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對特朗普究竟意味著什麼
今年11月,美國將迎來大選。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各黨派競選人的節奏,有的人方寸大亂,有的人則扶搖直上。有觀察認為現在的競選活動幾乎成為特朗普的獨角戲,但也有人認為當前反對黨「遍地是機會」。
還有一個最大的變數是,美國會否推遲本屆大選。現在預測大選結果為時尚早,但疫情兵臨城下,美國選民註定將迎來一屆翻天覆地的選舉。
距離11月大選投票日還有8個月,特朗普已經於3月17日拿下共和黨黨內提名資格,距離獲得黨內提名總統候選人資格僅差全國黨代會投票一步。但民主黨仍未有定案,目前拜登以317票的優勢領先於桑德斯。疫情之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曾發文要求各州按時完成初選,否則將實施代表票減半的懲罰,但仍有包括紐約州在內的13個州和1個海外領地宣布因疫情壓力將黨內初選推遲至6月。
民主黨未能按時完成黨內初選意味著不能將全部選舉資源投入到與共和黨的競爭之中,這一美國歷史上罕見的戲劇化變故似乎對特朗普的競爭對手極為不利。
英國《金融時報》稱,疫情讓特朗普的政敵寸步難行。民主黨的拜登3月初還在美國各類媒體上風頭正勁,信息鋪天蓋地,但是現在卻找不到發聲的機會。特朗普則把白宮新聞發布會打造成其個人競選的「免費宣傳舞台」,將其時間大為延長,甚至長達兩個小時,而他可以獨享這個舞台直到11月大選投票結束。
就策略上而言,特朗普每天站在白宮的講台上「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安撫焦慮的選民」,將危機中在任領導人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儘管他展示了一些錯誤的事實陳述,以及與免疫專家福奇關係緊張,但絲毫不影響其民調數據一路走高。
蓋勒普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目前升至49%,為其就任以來的最高值。有學者指出,危機會喚起民眾的「服從意識」,對在任領導者形成優勢。
但是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引用歷史數據顯示,與歷任總統相比,特朗普的支持率仍不算好,小布希在「9.11」事件後支持率猛增至90%,幾乎高出特朗普一倍。而歷史上也有反面教材,卡特總統在1979年德黑蘭人質危機中態度強硬,支持率一度飆漲,但危機解決失敗導致其聲望一落千丈,最終連任失敗。
上:小布希總統
下:卡特總統
疫情也徹底改變了美國大選的議題。傳統上的競選議題包括醫保、經濟和美國的國際地位等,但這些在疫情之下全都靠邊站。世界衛生組織上周警告稱,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有可能」成為大流行疫情的新中心。有媒體認為,這意味著特朗普政府要為此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儘管特朗普可以戴著印有「讓美國繼續偉大」的帽子走進美國疾控中心出盡風頭,並擁有白宮記者會這一每天兩小時的免費「個人秀舞台」,但是民主黨的紐約州長科莫的「舞台」顯然更廣闊。
外界注意到,科莫幾乎是追著特朗普的痛點窮追猛打,讓後者無招架之力。事實上,也有民調顯示,在家躲避疫情的拜登現在支持率比每天賣力「演出」的特朗普更高。
福克斯新聞頻道進行的特朗普與拜登的「二選一」民調結果顯示,拜登領先特朗普9個分百分點。而針對美國上一屆選舉的300個「搖擺郡」的民調也顯示,特朗普選情吃緊。布朗大學政治學教授席勒表示,拜登成為危機中特朗普對立面的縮影,「如果人們要拋棄特朗普,那麼拜登正是他們要找的人」。
上:特朗普
中:科莫
下:拜登
二、疫情對美國的選舉政治又意味著什麼
此外,新冠疫情不僅影響著美國的總統競選人,還在重塑甚至將永久改變美國的大選方式。有律師認為,白宮宣布的「國家緊急狀態」和州政府實施的「禁足令」都將「限制美國的民主」。
目前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制於「禁足令」,傳統的掃街拜票幾乎完全歇菜。拜登現在只能在家裡通過網絡直播拉票。德拉瓦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戴維·瑞德羅斯科認為,線上拉票顯然煽動性大打折扣,無法「讓人興奮」。特朗普目前的策略是寄希望於地方政府的「禁足令」越持久、越嚴格,選民就越「想念」特朗普。他不斷呼籲復工復產,意在喚起反對「禁足令」的人對他特朗普「路轉粉」。
然而,這樣的策略將「出門」與「留在家裡」對立起來,成為美國社會撕裂的新標誌。這種分裂在針對兩黨黨員的調查中更加尖銳,94%的共和黨人認可特朗普對危機的處理,而民主黨人對此的認可程度只有27%。
《華盛頓郵報》進行的輿論調查還顯示,「本屆美國總統大選是否將推遲」成為美國人關注的熱點。但該調查同時顯示,絕大多數美國民眾認為「特朗普不能單方面推遲大選」。事實上,美國大選在歷史上從未推遲過,即使在內戰和二戰期間也是如此。
自1845年起,美國就延續在每個大選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二進行投票,這一天也被稱為「超級星期二」。特朗普本人在3月中旬也曾強調不支持推遲投票。他的現實考量是,假如大選推遲,則按照憲法順位,總統之位繼承者或將是他的政治死敵——民主黨籍眾議長佩洛西。
美國州務卿全國協會上周以公開信的方式呼籲,以郵寄選票按時進行大選。這一方式在今年的黨內初選中,有8個州先行先試。但保守組織「增長俱樂部」對此強烈反對,稱郵寄選票將滋生舞弊,「將終結美國的共和制」。美國媒體也認為,在這個投票傳統根深蒂固的國家,郵寄選票這一變化堪稱「翻天覆地」,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三、「關鍵是經濟,傻瓜」
明尼蘇達大學教授艾倫·索久納認為,特朗普的連任之路走不走得通,取決於美國的經濟有多快復甦。但他強調,現在沒有任何方法能阻止美國經濟急速滑坡。特朗普此前「復讀機」式進行施壓,但美國不可能憑特朗普喊話就「像按下啟動按鈕一樣復工復產」,不遵守疫情傳播規律終將引發第二輪甚至第三輪疫情。
目前美國股市比疫情之前跌了1萬多點,特朗普直接注入2萬億美元救市,還要求美聯儲為股市「無線兜底」。英國《金融時報》社評稱,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國在政府治理、經濟和社會保障方面數十年的積弊。
特朗普的最大問題在於,他太過沉迷於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解決複雜問題,他可能是一位最懂華爾街的總統,但他也許不是一位很懂實體經濟的執政者。在接下來的8個月中,特朗普要完成的任務是,能否成功說服美國人,經濟困境是大自然帶來的震撼所致,而非白宮主人的疏忽,或者能力不足。
而這不禁讓人想起柯林頓1992年競選時的經典口號,「關鍵是經濟,傻瓜(It's the economy, stu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