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二次衝擊」是「中國威脅論」又一變種

2024-09-25     環球時報新媒體

當地時間9月23日,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布雷納德在一場演講中表示,本世紀初的「中國衝擊」損害了美國製造業,而本屆美國政府決心不讓美國人再看到所謂以汽車出口為代表的第二次「中國衝擊」。她還稱,如果美國人要選擇電動汽車,「我們要確保它是美國製造,而不是中國製造」。美國商務部同一天提議禁售裝有中國軟硬體的網際網路汽車,相當于禁止幾乎所有中國汽車進入美國市場,包括通用和福特在中國生產的汽車。「二次衝擊論」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作為美國總統的經濟智囊,布雷納德拿這個說事,既是為打壓中國找藉口,也是試圖在國內政治上撈分。

但我們也看到,一場圍繞中國在「拯救世界」的討論同時在西方世界進行著。《紐約時報》近期題為「如果中國不再努力拯救世界,會發生什麼?」的文章稱,美國發動的綠色科技貿易戰想把中國撇在一邊,但全球綠色轉型故事已經被中國徹底改寫。中國新增的太陽能每年減少的碳排放量為6.19億噸,是美國的6倍。在中國,電動汽車減少了2200萬噸的碳排放量,遠超美國的1500萬噸。今年全球建造的大型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場有近2/3在中國,其綠色能源部署規模是世界其他地方的8倍以上。文章結論是,一旦把中國撇在一邊,全球綠色轉型的速度就沒那麼樂觀了。

還有歐洲媒體刊發題為「中國會單槍匹馬拯救地球嗎?」的文章表示,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在今年開始下降,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第一次,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作為全球綠色能源冠軍的努力。「中國在一年內安裝的太陽能比美國在其整個歷史上安裝的還要多」。英國資深經濟專家安東尼·羅利近期則在《南華早報》撰文稱,西方應該感謝中國推動經濟增長,而不是對中國進行不公正的圍攻,通過關稅和制裁向中國泄憤。

「中國衝擊世界」與「中國拯救世界」,哪一個體現當今世界的真實,哪一個被絕大多數人認可?CGTN今年4月公布的一份全球民調顯示,88.62%的全球受訪者高度認同中國新能源產業對全球綠色發展的積極貢獻;77.41%的受訪者認為用保護主義捆綁新能源產業,將削弱各國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在今年年初也表示,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的清潔能源相關服務和支持,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在全球範圍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這與人們的感受高度重合,也符合當前全球綠色轉型的實際情況。

現在白宮方面越來越難以編圓它攻擊中國電動汽車的謊話。按照布雷納德的說法,中國電動汽車可能削弱美國汽車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但按照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的說法,打壓中國電動汽車與「貿易和競爭優勢無關」,「完全是國家安全行動」。或許華盛頓在針對國內不同人群搞「見人下菜碟」,但在外界看來,這就是美國栽贓中國的話術相互打架所暴露出來的虛偽。

「中國製造」不僅為各國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最終消費品,而且成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必要組成,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和商業化應用。對美國這樣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來說,進口中國產品在滿足本國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在本土產生了大量相關就業。無論對美國還是世界來說,中國帶來的不是「一次衝擊」「二次衝擊」,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機遇。在中國綠色產能面前破防的,顯然不是美國的汽車業,而是美國一些人畸形的心態。華盛頓應該意識到,真正的「衝擊」並非來自「中國製造」,而是來自美國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原則的背離,來自扭曲的對華認知。

中國從未將發展綠色產業看作一場事關地緣政治話語權的競爭。真要說競爭的話,這是一場各國綠色轉型與全球氣候變暖之間的賽跑。中美兩國在能源轉型、循環經濟等方面各有所長,不但應該通過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更應該為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帶來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a07cc8658bb4fce3b15964c0bf8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