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評分緣何暴跌?看了這十幾集,我忍不住在網上打了一星

2020-12-22     夜讀史書

原標題:《大秦賦》評分緣何暴跌?看了這十幾集,我忍不住在網上打了一星

《大秦賦》是「大秦帝國」系列的第四部,也是「大秦帝國」的收官之作。喜歡歷史題材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大秦帝國」系列精品輩出,前三部作品中最低評分也高達8.5。然而,《大秦賦》自開播以來評分卻呈現高開低走的趨勢,截止目前已只剩下6.2分,追劇的觀眾也從讚不絕口到吐槽不斷。造成《大秦賦》口碑暴跌的原因有很多,劇情拖沓是一處比較明顯的敗筆,比如秦王嬴政誅殺嫪毐這件事就前後播出了十幾集,比許多電視劇整部播出時間都要長。那麼歷史上的「嫪毐之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否如《大秦賦》中那樣山迴路轉,跌宕起伏呢?

眾所周知,嫪毐是個假太監。他因得到太后趙姬的寵幸而飛黃騰達,被封為長信侯。當時秦王嬴政還沒有親政,朝政大權主要掌握在攝政太后趙姬手中。所以嫪毐在趙姬的庇護下愈發肆意妄為,史書稱「事無小大皆決於毐」。此外,嫪毐在發達後開始廣招門客,家僮舍人多達數千,這些人就相當於是嫪毐的私人顧問和衛隊。

不過,嫪毐雖然看上去不可一世,但實際能掌控的權力卻跟歷史上那些權臣完全無法相提並論。戰國時期還沒有真正出現中央集權的現象,一些大貴族手中的權力甚至能與王權相抗衡。秦國在這方面雖然比東方六國好很多,但宗室和大貴族依然握有不小的權力。所以嫪毐儘管撈著了部分二手王權,但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政治上的「暴發戶」,離呼風喚雨的程度還相差甚遠。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有人向秦王嬴政告發了趙姬與嫪毐私通並育有二子之事。嬴政得知後大怒,於是打算在這一年自己冠禮親政後對嫪毐下手。嫪毐聽聞自己與趙姬的私情東窗事發後,自知嬴政必然不會輕饒,所以就在嬴政前往雍城舉行冠禮時,矯王御璽及太后璽調集附近地方軍及自己的心腹、門客發動兵變,史稱「蘄年宮之變」。

在《大秦賦》中,「嫪毐之亂」的過程跌宕起伏,叛軍一度攻占皇宮,咸陽街頭血流成河。關鍵時刻多虧名將王翦飛師勤王,以及大秦百姓自發加入平叛隊伍,軍民聯手終於將嫪毐叛軍擊敗,這才確保了大秦山河無恙。從觀劇效果上來說,《大秦賦》中這段「嫪毐之亂」還是讓人頗感驚心動魄,然而歷史上的「嫪毐之亂」卻遠沒有這麼複雜。根據《史記》中的記載:「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咸陽,斬首數百……毐等敗走」。也就是說,嫪毐及其黨羽在「嫪毐之亂」中被砍死了數百人就一敗塗地了,根本不存在任何懸念。王翦沒出手,秦國百姓也沒出手。通過傷亡人數判斷,這就是一場規模很小的叛亂,彈指間就被平定了。

此外,《大秦賦》中還強行加戲,讓秦王嬴政早早就預料到嫪毐會發動叛亂,然後當叛亂開始後嬴政又被殺了個措手不及。這不僅自相矛盾,而且也不合邏輯。叛亂這種事情哪怕是星星之火也必須要直接掐滅,嬴政怎麼可能拿這種事情來釣魚執法。況且當一切盡在掌握之後又被打得險些江山不保,這也實在說不過去。事實上,歷史上的「嫪毐之亂」只是嬴政親政過程中的一個插曲,以嫪毐的實力,即便聽之任之也不會對秦王及大秦江山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威脅。

《大秦賦》又名《大秦帝國之東出》,作為一部講述秦統一六國的歷史正劇,卻在細枝末節的「嫪毐之亂」上大加渲染。總共78集的電視劇,筆者看到50多集還沒放到秦軍東出。幾乎從不給電影、電視劇評分的筆者也實在忍不住上影評網站上給該劇點亮了一顆星……

參考文獻:《史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RtTi3YBX2TYn2u-pP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