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上周四深夜出爐,為了貫徹落實今年2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任務細分為100個小目標,並一一對應相關職能部門。
關於各大城市的定位和利好,媒體已經有很多解讀,這裡就不再贅述。相比而言,我更關心的是錢的流向,畢竟這個才是實打實的動向。
看了此次行動計劃以及之前的大灣區規劃綱要,我有一個總體感覺,一切有利於灣區城市互聯互通的項目都會優先安排,而各大城市目前的空間布局,以及大灣區最燒錢的那些基礎設施,都有一個共同的去向,那就是我常常講的珠江口。
先來看看珠江口兩岸都在布局哪些超級工程?
此次「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啟動獅子洋通道(南沙至虎門)、伶仃洋通道的前期研究工作,這意味著珠江口又將新增兩條公路跨海通道。
根據南方都市報此前的報道,獅子洋通道位於虎門大橋和南沙大橋(虎門二橋)之間,連接廣州南沙和東莞沙田。政府採購網顯示,今年1月,省交通廳已經發布獅子洋通道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項目招標公告。
而伶仃洋通道很可能是此前深圳和珠海方面設想的深珠通道。根據初步設想,深珠通道選址位於港珠澳大橋與深中通道之間,為公鐵兩用橋。通道起於深圳前海,跨越伶仃洋至珠海唐家北邊界,向西延伸至台山。其中伶仃洋大橋長46.5公里,西延線長81.8公里。大橋建成後,深圳至珠海的時間可縮短至半小時以內。
如果再加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項目,珠江口將擁有8條跨海公路通道,從北往南分別是黃埔大橋、蓮花山過江隧道、南沙大橋、獅子洋通道、虎門大橋、深中通道、深珠通道、港珠澳大橋。
如果再算上已建成的廣深港高鐵、建設中的深茂鐵路(虎門大橋和深中通道之間)兩條鐵路通道,未來的珠江口至少擁有10條跨海大通道。可以說,珠江口路橋的數量和投資額,已經遠遠超過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也超過國內的長江口和杭州灣。
長期以來,珠江口兩岸之所以發展不平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路橋不通,在港珠澳大橋開通之前,諾大珠江口只有一條虎門大橋硬撐了近20年。
相比長江口和杭州灣,珠江口的互聯互通一直做得不好,這幾年才開始集中發力,等到10條跨海通道全部建成之後,珠江口兩岸的不平衡格局有望得到改善,珠江西岸將迎來史無前例的發展契機。
再來看看各大城市的空間布局。
我發現很多城市都提出了一個名字中帶「灣」的新區,比如佛山的三龍灣、東莞的濱海灣新區、江門的大廣海灣經濟區。這些「小灣區」都是為大灣區量身定製的發展平台,將成為各大城市財政資金的主要流向。
通過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感知到各大城市在空間布局上已達成了高度共識,並依次出現了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香港大嶼山、東莞濱海灣新區、佛山三龍灣、中山翠亨新區、惠州大亞灣、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肇慶新區至少10個和珠江口有關的「小灣區「。
廣州南沙灣
廣州早在10多年前就已提出「東進南拓」的戰略,東進南拓正好順應了珠江自西向東然後從黃埔港向南的流向。
南沙灣地區的重要性不必多說,這裡是廣州唯一的出海口,是廣州擁抱海洋貿易、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橋頭堡,這裡離廣州遠,但是離灣區近!這裡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周圍被7000萬人口、10萬億GDP團團包裹起來,如此得天獨厚的位置,世界罕見。
我幾年前就撰文認為,南沙如果不強,廣州可能會失去珠江口領導力。
這幾年廣州把國家新區、自主創新示範區、自貿區以及南沙港、唯一城市副中心等國家政策資源和重要發展平台,全部押注在南沙,足見廣州對珠江口的野心。
2018年,廣州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812.8億元,其中與南沙相關的占比高達32.75%。2019年,廣州對南沙的投資力度不減,重大項目接近50個,總投資額達到1967億元,
所以,廣州的錢去哪裡了?南沙絕對是主要去向之一。
深圳前海灣
再說深圳,這幾年最風光的肯定是前海灣一帶,深圳的發展重心越來越傾向於西部,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
可以看到,深圳目前最核心的基礎設施、產業園區、戰略發展區,基本都布局在西邊,比如寶安機場、前海自貿區、大學城、科技園都在西部。而且,廣深港高鐵、穗莞深城際、廣深沿江高速,以及規劃中的廣深第二高鐵,都是從西部接入深圳的。
為什麼是西部?西部雖然離羅湖遠,但是和珠江口近,和廣州近,和東莞、佛山、中山近,也和香港大嶼山近。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明確提出要把前海打造為為國際化城市新中心。什麼是城市新中心?已經不只是CBD那麼簡單了,而是要以前海為核心,在深圳西部建設一個和「福田-羅湖」等量齊觀的市級新中心,構建出深圳的雙中心結構。
此次行動計劃再次強調要前海要「擴展發展空間」。有報道說,前海的範圍將向北擴大到寶安中心區、機場北等片區,面積將大大增加。這種說法有待官方證實,但前海擴容是必然的,而且只能向寶安區方向擴容,或者填海。
所以,深圳的錢去哪裡了?前海。
香港「明日大嶼」計劃
香港也把目光瞄準了位於珠江口的大嶼山,特首林鄭月娥在此前公布的《2018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倡議將大嶼山發展成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以及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
大嶼山在哪裡?珠江口,這裡是港珠澳大橋登錄香港的橋頭堡,也是香港國際機場、迪斯尼樂園的所在地。
港府原本沒有在這裡發展城市的想法,但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大嶼山成為香港聯繫世界以及其他灣區城市的海陸空樞紐,就有了建設高質量城市中心的潛力。
珠海橫琴新區
橫琴是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之一,在此前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橫琴被提及的次數甚至超過南沙和前海。
橫琴的定位是「國際休閒旅遊島」,但同時還有CBD和科技園區的功能。
此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對橫琴的主要表述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支持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橫琴設立經營機構;二是配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三是建立港澳創業就業試驗區。
此次「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高水平建設珠海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優化拓展橫琴「分線管理」政策,實現全島服務、貨物貿易「一線基本放開、二線高效管住」。支持澳門將蓮花口岸整體搬遷到橫琴口岸,實施「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新模式。
東莞濱海灣新區
和廣州深圳一樣,東莞也需要在珠江口有一個高等級的發展平台。在這種期待下,濱海灣新區橫空出世。
東莞濱海灣新區規劃面積83平方公里,位於長安、虎門瀕臨珠江口的地區,南面緊靠深圳的「海洋新城」,西面則跟南沙一衣帶水。
東莞為什麼要搞自己的濱海灣新區?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是東莞交的通中心,聯繫廣深港三大超級城市最方便。
可以看到,廣深之間大部分交通幹線,包括廣深高鐵、穗莞深城際、廣深沿江高速、廣深第二高鐵,穿過東莞時,都會從這個西部濱海片區設站,導致東莞的交通中心一直不在市中心,而在這個區域。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把濱海灣新區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濱海灣創新鏈走廊,建設國家科技成果對接轉化示範區,構建高端電子信息發展軸、現代服務產業發展軸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軸「三軸」聯動核心產業空間。
中山翠亨新區
翠亨新區是一個為深中通道量身定製的濱海新區,作為中山市參與大灣區建設重要平台。
深圳機場對面,隔著珠江口的區域,就是中山翠亨新區的啟動區——馬鞍島。深中通道就是從深圳機場南,通過隧道連接大橋的方式在馬鞍島登陸。這個通道將在2024年通車,將徹底改變珠江口兩岸的交通。
此次行動計劃提出:翠亨新區要深化與香港、澳門、深圳等城市在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業、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服務業、青年創新創業等領域合作,高水平合作建設翠亨科學城。
佛山三龍灣
為了對接廣深港澳科技走廊,佛山在潭洲水道和東平水道的交匯的93平方公里區域設立了一個三龍灣新區,將主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所謂「三龍」,指的是佛山最強的三個區——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這三個區正好處在潭洲水道和東平水道的交匯處,而且距離廣州南站很近,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三山新城是三龍灣的核心發展區,其地處南海東部,轄區面積23.8平方公里,地理區位得天獨厚,位於南海、順德以及廣州的荔灣、番禺交界處,與廣州南站一橋互聯。
在「三年行動計劃「里,三龍灣被定位為對接廣深港澳科技走廊的高科技創新平台:「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等重點創新平台建設。」
惠州大亞灣+潼湖
大亞灣不算新區了,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批准為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其地處惠州和深圳交界區域,位於廣東省東部紅海灣與大鵬灣之間,轄陸地面積29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 。
大亞灣是廣東省沿海最優良的海灣之一,是建設大型深水碼頭的優良港址,是珠三角東岸地區唯一的石油化工基地 。集中展現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綜合優勢,大項目集中,中海殼牌南海石化、廣東LNG惠州電廠、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比亞迪以及華德石化原油庫等一批大項目已先後落戶建設 。
不過,在「三年行動計劃」中,寫到惠州時提及的不時大亞灣,而是潼湖生態智慧區。潼湖還是一片湖泊和濕地,位於東莞和惠州交界處,和深圳龍崗中心城大約30公里。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支持惠州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為港澳參與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提供更好服務,重點在半導體、物聯網、智能製造、科研服務、文化創意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建設高端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聯手港澳打造綠色生態城市示範區。
江門大廣海灣區
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達到3240平方公里,相當於深圳+香港,包含江門市新會區、台山市和恩平市共20個鎮區。
大廣海灣的核心區位於銀湖灣和廣海灣,面積約520平方公里。同時,依託銀湖灣圍墾區、廣海灣填海區等連片可開發利用土地,以及川島的大灣等原始沙灘,劃定三片起步區,總面積約27.5平方公里。
圖中粉色區域為大廣海灣經濟區。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支持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建設,與港澳拓展在金融、旅遊、海洋經濟等領域合作,建設粵港澳合作用海示範區。加快江門銀湖灣濱海地區開發,推動江澳綠色經濟合作,探索粵澳合作發展的新模式。
肇慶新區
肇慶是珠三角相對偏遠的一個城市,但因為地處西江上游,和廣州、佛山同飲一江水,且歷史悠久,被納入粵港澳大灣區。
肇慶新區地處北江、西江與綏江三江匯聚之處,亦有小灣區之觀感。
肇慶新區東鄰肇慶國家高新區和佛山市三水區,南靠高要區,西倚端州區,北接四會市,是肇慶市各功能區緊密連接的主要紐帶,是珠三角聯通大西南各省區的重要交通節點,是珠江西岸正在崛起的具有較大開發潛力和支撐引領作用的新興增長極。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支持肇慶新區建設,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科技產業園。建設大灣區輻射大西南的大型物流集散基地,打造供港供澳重要農產品物流基地。促進跨境電商產業聚集,發展大西南地區企業大灣區總部經濟。打造大灣區健康產業和養生旅遊度假勝地。打造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
總結來說:任何一個區域,其發展軌跡無外乎兩個指揮棒,一個是錢往哪裡去,二是人往哪裡去。
相比而言,錢比人往往更聰明、更敏銳,因為錢的流向具有強烈的投資屬性,而人口的流向更多地反映了消費屬性。
對政府來說,錢往往是跟著規划走,規劃決定了資源配置的走向。關注城市規劃,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然,大灣區很大,其資金的流向不僅僅只去向珠江口,除了以上提到的區域,大家至少還應該關注一下:
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廣州金融城、深港河套地區、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中子科學城、珠海西部生態新區以及廣清一體化、廣深第二高鐵、深港西部快速軌道……
這些片區或者項目都被大灣區規劃綱要或者「三年行動計劃「點名,它們將優先享受到灣區的資源配置。