民營企業家買回來後捐贈給中山大學,用來開展極地研究的一艘「二手」破冰船。

這艘船由加拿大海軍設計院設計,曾常年在北極冰區服役,又在北極地區工作了10多年。

但就是這樣一艘「破」破冰船,據說買的時候,西方國家本打算把發動機、艉軸和螺旋槳都拆掉才賣的。

因為1.2米的破冰能力,從性能來說,對於中國算是「過於先進」了。

在投入了近億元改造,增加了許多科學考察設備之後,「中山大學極地」號也將加入中國極地科考破冰船的行列。

極地科考先要能到達極地,否則一切無從談起。

南極大陸鄰近的海面覆蓋著厚厚的海冰,而北極大部分海面終年處於冰凍狀態,想要到達的話,只能靠破冰船把科考人員和裝備運到指定的位置才行。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建設第一個南極科考站時,中國就開始對能夠進出地球南北極冰區的破冰船有了迫切需求。

當年「極地」號被崩塌的冰山圍困

1984年11月,中國第一次南極科考,出征的是「向陽紅10」號。

這艘沒有任何破冰能力的海洋調查船,似乎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所以只能稍加改裝,由一艘打撈救生船護航開往南極地區。

也正因此,中國的第一個南極科考站,只能建在南極大陸附近的喬治王島,而科學考察也只能在當地的夏季進行。

1986年,中國南極科考終於換了船。

這次出征的是中國第一艘極地科考船「極地」號。

雖然號稱是極地科考船,但是「極地」號依然沒有破冰能力,它是由一艘芬蘭建造的有抗冰能力的運輸船改建而成。

1993年,中國從烏克蘭買回一艘有破冰能力的運輸船,幾經改造後才算是擁有了真正的極地破冰船——「雪龍」號。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雪龍」號除了科考任務外,更多的是承擔南北極五六個科考站的建站物資、人員、補給的運輸。

也就是說,從夏季的南極,到夏季的北極,就這一艘船在地球的南北之間來回穿梭,疲於奔命,哪還能有時間去搞科學考察工作?

「雪龍2」號

2009年「雪龍2」號開始立項,2019年在上海交付,花了整整10年時間。

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方案研究和技術設計就花了7年的時間。

國內的團隊和芬蘭的破冰船設計公司合作,最重要去解決的,就是我們需要的破冰船和設計製造技術之間,怎麼去結合的問題。

中國需要的破冰船難造,主要是因為我們特別的需求。

首先第一點,中國離南極很遙遠,也不是環北極國家,而破冰船設計建造的已開發國家,大多是在環極地國家。

他們不必考慮縱貫地球南北的問題,可是我們的破冰船卻需要能夠長途航行,甚至穿越「魔鬼西風帶」這樣大風大浪的地區。

這就註定了我們的破冰船,沒辦法照搬國外的成熟船型,只能重新設計。

第二點就是中國幾乎所有的海港都是不凍港,一直以來我們都缺少以破冰船為代表的極地船舶的設計和實船建造經驗。

就像先進的飛機設計需要大型風洞來進行數據測試和設計一樣,破冰船也需要專門的「冰池」來模擬計算。

「冰池」這個硬體都沒有,運用「冰池」進行船型研發設計的能力,自然也是空白。

就連國內軍方2015年入列的最新型破冰船,也只有PC6級的破冰能力,僅能對付1米左右的厚度的當年冰。

國外專門設計破冰船的「冰池」

第三點是我們研製的破冰船還有個前綴「科考」,所以必須兼顧科考任務的綜合性。

之前國外成熟的破冰船設計方案大多是偏重破冰能力,一般的破冰船船底不安裝設備,因為會與破冰功能衝突,但是我們需要的科考船要在船底安裝聲吶設備、測深系統,用來探測海底的地形地貌。

我們還需要儘可能強的破冰能力,以延長科考作業的時間窗口。

更早進入極地,更晚離開,就能給科學家研究實驗爭取更多的時間,取得更多的成果。

所以,中國需要的破冰船之所以難造,是因為我們「既要,又要」的特殊需求,這是完全沒有成熟經驗的全新領域。

難造也要造,因為很需要。

破冰船是各國探索、開發極地的重要工具,也是極地周邊國家和大國暗自發力的重點。

原因很簡單,為了獲得更多的科學研究數據,也為了爭取到更多的極地權益和話語權。

中國的破冰船水平和國外先進的技術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俄羅斯在役破冰船超過40艘排名全球第一,而且是唯一擁有核動力破冰船的國家,破冰厚度達到3米。

加拿大擁有世界第二大破冰船隊,有18艘大小和能力各異的破冰船。

美國雖然只有兩艘極地破冰船,但是其中的重型極地破冰船是全球破冰能力最強的常規動力破冰船之一。

美國在特朗普執政時期,就制定了一份計劃,要採購至少3艘重型極地破冰船。

中國目前有3艘現役破冰船,和排名第一的俄羅斯44艘現役破冰船相比,從數量到能力都有很大差距

各大國都看重極地破冰船,首先是為了探索極地的科研需求。當然,除了科學研究之外,還有更為現實的利益。

地球的南北極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北極和南極都已經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而且,南極冰蓋下的可燃冰儲量,有可能超過地球上所有現存的石油和煤炭的總和。

南極還儲存著足夠人類使用7000年的淡水和10億-50億噸優質的蛋白質來源——磷蝦。

自然資源之外,還有一個利益是對北極航道的開發和利用。

北極東北航道,是連接東亞和歐洲最短的海上航線,如果是從國內上海以北的港口走北極航道到歐洲西部,只有12000公里左右,比傳統航線航程短25%到55%。

這些圍繞極地的開發和權益保障,破冰船作為「開路先鋒」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據專家介紹,我們實際需要的極地破冰船,至少應該有5-6艘,不然的話將永遠沒辦法和國際先進同步。

北極東北航道(圖中黃色線路),是一條富集資源,也是連接東亞到歐洲最短的航線

那中國的破冰船研製和建造的情況是什麼樣呢?

2017年,中國提出「冰上絲綢之路」理念,與俄羅斯合作開發北極航道。

與此同時,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破冰船的嘗試一直都沒有停止。

今年6月份,在廣船國際的船廠里,中國第一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開建,預計2025年完工。

雖然名字是「文物考古船」,但它確實是一艘破冰船,這艘設計船長103米、排水量9200噸的破冰船,跟「雪龍2」號一樣,具備艏艉雙向破冰的能力,冰區加強達到PC4級、續航力15000海里。

它最大的亮點,是具備無限制水域航行和載人深潛的功能。

也就是說,這艘船能夠在極地地區完成載人和無人的深潛。

目前,也只有俄羅斯有這方面的能力。

跟這艘科考破冰船同時簽單開建的,還有破冰油輪。

這艘破冰油輪按民用運輸船最高的極地冰級要求設計,能全年在北冰洋海域航行,建成以後也將是國內建造破冰能力最強的液貨船。

媒體報道中國首艘多功能科考船開建的消息 來源:新聞視頻截圖

如果覺得這些破冰船個頭和破冰能力還不夠給力,別急,中國的重型破冰船和核動力破冰船,其實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

2019年第20屆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上,展出了一款中國自己設計的極地重型破冰船方案。

這艘重型破冰船的排水量26000噸,破冰能力也達到了PC2級。

雖然這艘重型破冰船不是核動力,但是它的破冰能力能達到3米左右,而且具備雙向破冰能力,破冰能力跟俄羅斯的領袖級核動力破冰船差不多。

今年年初的時候,「上海市重型破冰船關鍵鋼材協同創新中心」在一次會議上宣布,重型破冰船特種鋼材與焊接的開發、生產、檢測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果。

這個主要為國產重型破冰船研製關鍵鋼材的機構,目標是建立起中國自己的重型破冰船材料體系,並且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

中國對重型破冰船的「終極目標」,就是核動力破冰船。

第20屆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上展示的重型破冰船設計方案模型

早在2018年,中國核工業集團就曾公開展示了核動力破冰船的模型,並且當年已經公開招標,招標書顯示要建造中國第一艘核動力破冰綜合保障船,要求必須具備破冰、開闢極地航道的能力。

雖然之後的4年多時間裡,關於中國核動力破冰船的消息極少,但是從最近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提交的一些專利中不難看出,建造核動力破冰船的準備工作其實一直都在推進中。

巧合的是,上海這個中心的名譽主任,恰恰是中核海洋核動力的董事長顧穎賓。

外媒對中國新一代核動力破冰船與俄羅斯核動力破冰船的對比

另外,中船701所在2022年公布了幾款核動力破冰船的概念設計,其中就有一個排水量38000噸的方案,比俄羅斯去年下水的33000噸的最新型核動力破冰船排水量還要大。

中國的破冰船正在努力「破冰」。

等到追趕、超越到「遙遙領先」那一天到來時,一個嶄新的世界秩序,也將拉開帷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a404e299f4e643be15ee67e4781b2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