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最好的恐怖片不需要鬼

2019-06-11     肉叔電影

1980年,肯亞,裝潢考究的聯排別墅。

這天發生了一件小事:

一隻烏鴉飛到餐桌上。

桌上本來擺著威士忌,精緻的餐盤,麵包和水果沙拉,被烏鴉搞得一團糟。



就像沒人知道,風暴的起點,不過是亞馬遜雨林里,蝴蝶扇動一下翅膀。

此時,沒人意識到飛來的烏鴉意味著什麼。

砰砰砰,先是從樓上跑下一個女傭。

然後,一個老人突然露臉,喘著粗氣,搖搖晃晃間,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從臉上掉下。



老人被緊急送上飛機,運往內羅畢的大醫院。

短短的航程過去,空姐發現,他變得……

變得……

更恐怖了。

臉色蒼白,爬滿水泡,意識有些不清,身體也搖搖晃晃。



好像有可怕的東西,正在從體內侵蝕他的靈魂。

下飛機後,老人被緊急送往醫院。

他再一次變了。

躺在病床上,身體大量出血,生命垂危,手臂上有恐怖的血包。

護士驚訝地發現:老人不僅體內大出血,他皮膚鬆弛,鬆鬆垮垮地掛在骨頭上,還爬滿了水泡演變成的大血包。



一名醫生趕緊搶救,卻被他噴了一身污血。

他們遇到了什麼?

病毒。

34年後,西非爆發一場疫情,恐怖的病毒,短時間內席捲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馬里、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美國和西班牙,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數據是,累計病例19031例,其中7373人死亡。

事後,所有人回望1980年那一天,都清楚地知道……

降臨別墅的,不是烏鴉。

而是——

伊波拉病毒。

事情的經過,被理察·普雷斯頓寫成了紀實文學《高危地帶》。

《2001太空漫遊》原著作者、頂級科幻小說大師亞瑟·克拉克評價這本書:

我讀過的最恐怖、最精彩的小說之一,甚至超過了史蒂芬·金。而書里的事件是真事。要命的是,這種事遲早還會捲土重來。

它的恐怖,在於戳破了文明的遮羞布——

病毒並非遠在天邊,我們與它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

這段距離里,你能看到人類的無知、貪婪、勇氣和犧牲。以及,對大自然該有的敬畏——

血疫

The Hot Zone



故事挺簡單的。

兩條線:伊波拉病毒的非洲起源;首次在美國被發現的經過。

《好萊塢報道者》評價:

它沒有描摹恐怖的血腥慘狀,但旁觀現實的瑣碎小事,漸漸演變成災難,反而比杜撰的妖魔鬼怪更嚇人。

肉叔看的時候一度喘不過氣來——

1980年內羅畢的醫生,檢查患者時,看似只是普通檢查。

但你會發現越來越不對勁:越來越大的血泡、越來越鬆弛的皮膚、患者越來越潰散的意識、醫生護士越來越凝重的表情……

每個畫面,都像擰螺絲似的,不停地讓你越來越緊繃。




然後……

噗!患者突然噴了醫生一身污血。



這段被緊繃著的觀影,有多可怕?

這麼說吧,肉叔當時看的時候,一度不敢呼吸,感覺就好像喘口氣,伊波拉就會順著我鼻孔鑽進來似的……

這風雨欲來時讓人透不過氣的感覺,被網友形象地形容成:窒息式觀影體驗。

罪魁禍首嘛……

看不見摸不著的伊波拉病毒。

它從哪來的?




美國馬里蘭州,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

一份包裹引起了南希的注意。



裡面的東西更奇怪——

包裹外面寫著猴子的組織。

然而,裡面卻是一坨血塊。

南希以為,這是一種在猿猴中流傳的病毒造成的結果。



檢驗結果,迅速推翻了她的猜測。

顯微鏡下的情景,讓南希不寒而慄。

包裹里送來的是猴子的脾臟,只是在運輸和投遞過程中,脾臟被病毒化成了血塊。

南希猜測,這可能是伊波拉病毒——

這裡離華盛頓並不遠,如果真的是伊波拉病毒。

意味著,至少百萬人的性命危在旦夕。



這絕對不誇張。

伊波拉病毒不僅致死率高,而且無藥可治。

感染者只能在痛苦掙扎中死去。

劇集開始,老人病發痛苦吧。

這還做了美化。



真實的情況,《血疫》的書里有描寫:

他的肝、腎、肺、手、腳,還有腦袋裡都在淤積著血塊血塊在他腸內的肌肉里越積越多,切斷了動脈對腸子的供血。這些腸內肌肉開始壞死,腸子也開始鬆弛下垂。一攤攤的血從他身邊流了出來,迅速擴大。



伊波拉病毒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書里同樣有描繪:

伊波拉-薩伊病毒的首次現身——這是伊波拉病毒中最為危險的一種——發生於1976年9月,它在靠近伊波拉河上游源頭的五十五個村莊裡同時爆發。它似乎從天而降,感染每十個人便會殺死其中的九個。

更具體的數據:602人感染,431人死亡。

迅疾,暴烈,不及反應,人就已經死了。

《血疫》里有句話:

愛滋病用10年完成的事,伊波拉只需要10天。

劇集《血疫》里有個細節。

南希和兒子在討論有關愛滋病的事。

南希說,愛滋病確實可怕,但它不是四級生物危害(最高危險等級)。



那誰是?

嗯,伊波拉。

儘管這種病毒從未在美國出現。

可萬一呢?

南希的同事皮特認為,這種機率不存在。

或許,這就只是試驗器材被污染的小錯誤。

這種錯誤的機率明顯要大得多。



而要驗證這個猜測,也比南希做實驗容易多了。

隨便在試驗台做個檢測,用鼻子聞就能聞出來。



這一聞。

什麼味道都沒有。

好事?

不確定。

不過,這卻證明了皮特的猜測也許是錯的。



而南希的檢測結果呢?

不知道。

結果還沒出,她因防護服破裂,被迫退出實驗室。

樣品全部被銷毀。

現在,也許有個人類無法治癒的病毒,暴露在外,不受控制。

幾百萬人,命懸一線。



《血疫》刻意隱藏伊波拉爆發時的恐怖。

但這正是它的高明之處。

它先告訴你伊波拉有多麼恐怖,然後把它藏起來。

這反而讓恐怖無處不在。

就像是,你知道有個已經啟動的定時炸彈。

但是,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

接下來,你無時無刻不在想著那顆炸彈。



看《血疫》是怎麼把這種恐怖藏起來的。

皮特通過實驗,數據檢測,已經證明自己的想法是錯的。

伊波拉真的出現在了美國?

為了弄清真相,他和南希再一次進了實驗室。

很不幸。

這就是伊波拉。



而他,竟然直接用鼻子聞了伊波拉樣本。

皮特感染了嗎?

按照正常流程,無論是否感染,他都必須上報。

可是他沒有。

他瞞著實驗室,自己抽血檢測。



按理來說,他感染的風險很小。

可是,萬一呢?

還有更重要的問題。

控制病毒傳播。

那個樣本的來源地。

一家出售實驗猴子的私人機構黑澤爾頓公司。



南希緊急上報實驗室,要求封鎖,隔離,消毒。

刻不容緩。

那裡的工作人員沒準已經被感染。

陸軍實驗室馬上行動。

那裡的人也配合,不過還是有點麻煩。

負責人沒有告知自己的工作人員,自家的猴子感染了伊波拉。

也要求南希的行動保密。



不能讓工作人員感到懷疑。

然而,一個負責喂養猴子的員工已經病倒。

頭暈、發燒、嘔吐,和感染伊波拉初期病症一樣。



但,還不確定就是伊波拉。

到現在,病毒還是沒有爆發,這些都只是潛在的危險,恐怖還藏在暗處。

但是,《血疫》已經把這種恐怖塞進了觀眾心裡。

更進一步,還把這種恐怖持續放大。

劇集運用大量細節,一遍遍提醒著觀眾,病毒隨時會爆發。

那些「定時炸彈」越放越多。

一旦起爆,驚天動地。

皮特心神不定地去喝酒,盯著酒杯失神。



服務員收走了他的杯子,他想阻止,卻開不了口。

鏡頭一個特寫,給到杯子

這像什麼?




一個傳染源。



仔細看,上面還有唇印

黑澤爾頓的主管去超市。

收銀員收下他的錢,主管盯著自己給出的錢。

如果他身上攜帶有病毒,這就是一次傳播。



再有。

皮特的同事,也有被感染的風險。

妻子在清理他用過的浴缸。



消毒劑,殺毒水,手套被放在一個塑料袋。

鏡頭又給一個特寫。

這又是一個傳染源。



這些對準細節的特寫鏡頭,就像一個放大鏡,把恐怖成倍放大。

《血疫》藏起來的不止是伊波拉的恐怖。

想想看,是什麼讓潛在的危險一點點擴散。

皮特不光沒有上報自己受感染的可能,還慫恿同事和自己一起隱瞞。

他不想被隔離,那太痛苦。



黑澤爾頓公司負責人,隱瞞員工,不想被外界知道。

否則,公司形象難保。

自己還會受到董事會的責難。



知道了吧。

藏起來的還有每個人都有的一點私心。

也許這點私心就會導致疫情爆發。

《血疫》的書里記錄了伊波拉在德國馬爾堡爆發。

那次爆發導致31人感染,7人死亡。



病毒來源於,烏干達出售給德國的猴子。

德國的一個猴商,把染病的猴子摻在出售的猴群中,賣給各個需要用猴子做實驗的研究機構。

事後,真相被掩蓋。

一位了解內幕的人說:

假如這一事實被揭發,他(猴商)很可能會破產,而烏干達也將損失一筆頗有價值的外國財源。

一次私心導致伊波拉在德國爆發。

而這一次呢?



第二集對伊波拉的介紹:

一旦滲透了細胞的保護屏障,病毒就會劫持細胞系統,來滿足其自身的需求。

它不是單純地破壞,而是慢慢把細胞變成自己的養料,幫凶,最終殺死細胞。

只有病毒是這樣嗎?

所有知道病毒在傳播,卻刻意隱瞞的人,比如皮特。

他沒有害人的想法,他只是有那麼一點點自私。

當自私侵入一個人,占據他的思想,他會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行動,對於其他人卻可能有致命的影響。

這種過度的自私,毀滅的不僅僅是一個人。



編輯:熊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OfiDmwBmyVoG_1Z1j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